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平
摘要: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現代化教育中的一種有效手段,作為教育者,把握好40分鐘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尤為重要。能利用圖形、圖像、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等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以下幾點,是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計算機輔助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所總結的一些心得體會和經驗。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優化;數學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刺激學習需求激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數學興趣是數學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他們從事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學生只有對數學知識的內容和數學思維的方法產生了濃厚興趣,學習的積極性才會長久[1]。顯而易見,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運用現代化多媒體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能夠直觀生動地刺激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其做法是:編制“唐僧師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課伊始,我將屏幕打開,唐僧師徒四人出現在一荒草叢的大路上,被太陽曬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來到師傅面前說:“師傅,口太渴了,我去找點解渴的東西來!”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師傅。不一會兒悟空抱著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回來了。悟空道:“師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聽瞪著眼睛,很不高興地說:“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卻分給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話音剛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個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我抓住時機提出問題:“悟空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學生特別喜歡《西游記》,課一開始,同學們便被生動的畫面、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所吸引,每個情節歷歷在目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爭著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我緊接著追問:“八戒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時學生躍躍欲試,欲言不能,我趁疑而入,因勢利導,揭示課題。這樣就達到了“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新穎有趣的引入課題,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習新的知識鋪設了一條平坦的大道。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掌握學習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比較強,而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開展視、聽、說、寫、畫、做等活動,教師要通過運用多種教具、教學手段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也正顯示了多媒體課件區別與傳統教具無可比擬的優點。例如,在方向感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課件:在屏幕上出現一字排開的9種學生較熟悉的動物;鼠標單擊任何一種動物,動物都會發出叫聲;并設計兩個熱鍵,一個熱鍵按下會出現一個方向朝左的提示箭頭,另一個按下則會出現一個方向朝右的提示箭頭。教學步驟是:①閉上眼睛,聽一聽是什么動物的叫聲。②按熱鍵出示朝左箭頭,理解“左”是朝哪個方向,然后說一說左邊起第幾個是什么動物,或什么動物是左邊起第幾個。③同理,進行右邊起的序數訓練。④結合學生課堂實際,進行左右、前后的序數訓練。這節課,使學生學會了認識左右,又較好地感知了什么是序數,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過程,引導自主參與
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隨著優美的音樂,抑揚頓挫的聲音,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勢,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尋求解答問題的最佳途徑。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素材。如,在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分組進行剪拼、操作等活動,有的把圓剪拼成近似長方形;有的把圓剪拼成近似平形四邊形;有的把圓剪拼成近似三角形;還有的把圓剪拼成梯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別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嘗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一般推導圓面積公式教學到此結束,可我并沒有就此罷休,而就此設問:“把圓剪拼成哪種圖形的方法最為簡單最易操作、推導?”這一提問把學生的思維興趣推向高潮,這時我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逐一展示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各種方法,學生很快歸納出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并說明為什么。這樣使學生達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學生的思維提高到一個新臺階。
四、利用多媒體課件動畫技巧,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環節,突破教學難點
如何處理好重點和難點是評價一節是否成功的關鍵。對于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可謂千變萬化,但多媒體教學以它獨特的直觀形象的特點,能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為教學排憂解難。利用計算機可以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從而順利解決問題。如在教學直線的認識時,可設置一條直線,在鼠標的點擊下,直線向兩頭延長,再點一下繼續延長,直到伸出屏幕的畫面,很簡單的動畫,學生就能很清晰地知道直線的一個性質:向兩端無限延長。又如“相遇問題”歷來就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相當難度的一類應用題,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這類應用題既要學生掌握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會應用它們之間的關系解題。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使學生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學中盡管教師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語言形象描述,或用畫圖講解;或根據題目與速度、時間的關系等諸多手段進行教學。但由于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和教學知識本身難度的阻礙,學生掌握起來總是很困難、很勉強。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運用多媒體動態的例題教學,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化靜為動的效果,使學生正確、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順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避免了因實物表演、模具演示不準確、不科學而造成的負面影響。
總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育改革實踐中的一種新探索,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的數學知識、能力和思維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發展。我們深信:教學改革伴隨著多媒體手段的普遍運用,課堂教學效率將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福新.運用多媒體課件優化數學課堂教學[J].基礎教育論壇,2011(4):46-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