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要: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初中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和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他們對于世界還不能夠正確的認識,生命意識比較單薄。從我國目前初中生物教學的現狀來看,大部分老師的教學還停留在知識教學中,完全忽視了在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這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初中生物老師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每個學生從小學會熱愛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本文筆者對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滲透策略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滲透;生命教育;重要性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期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有靈活好動的特點,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種事物所吸引,也容易因為一件小事而鑄成大錯,此階段學生的不穩定性猶如一顆炸彈,隨時會對學生的終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為了確保學生今后能健康的發展,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十分有必要在教學各環節中滲透生命教育[1]。
一、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是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這樣學生才能夠從小熱愛與珍惜生命,面對挫折時不會在選擇逃避,而是有信心的、堅定的戰勝挫折,將挫折當做是自己前進的動力。同時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非常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初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社會中時常會出現面對挫折而輕生的現象,之所以出現此種問題是由于社會、家庭對成績的過分重視,導致學生從小并未接受正確的生命教育。因此,通過滲透生命教育能使學生正確的看待生命,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生命的美麗與價值。
生物課程本就是一門研究生物現象的課程,課堂教學不應該是停留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幫助學生解惑之中,更應該將它當作是塑造人心靈和健康品質的舞臺。老師更應該充分的挖掘生物教材中的生命育人的內容,從課堂出發,為學生提供具有生命教育意義的課堂。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感受生命的傳遞。初中生物課程中有較多生命傳遞的內容,要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感受生命誕生、傳遞的神奇與美好。比如在學習《昆蟲的生殖與發育》時,家蠶、蝗蟲的發育要經歷多個時期,最終才能夠成形。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巧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多種昆蟲,展示昆蟲的生殖與發育,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不會形成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發育,這些都是昆蟲形成不可或缺的條件。當此內容學習完之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和家蠶、蝗蟲具有相同特點的昆蟲,既能使學生感受生物課程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又能夠使學生透徹掌握完全變態發育與不完全發育的區別所在,還能夠使學生感受生命的神奇與不斷傳遞,從而對生命產生積極的情感。
2、充分利用生物的適應性,感受生命的頑強。世間萬物想要生存下去,并不是靠努力就可以,而是需要努力去適應環境,否則就會被淘汰,因而生物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明白此道理。比如在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內容時,駱駝為了能在沙漠生存下去,駝峰里開始貯存脂肪;魚兒為了能在水中生存,長出了能夠在水中呼吸的備鰓;鳥兒為了能夠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長出了翅膀;等等,這些都是每個動物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與適應。因此,可以通過此節課讓學生明白生物圈中的適應性,要進一步啟發學生,生活中總會存在種種不如意,當遇到不如意事需要怎么做呢?是勇敢的面對、戰勝挫折,還是直接放棄混吃等死呢?這是否是對環境適應力的體現呢?再如,學生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得不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做事時遇到的人、事都是千變萬化的,如果你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那么很難獲得豐富的經驗與成長。通過此滲透生命教育,能逐漸培養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給予學生學習、做事的信心,學會尊重、關愛他人與社會,這樣將來才能夠快速的適應多變的社會[2]。
3、充分通過自然生物的貢獻,感受生命的崇高價值。大自然為人類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自然中每個生物的存在都有巨大的意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對此,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善于挖掘各種有趣、鮮活的例子,循循漸進的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崇高價值。大自然中每種生物都必然要經歷出生到死亡的各個過程,就像花兒由發芽、開花、花落、枯萎,最終成為大地的有機肥料,它的一生都存在著各種價值。生命的價值不與個體的大小相關,他們所起到的價值都是不同的、無可替代的。比如:地球中如果沒有樹木、蔬菜等,那么人類很難存活下來;自然中如果沒有貓頭鷹,那么害蟲便會危害人類生命;自然中如果沒有生物循環,那么便很難給人類提供所需的空氣、水分及各種營養元素(O2、CO2、N、C、K、Ca、Fe、S)等等。因此,每種生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通過對生物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與無價的,需要充分的給予尊敬,這樣學生便會逐漸開始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發自內心的認同生命的價值,渴望更好的發揮與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4、培養學生和諧意識,提高學生生命意識。人類社會忽然發現,地球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它所蘊藏的資源是有限度的,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一去不返的。例如全球出現的能源危機、水資源危機等。因此,初中生物必須教育學生認識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例如在教學《生物與環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時,指導學生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使學生親身體驗到人類的生存依賴于周圍的環境,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在教學《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時布置學生上網收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破壞的事件,及造成的后果,讓學生認識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養育人類的母體,盡管人類在向外太空尋找適宜人類生活的星球,但目前仍是人類發展的最后界限。人不僅生活在自然之中,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人與人的相處交往之中,因此,生命教育更要培養學生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學作為一門體現生命現象的課程,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內容,讓學生從小具有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使學生在人生起跑線上能夠徹底擺脫危害生命的“懸崖”。這樣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將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充分的展示出來,提升他們學習、生活及創造的自信,為人生之路的順利進行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爽.初中生物課程的實驗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5(25).
[2] 夏薛梅,楊鑫.素質教育下初中生物教學的“和、合、活”[J].科教文匯,2016(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