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和實施,“一帶一路”有望成為中國新型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金融、外貿和物流等領域也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對外經濟形成了新模式、新格局和新面貌。目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黨抓住歷史機遇,全方位推進與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增強自身話語權的同時促進了周邊國家的繁榮和發展。通過與沿線廣大新興國家在貿易、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不斷深入合作,“一帶一路”已經吹響了實施中國方案的沖鋒號。接下來,我將從新常態、新模式和新理念三個方面詮釋我國對外經濟合作新格局。
關鍵詞:“一帶一路”;對外經濟;辯證法
在當前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的適時出現,及時彌補了中國對外經濟戰略指導思想的理論漏洞,為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確立了原則,明確了方向,選定了路徑。正是基于“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這一頂層設計,我國才能頂住日益擴大的經濟面矛盾給國內現行經濟體制帶來的巨大壓力,建立起一個開放型、多層次的經濟結構,從而為解決國內社會財富兩極化和地區發展過度失衡,以及破除國外貿易壁壘針對化和適應風云詭譎的國際經濟形勢提供了具有中國自信的中國方案。
一、經濟合作新常態--多層次、多邊化的新型開放型共贏經濟格局
1.對外經濟合作的多元化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一帶一路”所要實現的,并非是單一領域的開放合作,而是涵蓋了社會生產各部門、金融合作多板塊、基建資源配置、高科技創新領域和地緣性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等眾多領域的合作共贏,以及如何通過“一帶一路”帶來的整體影響力來增強國際經濟話語權。
2.辯證地看待對外經濟合作新格局
“一帶一路”的核心價值觀是開放、包容、共贏,中國遵從沿線各國的合作自愿原則,成功建立起覆蓋歐亞大陸,輻射非洲與大洋洲的戰略格局,形成了亞太與歐洲經濟圈的緊密結合。我國現有的區域型對外貿易格局必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結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凡事不能孤立地形而上地看待,必須以聯系和發展的眼光來觀察分析。對外經濟合作的影響因素紛繁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不但需要搭建全新的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機制來支撐這一恢弘龐大的戰略的實施,而且還需要全面平穩對接現有的自由貿易區和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以點帶面,逐步推進,以類似杠桿原理的方式穩中有進地擴大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影響力。如果只把目光著眼于某個節點,而忽視了各經濟體節點之間的復雜聯系,那么,中國對外合作經濟格局的構建,必然在眾多節點上隱患重重,任何一顆螺絲都松動不得。只有建立起真正互利共贏的開放性經濟體系,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現共同體成員的榮辱與共、休戚相關,中國才能在現有的一超多強的國際經濟格局中走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經濟合作發展道路。
3.對外經濟合作新格局亦是對外政治互信新格局的契機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是政治的集中體現,政治則是經濟的必然延伸。在當代國際社會中,政治與經濟相互依存、相互契合,在有核武威懾的今日,局部沖突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大規模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已經達到最小化,因此,在“地球村”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宏觀背景下,經濟戰替代了常規戰爭,雖然沒有硝煙彌漫的現實威懾,卻更能動搖一個政權的統治基礎。
因此,在構建“一帶一路”對外經濟合作新格局的同時,中國新型地緣性政治格局也正悄然發芽。對外經濟格局的構建,有助于界定中國在當今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定位和核心利益,正確認識“一帶一路”與當今世界秩序的關系,理性評估“一帶一路”戰略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重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型國際關系,切實剖析“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與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密切聯系,以及處置好“一帶一路”建設中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矛盾關系,中國的對外區域經濟合作正需要構建這樣一個具有現實可行性和長久生命力的宏觀格局。
二、對外經濟合作模式迎來重大創新
1.基礎設施投資帶動金融、貿易、投資等全方位合作
完備的基礎設施是保持經濟平平穩增長和有效改善民生的前提條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生產力相對落后,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而中國的對外基建投資成就正旨在于帶動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相對于這些國家,中國在基礎設施和裝備制造等領域也擁有著明顯優勢。由此,中國與這些國家在道路、港口和橋梁等基建領域開展了全方位的援助性合作,成果斐然。例如,2013年,中國對南亞地區投資流量為4.6億美元,其中以巴基斯坦為最,達到1.64億美元,近年來,國內企業在巴基斯坦已建設完工的主要基建項目有曼格拉大壩加高項目和中巴友誼中心等,在建的主要項目則包括喀喇昆侖公路升級改造項目和尼勒姆杰勒姆水電站項目等。隨著2013年中巴經濟走廊協議的簽訂,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建設歷史上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他“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也是如此,規模空前的基建投資也為中國對外經濟合作格局的建立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2.產能合作模式的階段性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重要契機,沿線國家對于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平有著日益迫切的需要,中國方案對于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前,國際產能合作具體的運作模式主要是以企業為主體,現在則一般是先由中國政府與對方國家政府簽訂雙邊的國際產能合作備忘錄,確定某個具體的重點合作領域方向,待備忘錄簽訂后,再邀請有關企業來提審項目,或根據以往規劃,將某些項目做進一步的整合,并將有關的項目信息向社會進行公布,感興趣的企業可以依據公告對這些項目作進一步研究,同時政府也會建立相應的對接平臺,通過會議或互訪的方式達成具體合作協議。endprint
3.雙邊及多邊貿易平臺創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物產資源豐富,因此,與沿線眾多國家的貿易合作有賴于便捷高效的貿易平臺。2016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額約占全球貿易總額的21.7%,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為9535.9億美元,約占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的25.9%,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全球經濟緩慢復蘇的背景下,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貿易合作的利好趨勢。基于此,我國新型多元化合作平臺機制應運而生,除現有的多邊、雙邊商業互助機制外,次區域互助、產業園區、經濟走廊、政策對接、展覽會等多元互助機制為“一帶一起”經濟合作互助搭建了便捷高效的辦事平臺,為對外經濟格局的構建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以“共贏”理念引領對外經濟合作
“一帶一路”既是對時代發展潮流的響應,也是為中國與沿線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一個同時符合國內外利益訴求的平臺,以“共贏”理念為核心,將步入穩中有進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各國利益相結合,讓各國都能夠辯證地認識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效益,尤其是在美國退出TPP協定,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的今日,以“共贏”為核心理念的中國方案備受世界矚目。同樣,也正是這種先進的“共贏”理念,支撐著新時期中國對外經濟合作格局的頂層設計的可行性,總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概述。
1.始終以“共贏”理念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正如前文所述,我們應該辯證地認識到,“一帶一路”戰略給中國帶來的不僅有機遇,也有挑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眾多,各國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迥然不同。因此,對于“共贏”,我們應該作擴大化解釋,即“共商”、“共建”、“共享”,只有這樣,才能有機地整合各國的利益訴求,處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內外矛盾。具體地說,中國充分尊重各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對沿線各國的國際地位一視同仁,也給于各國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同時,中國也呼吁各方充分尊重他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盡量通過溝通與協商和平解決爭議,各國應充分發揮各自在優勢領域的積極作用,為“一帶一路”利益共同體的發展建言獻策,促使資源配置最優化。
2.以包容性全球化理念為發展準則
第一,應重視政府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維持公平正義和減少貧困方面,而非過分信賴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解決問題。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切忌教條主義思想,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外經濟格局的構建是一幅宏觀框架,但是這幅框架只是人的骨骼,還需器官血肉的填充才能維持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轉,在填充血肉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排異反應,這就是宏觀政策與沿線各國的具體政治經濟文化產生沖突的病理征兆。此時,絕不可生搬硬套搞本本主義,正如反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單一路線理論那樣,必須實事求是的在對外經濟合作的格局范圍內,充分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具體國情,給予多樣化的發展模式選擇,每個國家也應該根據自身的國情特點,以“一帶一路”基本理念和基本準則為出發點,主動探索適宜的發展模式。當然,“共贏”并非絕對共享,也不是任由資本無限泛濫,而是應該努力尋找各國的利益契合點,以點帶面,共謀發展。
3.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高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崇高目標。具體到對外經濟合作格局上來,意味著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內開展經濟活動過程中,應當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伙伴關系,摒棄零和游戲、非你即我的舊理念,樹立“共贏”新理念,在實現自身利益訴求的同時兼顧他方利益,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促進共同發展,以共贏取代獨占,以合作取代對抗,開辟出一個全新的國與國之間共同發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林躍勤.“一帶一路”構想:挑戰與應對[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02):5-17.
[2]楊思靈.“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沿線國家關系治理及挑戰[J].南亞研究,2015(02):15-34.
[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