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慶
培養創新能力是當前國家對教育的方向性要求。那么在職業教育中如何理解創新教育?如何培養創新能力?為了實施好創新教育,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不同類別的教育中,創新教育應有不同含義。大學教育中創新的空間很大,因為大學本身就是一個思想、理論創新的圣地,創新是大學的生命基礎,它極力鼓勵其中的每個人自由地進行創新,觀點越新越好。基礎教育雖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實踐中對學生的創新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限制,但本質上基礎教育也是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創新的,并為此提供了許多空間,比如創新比賽項目的設立。基礎教育對學生的創新也沒有形式上的明確限制,因為基礎教育本身就沒有明確的社會領域指向。在這些類別的教育中,問題不在于能否進行創新,而在于如何才有能力創新,因此對這兩類教育來說,創新教育的主要問題是教學方法改革。
對職業教育來說,情況就有很大不同了。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所從事的工作不是思想、理念、藝術形式的形成層面,而是直接的產品或服務形成層面,對社會來說,這個層面的職業活動大多數是有嚴格操作標準的,因為這些標準會直接影響到產品或服務的質量,甚至是安全。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比如藝術領域,繪畫層面的藝術有不受限制的創新空間,但工藝產品生產層面的藝術就必須有一定范圍的創新限制,否則產品可能會很有藝術水平,但無法大規模生產。因此職業教育首先要教給學生的是嚴格遵守操作規范,這是企業界對員工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職業教育中是否還有空間實施創新教育?回答是肯定的,只是情況要更為復雜,需要有些更為具體的分析。
首先是工作情境中問題的處理。工作中需要遵守規范,但不能把它理解為所有的工作行為都只是嚴格執行已經制訂好的程序和規范。任何程序和規范,無論制訂得如何詳細,都不可能詳細到規定執行者每個行為的程度。規定過于詳細,完全排斥人的主觀性,對最終結果的達成也未必是有利的,因為執行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問題。隨著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完全編碼的動作可以全部交給機器去完成,留下來需要人去完成的本身就是可能遇到問題的工作。靈活、有效地處理工作中的問題,是現代員工的重要素質之一,美國SCANS已把這一條列入對21世紀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之一。這是職業教育中可實施創新教育的第一個空間。
其次是對工作方法的改進。工作結果的達成需要方法。在工具相同的條件下,對工作方法進行改進有時會對工作結果的提升產生驚人效果。舉世聞名的豐田管理所改進的其實就不是生產技術,而是生產組織方式,比如用生產島代替生產線以大幅度降低產品問題發生的比例,用看板管理提高操作的規范度等等。服務業中更是需要對工作方法不斷進行改進,以提高工作效果與質量,比如今天的物流可以實時查詢到物品的流通狀態,這對于提高社會效率是極為有用的。當然,工作方法改進有時也會包含對工具的改進。雖然改進的工作方法通常要經過試驗、審批等程序后才能得到普遍地推廣,但如果身處工作場所的員工都能積極地鉆研如何改進工作方法,那么工作效率與質量就會得到大幅度提升。這是職業教育中可實施創新教育的第二個空間。
再次是新產品的研發。這是職業教育中可實施創新教育的第三個空間。這個空間我們非常熟悉,但人們總是懷疑職校生的新產品研發能力。其實新產品也是有多個層面的,技術含量非常高的新產品,通常只有受過嚴格訓練的產品研發人員才可能有能力進行開發,但還有許多更多地依靠經驗進行創新的產品,則完全是職校生能夠勝任的。比如新菜品的推出、新服裝款式的研發等等。事實上,目前許多職業院校師生正在承擔大量的這個層面的產品研發工作,有些成果甚至取得了很好的市場效應。看了他們研發的產品后,我們會強烈感受到:創新能力培養所需要的其實不是如何去激勵,而只是少些限制,少些否定。
另外是本身具有創新要求的專業。職業教育有些專業本身就是定位在設計與開發,比如室內裝潢設計專業、機械設計與制造等。這些專業的教學中自然要貫穿創新教育要求。
以上這些分析說明,職業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要注意區分創新教育與規范教育,在能夠實施創新教育的環節進行創新教育。至于創新教育的方法,從觀察結果來看,似乎性格比能力更重要,創新思維往往來自積極進取、偏好挑戰、堅忍不拔持續探究的性格;同時要注意扎實掌握現有知識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真正的創新能力是建立在對現有知識的扎實掌握基礎上的,無知的胡思亂想并不是創新。
責任編輯 殷新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