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主要集中于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模型、行為影響因素和社會責任行動三個領域。在對重點文獻進行回顧基礎上,文章提出跨國企業社會責任定義不明、環境分析框架待整合、針對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研究待加強,以及經驗性研究待深入是當前研究的主要問題,并由此提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跨國企業;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方
一、 引言
自從鮑恩在其開創性的《商人的社會責任》中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以來,企業社會責任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盡管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相比其它國際商務領域研究,跨國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研究相對滯后,尚處于早期階段(Kolk & Van Tulder,2010)。本文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現有研究主要文獻進行回顧,提出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由于跨國企業同時在母國和東道國經營,其在母國的社會責任與一般企業沒有顯著區別,因此本文所稱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是指跨國企業在東道國的社會責任。
二、 跨國企業社會責任重點文獻回顧
Taneja等人(2011)將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分成相互聯系的五個領域,分別為企業社會責任含義、定義和模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行動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對利益相關方及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決定因素研究和企業社會績效的衡量研究。根據該標準,本文認為目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一、二和四領域。
1. 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模型??鐕髽I社會責任管理模型和框架方面的主要文獻有Hemphill和Lillevik(2011)的五階段組織企業社會責任驅動模型、Arthaud-Day(2006)的跨國企業社會責任三維框架和崔新?。?007)的基于“跨國化梯度”的母國、東道國、國際社會三層次社會責任概念框架等。
Hemphill和Lillevik(2011)基于Angus-Leppan等人(2010)提出了一個適用于全球組織的五階段企業社會責任驅動模型,模型本質上是能夠帶來持續道德行為的五個層面制度性驅動力,即跨文化價值體系、國家商業體系、組織領域、組織本身以及組織內的個體。Arthaud-Day(2006)提出了一個兼顧了靈活性和包容性的跨國企業社會責任三維框架,模型的第一維度源于Bartlett和Ghashal(1998, 2000)的跨國企業戰略類型理論(多國化、全球化、國際化、跨國化)。第二維度是聯合國《全球契約》(2003)所倡導的企業社會責任三領域(人權、勞動力以及環境)。第三維度是Zenisek(1979)所描述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社會和實踐三個視角。崔新?。?007)基于跨國公司與一國公司在“跨國化梯度”方面的差異,構建了一個跨國企業母國的社會責任、東道國的社會責任和國際層面的社會責任組成的概念框架。
2. 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行動的影響因素。已有文獻主要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討論了環境因素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行動的影響。在企業外部環境方面,跨國企業東道國與母國在經濟、法律和政治制度、文化、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異(Kolk & Van Tulder, 2010)。學者著重分析了這些差異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影響。Campbell等人(2011)研究了跨國公司母國與東道國的距離(即國家之間差異的程度,包括文化距離、制度距離、地理距離和經濟距離)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意愿和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東道國距母國越遠,跨國公司東道國子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可能性越低,社會責任投入越少。Husted等人(2016)使用新興市場國家企業數據研究了地理因素對跨國企業子公司和國內公司通過模仿性社會責任標準認證取得當地合法性的影響。結果顯示,跨國公司子公司會模仿與其地理接近的公司取得國家層面的社會責任認證來取得合法性,克服外來者劣勢(Liability of Foreignness),相反,國內公司會模仿相近公司取得國際層面企業社會責任認證來減少當地劣勢(Disadvantages of localness),研究表明地理因素是跨國企業取得社會責任認證的影響因素。在各種距離中,制度距離是學者更加關注的方面,肖紅軍(2014)在Campbell等人(2011)研究的基礎上,對制度距離對在華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制度距離對在華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的影響是存在的,但不同制度距離的影響不同。Surroca等人(2013)在制度理論的基礎上,檢驗了母國利益相關方對跨國公司不斷提升的社會責任壓力對跨國公司將不負責任的實踐向利益相關方壓力寬松且制度約束不強的國家轉移的影響。結果顯示,這種轉移確實存在。通過這種做法,跨國公司表面上從事“裝點門面”的活動,提升母國利益相關方的合法性,同時在國外機構從事著不負社會責任的活動。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對污染避難所假說提供了支持。
在企業內部環境方面,Zyglidopoulos等人(2016)的經驗研究證明了跨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與企業社會績效正相關,而且這種關系在運營于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為突出。Ma等人(2016)的研究使用中國工程承包企業數據得到了類似的結論。Huemer(2010)研究了跨國公司組織個性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影響。Huemer(2010)認為,組織個性是建立全球和當地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一個隱性的啞概念,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根植于組織個性之中的概念,組織會根據自身的個性來選擇一個社會責任戰略。通過對智利的兩家個性不同的挪威跨國水產公司進行比較案例分析,研究發現,組織個性差異會對跨國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產生顯著影響。王增濤和楊雪艷(2010)應用國內機構對在華跨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排名數據,分析了企業規模對在華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在華跨國企業規模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有積極影響。endprint
3. 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行動。
(1)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戰略選擇。已有研究主要基于Bartlett和Ghashal(1998,2000)的跨國企業類型理論,討論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的選擇及績效差異,主要研究有Muller(2006)、Husted和Allen(2006)和Newenham-Kahindi(2011)等。
Muller(2006)探究了歐洲跨國公司墨西哥子公司“中心化(centralized)”或“分散化(decentralized)”母子公司關系與社會責任績效的關系。結果發現,在像墨西哥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較低的環境下,“分散化”的決策在實際中與較高的當地企業社會績效有著更積極的聯系。Husted和Allen(2006)提出了戰略性和制度性兩種處理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的方法,并使用墨西哥經營的跨國企業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結果支持了制度性方法假說,即跨國企業傾向于復制已有的產品市場戰略來處理企業社會責任議題,而不是針對重要利益相關方的壓力進行反應。Newenham-Kahindi(2011)對加拿大一家金礦公司在坦桑尼亞實施全球企業社會責任戰略進行了案例分析,該公司正試圖實施全球社會責任政策以平衡國際業務與當地戰略。研究表明,全球社會責任政策仍然沒有緩解當地社區和公司的緊張狀態,公司仍需更好辦法解決問題。
(2)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管理??鐕髽I社會責任議題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保護議題和社會責任溝通議題。Gouldson(2006)研究了美國和歐洲的跨國企業在貧窮國家應用低環境標準的問題。研究發現,在東道國當地,石油和天然氣精煉廠高水平排放與低收入、雇傭和人口密度相關。但該研究并沒有說明二者是因果關系,并不能證明這些企業在低收入國家應用了低環保標準。Dam和Scholtens(2008)對實施環境標準的公司是否常常處于貧窮、腐敗或者環境管制弱的國家展開調查,經驗研究結果支持污染避難所假說,即跨國企業將高污染的業務轉移到環境管制較弱的國家,但不一定是最貧窮或者腐敗最嚴重的國家。同時,他們證實,有著高度責任感的跨國企業會避免把其業務在環境管制弱的國家中經營。Hartman等人(2007)在分析了美國和歐盟公司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機和態度差異的基礎上,對比分析了美國和歐盟16家跨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溝通情況。研究結果表示,美國公司傾向于使用經濟和三重底線的術語和論點來解釋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而歐洲公司則更注重使用公民、企業責任和倫理承諾這樣的術語或理論來支持他們的利益相關方溝通行動。
三、 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 跨國企業社會責任定義有待明確。盡管有學者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模型的概念化進行了嘗試,但這些研究沒有建立在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規范定義基礎上。跨國企業社會責任定義不明限制了該領域研究的發展。跨國企業是一種特殊的企業??鐕髽I特殊性增加了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定義的難度,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本身尚存在諸多分歧。學者、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都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做出過定義(Dahlsrud,2008),但到目前為止,學屆仍未形成共識。一方面原因在于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不同的學科背景的學者和機構站在不同的研究視角,對社會責任的理解不同,提出了不同維度的社會責任概念。另一方面,一些學者為了便于研究,在定義時表現出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這也是導致“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叢林”的原因之一(李偉陽和肖紅軍,2008)。
2. 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環境分析框架有待整合。盡管一些學者致力于對跨國企業的經營環境的研究(Rosenzweig & Singh,1991),但是已有研究中對環境因素的描述仍然是碎片化的,沒有形成相對系統性的環境分析框架??赡艿脑蚴巧鐣熑闻c企業各個方面的環境發生著聯系,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顯性的制度環境和隱性的文化環境、國家環境和國際環境。除了環境的多樣性以外,跨國企業母國與東道國的環境差異可能更加重要。
3. 針對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研究有待加強。從研究對象來看,已有研究重點關注母國是發達國家、東道國是社會責任標準低于母國標準的發達中國家跨國公司。近年來,以我國為代表的一些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正在加快對外投資的步伐。一大批有影響力的跨國公司正在形成。2017年我國有115家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而2007年這一數字僅為30家。隨著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影響力日漸提高,對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將更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然而極少有文獻直接關注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倫理導向和企業社會責任(Gugler & Shi,2009),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在發達國家或其他發展中國家經營的社會責任問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4. 經驗性研究有待深入。當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以規范性和描述性研究為主,經驗性研究相對比較缺乏。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的關系研究本是企業社會責任領域一個研究重點,但跨國企業層面鮮有文獻涉及。跨國企業在東道國經營活動數據獲取困難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Yang & Rivers,2009)。企業社會責任在理論和衡量方法方面的分歧也是經驗研究須要面對的困難。
四、 未來的研究方向
首先,在跨國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研究方面,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和運動興起于企業出現一段時期以后的20世紀中期,企業社會責任是否是企業的一個根本屬性值得探討。另外,從企業社會責任演變來看,其具有的制度性和契約性難以忽視,基于企業契約性質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定義可能是一個可取的研究方向。
其次,在跨國企業環境分析框架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基于制度距離對跨國企業的環境進行了分析,并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如Campbell et al.,2011;肖紅軍,2014)。制度理論一直是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的重要視角之一(Yang & Rivers,2009),已有研究已經部分證實了跨國公司母國和東道國制度差異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可能產生影響,未來研究可以基于制度理論做進一步拓展。endprint
第三,在研究對象方面,在當前少量關于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研究中,學者或者將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與發達國家跨國企業同等看待,或者與一國經營企業同等看待(Doh et al.,2016),這種方式忽視了發達中國家跨國企業相對于發展國家跨國企業或一國企業的特殊性。在發展中國家經營的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其母國和東道國環境差異的方向是由高到低,這與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則正相反。Preuss等人(2016)研究表明,來自窮國或治理水平低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比一國經營企業更可能采納企業行為準則,比發達國家跨國企業更可能做出綜合性的承諾,以填補Miska等人(2016)所描述的制度空隙(Institutional Voids)??梢?,將跨國公司研究的主要結論直接應用于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應該更加謹慎。以在發達國家中經營的發展中國跨國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對已有主要結論進行檢驗將會是一個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最后,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需加強對跨國公司東道國子公司經營活動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和跨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研究。在此基礎上,以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數據檢驗國際商務領域的主要結論,并以此發展新理論是一個值得努力嘗試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崔新健.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框架[J].世界經濟研究,2007,(4):64-68.
[2] 肖紅軍.相關制度距離會影響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社會責任表現嗎?[J].數量經濟技術[15]經濟研究,2014,(4):50-67.
[3] 王增濤,楊雪艷.規模對跨國企業在華社會責任行為的影響研究[J].財政研究,2010,(10):46-47.
[4] 鄭若娟,陶野.論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的分歧[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87-93.
[5] Campbell, J.T.and L.Eden,et al.Multinational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host countries:Does distance matte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1,43(1).
[6] Hemphill, T.A.and W.Lillevik, The Global Economic Ethic Manifesto Implementing a Moral Values Foundation in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101):213-230.
[7] Husted, B.W., I.Montiel and P.Christmann,Effects of local legitimacy on certification decisions to global and national CSR standards by multinational subsidiaries and domestic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6,47(3):382-397.
[8] Kolk A.and Van Tulder 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2):119-125.
[9] Ma, H., et al.,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Management Decision,2016,54(3): 1-27.
[10] Muller,A.,Global versus local CSR strategi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6,24(2-3):189-198.
[11] Preuss, L., R.Barkemeyer and A.Glav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y Multinationals: Identifying Company and Country-Level Influences[J].Bus- iness Ethics Quarterly,2016,26(3):347-378.
[12] Surroca, J., Tribó J.A., and Zahra S.A., Stakeholder Pressure on MNEs and the Transfer of Socially Irresponsible Practices to Subsidiar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56(2):549-572.
[13] Taneja S S, Taneja P K, Gupta R K. Researche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Review of Shifting Focus, Paradigms, and Methodolo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101(3):343-364.
[14] Yang X.,Rivers C.Antecedents of CSR Practices in MNCs'Subsidiaries: A Stakeholder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6(2):155-169.
作者簡介:陶野(1984-),男,漢族,黑龍江省北安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企業社會責任、跨國企業、戰略管理。
收稿日期:2017-10-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