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李爽
摘要:目的 分析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對輸血安全進行初步分析。方法 選取所在醫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100例申請輸血患者作為觀察組,對其輸血檢驗開展質量。選取2014年~2015年6月100例申請輸血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對比兩組患者輸血情況。結果 觀察組配血問題、職業暴露、安全事故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輸血檢驗開展質量控制,能夠強化患者輸血安全性,減少安全風險。
關鍵詞:輸血檢驗;質量控制;輸血安全
中圖分類號:R4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2-0184-02
輸血是臨床診療工作中常見的急救方式之一,但是臨床實踐發現,輸血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體血液差異性較大,二是血液成分比較復雜,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則必須及時采取必要措施進行處理,從而為用血安全提供保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所在醫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100例申請輸血患者作為觀察組,對其血液標本進行回顧性分析,本組行檢驗質量控制,男性受檢者58例,女性受檢者42例,年齡17~53歲,平均年齡(36.82±2.47)歲。其中,輸血史13例,妊娠史28例。選取2014年~2015年6月100例申請輸血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輸血檢驗方法,男性受檢者60例,女性受檢者40例,年齡16~55歲,平均年齡(36.58±2.52)歲。其中,輸血史15例,妊娠史25例。兩組臨床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
病例收集滿足相關標準,病例排除標準:①合并免疫系統嚴重疾病者;②合并器質性病變及嚴重感染者;③合并明顯診療風險及過敏體質者;④多種因素導致輸血治療中斷者;⑤合并精神類疾病者及哺乳期妊娠期婦女。
1.3方法
1.3.1對照組 患者按照常規輸血方法行相關工作,主要包括血型鑒定、試驗等。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標準,正常行相關檢驗工作。
1.3.2觀察組 本組患者在開展輸血治療過程中,對其檢驗流程開展系統性的質量控制,采用凝膠微柱方法、手工凝聚胺方法聯合方式,開展交叉配血,注意此過程中要對患者主側、次側是否發生溶血凝集現象進行密切觀察,并對其開展陽性對照試驗。嚴格按照相關檢驗流程,實施質量控制,在患者輸血之前即做好標本監測活動,從而保證血液標本能夠與相關規范相契合。采集血液觀察中,醫護人員要做好質量控制,核對血液包裝情況,詳細對比標簽,從而避免發生血液混淆現象。當血液信息核對無誤后,要對其開展一定的入庫處理,及時對血液標本進行有效儲存。注意貯存過程中也要把好質量控制關,根據實際需要,對冰箱穩定進行合理調整,保證其處于2~6 ℃。對相關標本情況進行準確記錄,強化消毒記錄,從而保證輸血操作的安全性。
1.4評價指標
對兩組配血問題、職業暴露、安全事故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對其開展詳細的比較,做好統計記錄。
1.5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配血問題2例,職業暴露2例,安全事故1例,發生率分別為2.00%、2.00%、1.00%。對照組配血問題10例,職業暴露8例,安全事故7例,配血問題、職業暴露、安全事故等發生率分別為10.00%、8.00%、7.00%,?字2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3.1輸血檢驗質量控制重要性分析
輸血治療是臨床疾病診療的重要方法,對患者搶救工作具有顯著作用。但是,血清學抗原抗體在交叉配血時存在較大難度,會給搶救工作帶來嚴重制約。從近些年來臨床醫學的發展情況來看,現代醫學的進步一定程度上對輸血醫學產生助推作用,其臨床重要性無法替代,且臨床適用范圍不斷拓展[2]。在臨床診療工作過程中,輸血治療能夠發揮良好的效果,但是輸血不良反應問題同樣比較嚴峻。
3.2輸血檢驗中質量控制方法
臨床在開展輸血治療時,易發生不良風險事件,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傳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可引發比較嚴重的后果。開展高效、科學、有效的輸血檢驗,并在輸血前做好相應的質量控制,是輸血質量控制的核心。在采血前,對獻血者做好相應指導,并強化采血質量。例如,冬季采血,要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做好保暖護理,及時為獻血者提供熱飲,最大程度避免發生血管痙攣收縮現象。夏季則及時調整室溫及濕度,滿足獻血者實際需要[3]。與此同時,獻血前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對獻血者開展多方面檢查項目,并對獻血者的詳細資料進行登記,從而保證獻血的質量。輸血前,對患者進行多方面檢查,對其血液中必要指標進行檢查。嚴格掌握患者輸血治療的主要適應證,從而減少醫療事故,最大程度避免醫患糾紛[4]。
3.3工作人員強化措施
作為相關工作人員,須在實際工作中樹立良好的工作態度,將檢驗工作作為日常工作的重點,進而從血源安全到應用安全多個方面強化,輸血檢驗質量控制,保證輸血安全。為此,要不斷強化血液消毒工作力度,關注檢驗工作質量,為血液使用安全性與可靠性夯實基礎。觀察是否發生溶血現象,交叉配血時關注是否與供血者樣本混淆,注意信息采集工作的規范性。針對存在輸血史者,應及時對其血液開展不規則抗體檢測,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并加以解決。應在實際工作樹立良好工作態度,在執行采輸血檢驗過程中,要結合相關標準,將不規范現象降到最小[5]。
3.4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配血問題、職業暴露、安全事故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研究結果與權威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說明輸血檢驗質量控制,能夠強化輸血安全性,并減少輸血風險事件。與此同時,權威文獻報道,對輸血檢驗開展質量控制,還能有效控制輸血傳染病,對患者安全就診意義重大。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對輸血患者開展輸血治療時,若僅僅為了緩解患者短期臨床癥狀,則醫師要對患者貧血程度進行判定,并對輸血風險進行評估,從而制定基本方案,充分減少輸血風險。
總之,輸血作為臨床疾病診療的重要方法及手段,對及時挽救患者性命具有促進作用。實際工作中,對輸血檢驗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并且不斷強化與患者的溝通,密切監測患者實際情況,能夠顯著提高輸血治療質量及安全性。
參考文獻:
[1]楊萬濤.基于輸血檢驗的凝聚胺技術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2015,13(07):117-118.
[2]曹雁,胡昭宇,馮江,等.輸血科輸血安全隱患分析及應對措施[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03):405-407.
[3]朱純剛.血型實驗室的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03):373-374.
[4]吳海波,張亞文.建立輸血科質量管理體系確保輸血安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7):133-135.
[5]王長林.血型實驗室的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性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22):65.
編輯/高章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