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淵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互聯網+"行動指引下的高職院校"物聯網工程導論"教學方法分析
李成淵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根據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示,文章針對高職院校廣泛開展的物聯網專業建設中的重點課程"物聯網工程導論",就其發展背景、行業動態、建設現狀等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建議合理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工具,并結合物聯網關鍵技術的最新發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設意見.
互聯網+;物聯網;課程建設
"互聯網+"行動計劃是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由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來的[1]."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以發展新興產業為重點,促進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內最新技術與現代工業融合發展,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最終促進國民經濟繁榮[2].而"互聯網+"則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將互聯網產業的特有屬性融合到傳統的生產資料配置優化集成,同時由互聯網而產生的最新成果也快速融入多個產業中,以真正提升產生創新能力,最終形成以泛互聯網形式存在的經濟發展新形式.
物聯網作為一個基于互聯網、傳感器等傳統承載工具[3],讓全部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被稱為信息社會的第三次浪潮.通過傳感器等感知設備,物聯網技術可以將信息世界與物理空間進行關聯,是網絡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通過物聯網基礎設施的建立,也為人類文明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的發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作為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基礎、側重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重視實務知識的學習、強化職業技能的訓練的高職院校,順應國家發展指引,利用地方產業優勢,逐步開設物聯網應用技術等相關專業,絕大部分學校將"物聯網工程導論"作為專業基礎課程.
根據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指南,教學過程可以更多地借鑒互聯網的特性,對傳統教學模式形成有效的補充.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教學理念就是利用豐富而成熟的互聯網工具,在網絡中形成新的教室與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利用新形勢下互聯網不受地域、時空限制的特點[4],"互聯網+"理念的教學模式有著自身特有的屬性,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借助于"互聯網+"的環境,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視頻以及軟件平臺給學生做好切實的演示,給學生更多課堂以外的有效溝通.以使得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好學情的同時,增進班級中的學習氛圍.
(2)得益于"互聯網+"的平臺,教師面對交叉學科多而著稱的"物聯網工程導論"時,可以將教學內容根據物聯網應用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做到實時更新,以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
(3)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匯編成除了課堂以外的教學形式,利用多媒體、動畫、網絡等多種技術集成,形成聲形一體、圖文并茂的教學形成,以促進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熱情.
(4)由于"互聯網+"平臺的獨有特性,教學模式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讓學生在合適的地點、時間和狀態,展開行之有效的學習.
(5)因為"互聯網+"具備專有的交互特性,可以讓老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的交互得到充分的提升.針對部分在知識掌握方面領先或者落后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更為有效的交互,以達到個性化教學服務的要求,進一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物聯網工程導論"是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重點專業群下屬的包含物聯網應用技術、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網絡等多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課程開設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物聯網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和各環節的關鍵技術,明確物聯網的知識結構,并為學習后續相關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開始設立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同期開設"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教學,該課程主要圍繞物聯網4個層面-感知層、網絡層、管理層和應用層為核心展開教學,具體章節教學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章節教學課時分布
課內教學采用知識目標分解、教學內容選取、任務設計、教學單元設計、教材選取以及制訂考核方法;課外則采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導生助學和教學座談等方式輔助教學.
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一門專業入門課,"物聯網工程導論"的教學內容中,知識覆蓋面非常廣泛,課程會被當作一個多學科的大雜燴.而學生雖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及網絡組建能力,但其知識基礎各異;部分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缺乏信心興趣,學習不夠主動,學習方法有待調整;面對先導課程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影響當前課程的學生,該課程的高綜合性,也對給學生帶來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無法正確認識物聯網工程專業,從而影響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習興趣,教學目的也無法達到,"物聯網工程導論"教學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鑒于傳統教學模式對諸如"物聯網工程導論"等新興課程所產生的不利因素,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各級部門鼓勵教師完成在線課程的微課建設,架設互聯網接入平臺,完成在線教學資源庫建設,同時也引入包括Web端以及移動終端在內的多個教學平臺工具,共同為學校課程建設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如何利用基于"互聯網+"的理念來建設"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有效地將"互聯網+"的優勢融合到物聯網工程導論的實踐教學中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訪問多類企業以及項目的門戶網站,對最近技術應用做到實時采集、深入分析,結合實際的例子,來講解課程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可以在講解無線傳感網章節時,訪問"綠葉千傳"的門戶網站,實時獲取部署在天目山地區的傳感網信息,從而讓學生們能更直接地接觸到身邊的物聯網技術實例,也為開展之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現實的認知基礎.
利用豐富的互聯網平臺資料,為同學們打造全天候、立體化的學習環境.例如,可以使用諸如"泛雅"或者"藍墨云班課"等互聯網工具,不但可以從Web端完成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的錄入,同時在移動端也可以做好實時的接入工作.而同學們可以在線完成作業、知識預習以及在線考核的同時,也能夠相互之間形成不錯的比對效應,以造就良好的學習氛圍.
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及多媒體技術,制作多類教學微課,再發布于網站,通過資源的互動性、便捷性,讓同學們在自己合適的地點、時間和狀態,完成重點章節的學習.例如,針對物聯網層次結構講解過程中,面對抽象而概念化的知識,學生不一定通過課堂講解就能夠做到熟悉掌握,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介入,不受課堂時間的限制,結合多類工具,對此章節從另一角度完成知識的深入講解,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現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而各高校也緊跟教學改革的浪潮,切實更新各自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改革也隨之顯得越發緊迫.為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學生能更快地適應其節奏,課程建設工作應該及時響應李克強總理的號召,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引下,更快更高效地適應行業發展,充分利用網絡互聯共享的優勢,充分結合現有成熟的教育教學體制,讓學生能進一步快速全面地掌握物聯網專業知識,實時把握其發展新動向.
[1]張善文,王旭啟,師韻,等.互聯網+下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8):89-91.
[2]陳麗,林世員,鄭勤華,等."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3-10.
[3]錢志鴻,王義君.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研究[J].電子學報,2012(5):1023-1029.
[4]王興偉,李婕,譚振華,等.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6(4):727-741.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rnet +" action
Li Chengyuan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214153, China)
According to "Internet +" action plan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instructions suggested by the 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dustry dynamics an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the key cour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net platform and tools should be used rationally,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advice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ernet +; Internet of Things; course construction
李成淵(1980- ),男,江蘇無錫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物聯網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