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政府在世界經濟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提出的全面深化對外開放,互利共贏的重大戰略,同時澳門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文章研究分析“一帶一路”建設為澳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探索澳門未來發展如何更好的融入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推動澳門經濟多元化、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澳門;經濟多元化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到基礎設施、貨物貿易、金融、文化教育等多領域的全方位合作,這也為澳門經濟發展帶來了難得的契機,將有效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推進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建設。但同時,深度的開放也將為澳門帶來不可忽略的挑戰。澳門只有將自身優勢和“一帶一路”建設有機結合,探索符合區域特點的經濟發展路徑,才能很好的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從而更好的融入到中國經濟發展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一、 “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
截止到2017年5月,共有66個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其中以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為主體,人口總數約44億,經濟總量約22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和30%左右;沿線各國產業結構互補性強,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
在機遇方面,“一帶一路”建設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作為各國合作的重點,從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國際貿易、金融業以及綠色生態產業等方面為沿線各國創造了合作機會。這是中國相關產業“走出去”帶動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絕好契機,同樣也是澳門利用自身優勢“走出去”推動自身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結合澳門自身特點具體的看,“一帶一路”建設為澳門帶來了以下幾個機遇:
1. 設施聯通的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期,該階段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較大,這其中當然也包含全球7個葡語國家。在葡語國家中,除葡萄牙屬于發達國家外,其他國家均屬于發展中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較大。以巴西為例,巴西的基礎設施的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巴西政府在2015年出臺了新一輪的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總投資為661億美元,涉及公路項目16個,鐵路6個,機場11個,港口137個分布在巴西20個州130多個城市。而中國內地擁有大量具備豐富施工經驗的企業和技術先進的施工設備制造商及材料供應商,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建設企業、制造商和材料商真正考慮和成功開展海外業務的很少,且主要集中在幾家大型中央企業中。澳門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尤其是對葡語國家的語言、文化、歷史聯系優勢,為雙方搭建平臺,提供專業化的、系統化的對接服務,幫助中國企業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充分發揮中國技術、中國裝備的優勢,參與到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
2. 貿易暢通的機遇。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經濟有互補性,長期以來保持著貿易關系,中國與部分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甚至超過了其貿易總額的80%。“一帶一路”強調貿易暢通,沿線各國將以互利共贏的原則進一步消除貿易壁壘,提高通關效率,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促進各經濟體之間自由貿易關系的形成。通過一系列措施使得商品在各沿線國家間更大規模、更高效率的交易,在為生產商創造更多機會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外貿需求。而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自古以來便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也將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尤其是來自葡語國家的貿易機會。
3. 資金融通的機遇。首先“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動沿線各國在金融方面的合作,致力于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融資和信用體系,推動各國加強金融監管合作,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這為澳門金融業的參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其次,“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多個領域,對資金及相關金融服務需求巨大,雖然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內國際金融機構已經提供了大量資金融通,但缺口仍然很大,下一步需要更多的商業金融機構的介入。這為澳門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將有效促進澳門金融業國際化、標準化的發展。
4. 民心相通的機遇。“一帶一路”建設將進一步深化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學術互動、旅游合作等,從而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融。而這其中將有效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澳門而言,作為傳統的中西文化交匯點,與葡語國家更是擁有緊密的文化聯系,這無疑將促進其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推進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此外,隨著旅游合作的逐步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赴澳門旅游的游客也將逐步增加,這一方面能夠促進澳門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夠有效改善赴澳游客客源地集中在中國內地和港臺地區的局面,這將有利于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沿線各國的合作規模、合作領域及合作深度還將不斷擴大,這為澳門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首先,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澳門自古以來在中國內地與外界之間充當著政治經濟文化的橋梁,從而經濟得以發展。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中國內地與沿線國家無論是從政策、貿易還是文化上的障礙被一一排除,這使得內地省份對外交流、對外貿易的能力逐步增強,澳門正在失去經濟發展為之依賴的外向型優勢,其“橋梁”作用也在逐步弱化。這就需要澳門審時度勢,準確定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角色,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以適應新的形勢。
其次,澳門周邊環繞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這些國家在政策上和產業發展上可能會對澳門的產業造成直接影響。具體的講,“一帶一路”建設將給澳門的博彩業帶來兩難的挑戰。一方面是周邊國家和地區對博彩業政策的松口,加之“一帶一路”建設中旅游互通的作用下,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澳門博彩業的主要客源將被分流。這無疑將對澳門博彩業造成嚴重的影響,從而影響到澳門的整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如果澳門支持博彩業積極參與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博彩業的競爭,很可能出現惡性的競爭,這不但有悖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也有悖于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目標。endprint
可見,“一帶一路”建設為澳門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結合自身特點,揚長避短,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澳門應對挑戰的關鍵。
二、 澳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勢
“一帶一路”建設為澳門帶來了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為澳門重返400百年前作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節點成為了可能。澳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從資金、政策、地域、文化等方面都具備其特有的優勢。
1. 資金優勢。一方面,澳門政府財政豐裕的比較優勢明顯。以2016年為例,特區財政儲備共計4 387億澳元,其中的基本儲備為1 328億澳門元,超額儲備為3 059億澳門元。而當年的政府經常性開支為699億澳元,這意味著澳門政府的基本儲備可以維持1.9年,超額儲備可以維持4.6年,遠超國際上6個月的平均水平。財政豐裕讓澳門政府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變得“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澳門作為國際上著名的自由港,在回歸以后根據基本法采用澳人治奧的政策,再加之博彩業的繁榮,澳門聚集了大量的國內外民間資本,我們也不可忽視這部分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潛力。
2. 金融服務優勢。近年來澳門經濟多元化成效盡管差強人意,但澳門金融保險業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根據澳門金融管理局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16年澳門共有銀行29家,其中10家為澳門本地注冊的銀行(包括總部設在澳門或外地銀行在澳門的附屬機構),19家為外地注冊的銀行的分行。澳門銀行業高度國際化,業務廣泛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資產及負債均已經超過了總資產和總負債的80%,高于香港的70%和60%左右的水平。近年來澳門本地銀行籌建的國際性銀團的數量及融資金額不斷增加,其專業化程度和地區的影響力也不斷提升,尤其在人民幣清算業務上取得了快速發展。金融服務的國際化、專業化為澳門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金融保障。
3. 制度靈活優勢。澳門作為我國的僅有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實行“一國兩制”,根據《澳門基本法》的規定,澳門享有獨立的立法、司法以及行政管理權,具有高度的自治權。維持了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政策,這就意味著澳門能夠繼續實行自由港制度,擁有自主稅收權力,且不用向國家納稅。靈活的制度能夠有效規避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制度阻礙,這是內地各省市所無法做到的。
此外,除博彩業外,澳門屬于低稅率地區。澳門的稅總主要包含所得補充稅、營業稅、職業稅等。所得補充稅屬累進稅,稅率由3%~12%;可課稅收益在澳門幣30萬元以上者,稅率為12%。收益在澳門幣32 000元以下者可獲豁免。營業稅稅率按經營業務而定,一般行業稅款是由150美元~1 500美元不等,大多數行業為300美元,而銀行業的稅款則由20 000美元至80 000美元不等。職業稅屬累進稅,稅率為7%~12%,個人免稅限額為澳門幣95 000元。比周邊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低的稅率使澳門更容易吸引內地及相關國家的資本,從而更好的發揮澳門的平臺作用。
4. 文化交融優勢。澳門不僅是中西方商業、貿易的交匯點,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點。澳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長期保持著文化交流合作,尤其是對葡語國家的文化交流,有著天然的緊密性。通過上百年的發展,如今澳門已經發展成為中葡文化有機融合的城市,文化的相互交融賦予了澳門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天然的融合優勢。另一方面,由于歷史上的澳門是華人勞工向海外輸出的重要出海口,因此澳門擁有大量的海外僑胞,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們通過姓氏宗族、同鄉會等形式的社團緊密聯系在一起,據不完全統計澳門擁有近6 000個社團組織,這些社團組織在澳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澳門的社團文化在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間交流上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三、 “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澳門經濟發展的建議
受歷史和自然要素稟賦的影響,博彩業在澳門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賭權的開放,博彩業更是大放異彩。2016年博彩及博彩中介業就業人口占澳門總就業人口的20.8%,博彩及博彩中介業的稅收占澳門特區政府總稅收額的82.39%。經濟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一直以來是澳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澳門雖然本身經濟體量和影響力有限,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其經濟穩定健康發展不僅僅是澳門人民安居樂業的需求,也是“一國兩制”制度的最好肯定,更是推動祖國統一的政治需求。因此,澳門應該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推動經濟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澳門經濟的發展從縱向上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借助其外向型經濟優勢,深化完善“平臺”建設,為中外特別是中葡之間在金融、文化、商品、技術等多方面交流合作搭建平臺,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第二步由“平臺”向相關產業延伸,背靠珠海緊貼香港,借助粵港澳大灣區推動自身產業優化升級。從橫向上重點推動旅游產業、會展產業、文化產業、金融產業、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具體的看未來澳門可以圍繞以下五個中心來發展。
1. 多元化的休閑旅游中心。澳門以博彩業聞名于世界,素有東方的“拉斯維加斯”之稱,因此每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澳門,2016年澳門累計入境游客達到了3 095萬人次。博彩業給澳門帶來了大量的游客,但長期來看對于博彩業的過度依賴不僅是澳門旅游業所面臨的挑戰,也是澳門經濟是否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澳門應該充分利用博彩業現有的吸引力,以博彩業為中心,延伸開發多元化的休閑娛樂項目,將澳門打造成為多元化的世界休閑娛樂中心。目前,澳門幾大博彩公司先后開發了演藝、游樂等非博彩項目,但非博彩項目的比重仍然微乎其微。澳門多元化休閑旅游中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從內部看需要特區政府在政策、組織及人力資源上積極的推動,從外部看,需要中央政府在各方面給予澳門全力的支持,如明確澳門85平方公里的海域管理權,這將為澳門未來開發水上娛樂項目掃清障礙。endprint
2. 國際化的會展中心。會展業的發展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開放的社會氛圍,多元化的社會結構,這些都是澳門所具備的。澳門發展會展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從古至今澳門是中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重要橋梁,另一方面澳門作為一個旅游城市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目前已有多個國際性展覽在澳門舉辦,但其中獲得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的只有5項,澳門會展業的下一步發展,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創造更加優質的環境和商業氛圍,吸引更多的國際會展和會議落地,從而提高澳門作為會展之城的知名度。
3. 特色化的金融中心。同為特別行政區,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質量上看,澳門與香港相比較都不占優勢,但這并不妨礙澳門金融業的差異化發展。澳門的特色金融的特色之處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服務的區域來看,主要依托澳門中葡商貿平臺,為中國和葡語國家間的商貿、基建提供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從服務的內容看,主要通過融資租賃市場幫助中國設備中國技術“走出去”,依靠綠色金融交易體系,為綠色產業、綠色商品交易提供專業服務。
4. 前沿化的文化交流及產業中心。由于澳門在歷史上便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節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無疑是澳門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天然的優勢。一方面是與葡語國家的聯系,至今在澳門社會中仍然大量使用葡語,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澳門常住民是葡語國家移民。另一方面,“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許多僑民定居在澳門,他們與本國保持著商貿往來,擁有密切的聯系,并在澳門設有許多社團組織,這是澳門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中心成為可能。此外,充分利用澳門作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中心,將澳門建設成為文化產業中心。澳門自然資源緊缺,但卻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中西方交融的特色文化。同時,澳門作為自由港擁有開放的社會環境,以及充裕的資本。這些都是澳門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
5. 現代化的技術研發及交易中心。澳門具有地域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人口密度大,資本聚集的特點,因此澳門不適合發展第一產業和資源消耗大的第二產業,而比較適合發展高科技產業。澳門具有高科技產業發展所需的必要要素。從資本上看,截止到2016年底澳門土地面積為30.5平方公里,全年GDP為3 582億澳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產值為117.4億澳元。從智力資源上看澳門擁有高校10所,平均每3平方公里就有一所高校。從基礎設施上看,澳門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且全年平均氣溫在25攝氏度,屬于具有很好的宜居性,對于高技術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此外,澳門在中醫傳承與融合、語言技術開發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除了技術研發外,澳門還可以利用自身對外開放優勢建設專門針對葡語國家的技術交易平臺,幫助技術研發落地轉變為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謝四德.澳門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定位與思路[J].亞太經濟,2016,(1):146-152.
[2] 孫久文,潘鴻桂.“一帶一路”戰略定位與澳門的機遇[J].現代管理科學,2016,(1):27-29.
[3] 厲以寧.厲以寧:對中國經濟政策和決策的幾個判斷[J].財經界,2017,(6):50-52.
[4] 蘇樹輝.“一帶一路”中,澳門要有新作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5-27(005).
[5] 王應貴,彭丹云.澳門經濟增長、金融狀況與特色金融的路徑選擇[J].亞太經濟,2016,(6):149-154.
[6] 何振苓,何磊.“一帶一路”戰略中澳門發展的機遇、優勢與路徑[J].國際經濟合作,2016,(10):83-86.
[7] 關鋒,謝漢光.“一帶一路”與澳門的發展機遇[J].港澳研究,2016,(2):68-74.
[8] 蕭志偉,戴華浩,呂開顏.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問題的思考[J].港澳研究,2016,(4):52-59.
[9] 紀春禮,曾忠祿.微型經濟體產業多元化與經濟增長:基于澳門地區數據的實證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5,(2):86-94.
[10] 馮宗憲,蔣偉杰.基于產業內貿易視角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7,(3):166- 176.
作者簡介:代魁(1986-),男,漢族,重慶市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文化產業。
收稿日期:2017-1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