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宣
摘要:要上好《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把握教材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積極拓展課外資源,加強課堂教學的綜合性,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上來。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衡量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實現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
一、把握教材知識聯(lián)系,加強課堂教學的綜合性
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加強學科間教材內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聯(lián)系,密切課堂教學與學校、家庭、社會的關系,把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做好課前調查,課上積極體驗、探究。
二、以人為本,以知導行
新課程“品德與社會”是原課程“品德”與“社會”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它強化了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社會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強調教育與兒童的社會生活相結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新課程中的具體體現。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自己也希望能成為公眾的焦點,學習的榜樣,讓榜樣起帶頭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學生。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主題中《偉大的先人》時,活動前,組織學生調查收集相關資料,①問周邊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馬遷,對他們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學生至少詢問五個人,并做好記錄。②匯報統(tǒng)計調查的情況(知道孔子、司馬遷的百分比),然后引導學生整理和歸納統(tǒng)計結果。由此,思考為什么孔子、司馬遷離我們那么久了,還有那么多人知道他們、紀念他們?讓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他們的介紹,并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問題。在引導學生走進中華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師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教育事業(yè)的不朽偉績;認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偉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頑強的毅力,非凡的學識,為中華民族留下保貴的遺產——《史記》。而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像司馬遷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yè),堅忍不拔的努力著,奮斗著,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和光輝的形象。如:李時珍27年完成《本草綱目》、司馬遷19年編寫《資治通鑒》、孫思邈10年寫了《齊民要術》等等。這些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自己去收集相關資料,然后,通過討論、交流,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紛呈的故事,一曲曲蕩氣回腸的贊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會從內心深處嚴格要求自己,以先人為榜樣,從小事做起。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過這幾年教學的不斷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1、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tǒng)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在教《我送老師一支花》時,我提出了“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的觀點之后,教師可推心置腹地向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談他心中的老師,使師生間產生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提高了教學實效。
2.“問題--討論”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fā)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yǎng)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3.角色扮演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fā)地圍在一起繼續(xù)“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
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
《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在內容上選擇反映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還原學生的社會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將教材作為一個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克服羞于開口交流的毛病,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通過體驗、辨析和感悟,對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有效的掌握課本內容。多使用表揚和鼓勵的話語,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表現自己。在課堂模擬教學情境,讓學生擔任情境中的角色,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和感悟。
五、開展實踐,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fā)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