黃淑燕
“互聯網+”環境下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對策分析
黃淑燕
21世紀是互聯網的世紀,互聯網已影響到社會各個領域,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與思維方式。高職院校是我國新形勢下培養適合經濟發展需要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做好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我黨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互聯網+”下,如何與時俱進,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急需我們解決的課題。
“互聯網+”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21世紀科技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高職學生的學習、交友、休閑、購物等方方面面,影響不容忽視,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生和教師處于一種不平等的對話層面。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平等和民主的平臺上,學生可以打消對教師的畏懼心理,實現師生平等互動,讓學生愉悅主動的接受教師正確主流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傳統教育模式影響下,考慮到教師的評價或同學們的看法等因素,學生不輕易表達對某些問題的真實看法。然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由于互聯網所具有隱蔽性和平等性,讓學生可以放心地暢所欲言,能夠在互聯網上真實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網絡留言和各種帖子,了解到學生的最真實想法,分析出學生思想方面的問題,然后給予有效的解決方法,提高教育的實效。互聯網就為我們搭建了一個了解學生真實思想動態的平臺,把傳統的灌輸式傳遞轉變為雙向式溝通,教育效果有了質的改善。
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面對面談話的方式,這種方式對個別人的思想問題有顯著的效果。但這種方式覆蓋面較小,影響力太小。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大學生可以在接受來自社會信息的同時,也接收到教師方面的積極信息,進而有效地加強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教師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廣泛地傳播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充分發揮導向作用,工作層面得到拓展,實現教育方式的信息化。而且互聯網功能強大可以很好地資源共享,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也可以同時傳播給更多的同齡人,以點帶面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比較單一,固化了大學生思維,使得大學生視野有些局限性。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多媒體成為中介,教育內容走向多面立體。互聯網將思想政治教育視聽覺一體化,使得教育內容更為生動、形象,影響力度也明顯擴大了。互聯網還為學生開辟了新的學習渠道,通過網絡,他們可以獲取多元化的信息,增長見識。互聯網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有利于大學生知識點積累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環境下,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表現在:
教師是知識的化身,在師生關系中擁有絕對權威,學生普遍對教師心存敬畏。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影響下,虛擬環境下信息總量劇增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師生關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信息的對稱使得教師擁有的知識量不一定多于學生,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解決問題的指導者。學生的知識信息來源多元化,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海量信息,也可以在網上自由地交流思想。因此,在網絡虛擬環境里,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沒有教師和學生之分,所有人都是一個個平等的網絡代碼,學生自然少了對教師的敬畏。
互聯網的簡便與快捷往往使內容缺乏深度和準確性,帶有片面性信息容易使大學生的思考受到干擾,從而影響學生獨立判斷能力。此外,過度依賴網絡應用查詢搜索來完成作業,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研究能力退化而形成惰性。
互聯網論壇、博客、QQ、MSN、微信等新媒體具有明顯的虛擬性和互動性,網絡完全取代了傳統的面對面情感地交流,使得一些大學生避開了現實中和同學的交往,完全沉浸在虛幻的世界中,處于真實社會之外,極易造成人際關系的冷漠,產生不良心理問題,導致人格障礙,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網絡的虛擬性,加上網絡實名制的不完全普及,致使網絡行為主體身份具有不可識別性,使得網絡成員間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識,思想政治教育賴以實現的外在約束機制無法真正發揮作用。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由于其成員普遍存在主體身份不明、懲罰對象不清的心態,自然放松了對自身的道德要求,散布一些灰色、黃色、黑色信息,給校園、社會造成消極的負面影響,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帶來了消極影響。
高職院校是適合經濟發展需要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重任,旨在造就一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網絡信息雖然豐富,但基本上是無法控制和檢查過濾的,極易導致信息的過度泛濫和良莠不齊。高職院校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真實和虛假、有益和有害、有價和垃圾等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信息面前,很容易出現選擇性失聰,從而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同時,由于學業、家庭和現實等方面的壓力很大,高職院校學生在現實世界中缺乏壓力緩解渠道,往往在網絡虛擬世界里發泄,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當代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也給當代高職學生教育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筆者從實際教育情況出發,結合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學生思想特點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影響,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立足互聯網已經滲透到高職院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并對學生思想意識產生重大影響的實際,高職院校教師應主動學習網絡知識和技能,提高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探索依靠新媒體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自覺利用網絡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由以前的單向灌輸轉為現在的雙向互動的實際,教師要從學生的思想水平、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出發,按照為我所用、為學生所接受的原則,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應采取的方式方法,從充分挖掘網絡資源的角度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計,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充實,方式更加靈活,形式更加多樣,效果更加明顯。
在網絡環境條件下,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對于高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時代的需要,符合每一個大學生的切身利益。目前,各個高職院校的網絡交流平臺過于陳舊,并不能真正滿足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現階段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創新教育,迫切需要構建高質量網絡平臺,弘揚正能量。搭建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工具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像QQ、飛信、微信、MSN、微博、朋友圈、微信公眾號新媒體工具及載體及天涯、貓撲等人氣論壇,廣泛的影響高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對高職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充分對學生的這一特性加以把握,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和網絡論壇,主動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要按照樹立正確導向、傳播先進文化、架設溝通橋梁的要求,全面占領校園網絡文化陣地,使之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加強思想引導,努力把網絡建設成為“紅色”信息陣地,成為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發展觀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急先鋒,廓清政治方向,澄清錯誤認識,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開辟教師與學生之間網路交流新天地,使網絡成為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紐帶。
一是加強高職學生網絡道德建設。要按照慎獨、慎初、慎言的要求,加強網絡法制宣傳,培養高職學生網絡道德意識,敦促他們遵守網絡道德,維護網絡秩序,提高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襲。二是加強高職學生網民的心理咨詢與輔導。針對高職學生沉迷網絡、無節制上網現象嚴重的實際,制定規范上網相關制度,加大健康上網宣傳力度,引導高職學生克服“網癮”,回歸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軌道。同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師要根據網絡時代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學習,通過培養敏銳的信息意識,掌握豐富的信息知識,努力提高自身信息能力,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取得更好效果。
總之,大學生思想教育應正視網絡發展帶來的種種機遇和挑戰,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將網絡思想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優勢互補,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1]熊楚舒.網絡時代如何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23~24.
[2]孔曉妮,徐迎濤.新媒體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23):118~119.
[3]張婧.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學園,2013(28):34.
[4]朱方麗.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態度與行為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8):25~27.
[5]袁修學.網絡環境下高職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考試周刊,2011(83):199~200.
[6]朱志勇.網絡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點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
[7]王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6~7.
[8]李春燕 .贏在新媒體時代[J].新聞研究導刊,2013(2):26.
梧州職業學院)
本文系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互聯網+”環境下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項目編號:GXGZJG2016B018)。
黃淑燕,女,漢族,廣西宜州人,法理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