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祥 劉紅梅 王 玥 陳 智
家庭教育視角下的初中女生校園暴力現狀分析及對策
——以鎮江市某中學為例
魏志祥 劉紅梅 王 玥 陳 智
近年來,初中女生校園暴力事件成為當下的熱點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從家庭教育功能缺位的角度,并運用社會網絡相關理論,以鎮江市某中學為例對初中女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與結果分析,探討了家庭因素對初中女生校園暴力事件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防治對策。
女生校園暴力 家庭教育 對策
2017年年初,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播出了一期關于女生校園暴力的節目——《七個被刑罰的少女》[1]。2016年12月13日,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對該起案件進行了宣判,以強制侮辱罪、非法拘禁罪數罪并罰,分別判處7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至八個月、緩刑一年不等。7名被告人都來自一個叫“伐木累”微信群,聊天記錄里的小視頻,記載了她們打人的全過程。據該節目所透露的數據,2016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有1881人,經審查,批準逮捕的有1114人。見諸各類媒體的青少年暴力事件已逐漸引起了公眾的焦慮和關注。
隨著網絡媒體的發達,以女生為主角的校園暴力事件頻遭曝光,社會各界也開始深入思考其深層原因。在《七個被刑罰的少女》所披露的案例中,這7個女孩基本都是在不完整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缺乏家庭的關愛,未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導致人格發展不完善,無法通過合理方式排解身心壓力,逐漸失去生活熱情和人生目標,只能通過打人施暴來釋放自己。可見,家庭教育的缺失儼然是女生校園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正確的家庭教育在預防女生校園暴力方面就更具有現實意義。
本次調查,采用到鎮江市某中學實際調查的方式進行,共向七至九年級初中女生發放400份調查問卷,回收382份有效問卷。此次問卷調查的對象中,93.07%的女生表示沒有對他人實施過暴力,89.11%的女生表示也未曾被他人實施暴力。學校周圍的社會環境良好,調查對象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家庭結構比較完整,性質惡劣的女生校園暴力事件鮮有發生,校園安全狀況良好。
此次問卷調查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該初中女生校園暴力現狀,二是了解其對女生校園暴力的認識,最后是了解其對問卷所提對策的贊成與否情況。
此次調查選取的101名初中女生中,初一女生占比21.78%,初二女生占比40.59%,初三女生占比37.62%,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例大致相等,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參與調查的女生學習成績大多是中等偏上。69.31%的女生能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但也有將近85%的女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對女生校園暴力的認識方面,肢體沖突被認為是校園暴力的主要形式,也有不到70%的女生認為言語侮辱,挑釁,冷暴力也屬于校園暴力的其他表現形式。在導致初中女生校園暴力行為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中,51.49%的女生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青春期不成熟的身心發展狀況;26.73%認為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父母文化水平等因素;剩下的則認為是學校教育管理以及社會文化影響。
家庭教育不僅是對人的教育的起點,更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構成終身教育的體系。但隨著公共教育的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漸被弱化;加上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家長們的教育觀念也極易受到影響而出現偏頗,不能使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發揮應有的積極引導作用。
(1)家庭結構。此次調查對象中90%左右的女生的家庭結構完整,剩下的不到10%的女生一部分是單親家庭,另一部分則是父母基本不在身邊,由其他親人照顧。這部分女生普遍感到缺乏父母的關愛,很多青春期的困惑只能向好朋友傾訴,不能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擁有一個結構完整的家庭是女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首要前提。家庭網絡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網絡,具有信息獲取、互惠合作、結構支持和資源獲取四種基本功能[2]。初中女生的社會網絡一般包括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親子關系這幾種類型,其中親子關系對于女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研究發現,通常家庭結構有缺陷的孩子相對來于家庭結構正常的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的幾率要大。
(2)家庭經濟收入水平。調查對象中家庭經濟情況較富裕的女生占比28.71%,家庭情況一般的女生占比67.33%,基本上都是中等以上的收入水平,這就使其在物質方面得到較好的滿足。但是,青春期的女生普遍愛與同齡人攀比,且嫉妒心很強,普通經濟水平的家庭不能滿足這方面的要求,極易造成她們的自卑和報復心理;經濟收入狀況好的家庭又往往會一味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而忽視其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樣導致孩子性格方面的缺陷。
(3)家庭人際溝通環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初中女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只有22.7%的女生選擇與父母交流,剩下的大多是選擇和好朋友傾訴,或者自己憋著。和諧的家庭人際溝通環境對于初中女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羅家德在《社會網絡分析講義》指出,一個群體的關系緊密的團體合作行為越多,信息流通也就較越容易易,團體工作績效也會更好,而關系疏遠的團體恰恰相反[3]。另外,也有學者認為,現代社會將會存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健在的“孤兒”[4],即父母雙方都不愿或不能自覺承擔起養育、教育子女的責任,導致親子關系日漸疏遠,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幾乎不存在。青春期的女生心理變化大,女生一旦不能從家庭中獲得穩定的情感支持,便會向外尋求情感依靠,很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團體影響,最終走上校園暴力犯罪的道路,上述案例中的七個少女便是如此。
(4)家庭教育觀念。所抽取的調查對象中,75.25%的女生希望家長注意對她們的教育方式方法,希望家長不僅關心她們的學習成績,更能時常關注她們的身心健康。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多是權威型與專制型,但這兩種教育方式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女生無疑只能是適得其反。青春期是心理變化及其復雜的時期,即所謂的“暴風驟雨期”[5],女生的心思尤其細膩敏感,尤其是獨生女,教育方式上稍有不當,就有可能引發一連串嚴重后果。民主型與權威型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更適合這一時期的女生,原因在于,一方面她們的成人感增強,需要父母充當朋友角色,能夠平等與其相處;另一方面又要求父母在其困惑迷茫時能夠給予建設性的指導。
(5)家庭教育方式。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的父母很少吵架,極少動武,但是仍有60.39%的女生反映被父母打罵過。這就說明,即使父母文化水平較高,但仍會采取暴力的手段和方式教育子女。此外,現代的家庭結構多是“四二一”結構,獨生女在家庭網絡中往往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隨著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加之擔心孩子受欺負,很多家長采取“女孩男養”或中性化的教養方式。尤其在教育女生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大多鼓勵孩子“以牙還牙,以暴制暴”,這都在孩子尚未健全的心里埋下了“暴力因子”,形成暴力思維,產生暴力傾向。在與人日常相處過程中,稍有不順遂心意的地方,就訴諸暴力手段。在女生校園暴力事件的眾多原因中,父母平時的暴力教育手段首當其沖[6]。
(6)家長文化水平。調查對象的父母中,大學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比48.51%,剩下的初中初中文化水平與高中文化水平的各占一半。同時,在女生遭受校園暴力時,64.36%的女生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并尋求幫助,而剩下的人則表示不會。在選擇告知家長的女生中,17.82%的女生會選擇或支持家長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經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較高,孩子出現“越軌”行為的幾率就比較小。
學校以及社區可定期邀請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向家長傳授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這樣可有效解決許多家長由于缺乏專業教育知識而錯用教育方法的問題。
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匯報其子女近期的學校表現,同時可借助便捷的網絡通訊設備和交流平臺,更加及時有效地把握子女的思想動態,家長在以后的教育過程中就可做到有的放矢。
家庭應引導孩子樹立與自身性別相一致、與社會期望相符合的性別角色觀念,避免學生出現性別認知上的混亂。同時,鼓勵積極的跨性別交流,既要“因性施教”,又不“因性有別”,著力培養學生的雙性氣質,形成健全的人格。與此同時,還應該進行必要的性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教育,教會孩子合理地疏導和宣泄性沖動。最后,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明確法律和道德的邊界,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在對監護人責任歸置上太過籠統,實際操作性很低;同時,監護制度和體系存在漏洞,尤其在離異家庭越發普遍的當下,這都為女生校園暴力創造了條件。在眾多女生校園群體暴力事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當和監護責任的缺位。這無論是對于施暴者還是受害者,亦或是旁觀者都會造成巨大的身心創傷。真正合格的監護人應當盡全力避免子女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應當盡全力保護子女不受校園暴力的侵害。
首先,父母要學會和諧相處,平等協商,遇事不暴躁,更不能將心中不快轉化對子女的暴力或冷暴力,做到言傳身教,使子女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其次,父母要加強對子女接觸媒體的監管,引導子女自覺識別、拒絕和遠離暴力媒體,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最后,父母一定要給予子女足夠的關愛,尤其是對女生,盡量做到細致入微,及時捕捉到孩子的“小心思”,做到及時有效溝通。
社會學家認為家庭是最初的社會化途徑,也是社會化的第一要素。家庭教育在一個自然人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這個社會網絡中,父母自始至終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扮演的角色卻需要根據孩子的成長變化而不斷轉換。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增強,十分反感家長“居高臨下”式的管教,思想言行等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愿望。而與此同時,他們仍處在心理斷乳期,對父母依舊有很大的依賴性。當面對陌生而復雜的環境時,往往缺乏信心和辨別能力,迫切需要家長的指導,渴望得到家長的支持、理解和保護。
青春期是價值觀形成和重建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對自我重新評價,一旦家庭教育觀念錯誤或教育方式失當,都有可能引起價值觀體系混亂,無法辨別是非,從而受到社會不良思想侵蝕,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完善并實現家庭教育功能是預防女生校園暴力的一條可靠途徑。
[1]央視《新聞調查》第20170114期:《七個被刑罰的少女》[V].
[2]孫大鵬,朱振坤.社會網絡的四種功能框架及其測量[J].當代經濟科學,2010,32(03).
[3]羅家德.社會網絡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王圓圓.家庭功能的弱化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5]勞倫斯·斯滕伯格.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學院出版社,2007.
[6]毛金柱.家庭暴力對初中生情緒性問題行為的影響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江蘇大學)
本文系江蘇大學第十六批大學生科研項目立項資助項目“女生校園欺凌事件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6C059),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實踐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5SJB84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魏志祥(1966-),男,漢族,江蘇泰州人,副教授;劉紅梅,女,漢族,江蘇宿遷人,學生;王玥,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會計14級學生;陳智,女,漢族,江蘇無錫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