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莎
(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山東 青島 266520)
電影界不乏由小說改編而成的作品,這種將小說改編為電影的做法其實在電影界比較常見。通過分析近現代電影的發展演變過程發現,將小說改編成優秀電影作品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盡管《法國中尉的女人》自20世紀60年代末便已經出現,而且這篇小說自問世以來便受到廣泛關注,很多編劇和導演非常希望將其改編成電影,但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以至于這部小說被業內人士認為“無法改編成電影”。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這部小說的敘述方式為后現代主義,小說的主題體現出存在主義,導致小說改編電影的過程并不順利。后來,來自英國的編劇哈羅德·品特與捷克知名導演卡洛爾·賴茲合作,最終將這部小說搬上了大銀幕。
《法國中尉的女人》從小說到最終被搬上大銀幕,期間經歷了十幾年的時間,并不是編劇和導演對這部小說缺少興趣,而是這部小說為后現代主義小說,改編過程會遇到很多困難,以至于電影界的知名編劇和導演不得不望而卻步。小說作者為英國作家福爾斯,其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知名度,而且他所創作的作品一般都與電影存在一定的聯系。在《法國中尉的女人》問世之前,福爾斯已經有四部長篇小說被搬上銀幕,直到20世紀80年代英國知名編劇哈羅德·品特與捷克導演洛爾·賴茲開始合作,這部小說才最終被改編成電影。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出現使福爾斯又一次被公眾所關注。福爾斯說自己創作這部小說時就有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計劃,可是由于小說的敘事手法為后現代主義,導致他的電影改編計劃出現于十幾年之后。由于電影的敘事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改編后現代主義小說本身就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任務。盡管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來分析,將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案例并不少,特別是電影文化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而電影文化的地位也日益提升。與文學作品相比,電影具有生動的畫面和強烈的音響效果,使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故事情節。通過分析已經改編成電影的文學作品發現,大部分被改編的文學作品都是現實主義小說,而且電影改編領域中出現最多的也是對現實主義小說的改編。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影響之下,現實主義的影響逐漸減弱,人們開始追求藝術的感官性,而且隨著這種情緒不斷上漲,電影界開始追求形式的創新。隨著后現代主義的流行,電影改編開始由宏觀向微觀的方向轉變,不再僅僅關注事物的表象,而是開始關注人的內在精神世界。不僅如此,后現代主義的流行也極大地推進了敘事方式的創新。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實現了由小說到電影的完美轉變,而成功改編的關鍵在于這部電影巧妙地采用了“戲中戲”的獨特敘事結構。這種敘事結構的最突出之處是將小說的精華展現出來,也正是因為如此,這部電影一舉斬獲第54屆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
每一部成功的小說不僅僅希望擁有龐大的讀者群,同時還希望改編成影視劇,建立起龐大的觀眾群,從而將作者的意圖以及小說的主題內涵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為觀眾講述了兩段處于不同時代的愛情故事,小說中并沒有涉及現代愛情故事,而影片對原著進行了擴展。盡管現代愛情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對另一方情有獨鐘,可是雙方在遇見之前便已經被婚姻所束縛,無奈二人只能以分手結束。古代愛情故事中的男主角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女主角,即法國中尉的女人,男主角為了心愛的人解除了與自己門當戶對的婚約,而自己的名譽也因此一落千丈。盡管故事中的女主角選擇了默默離開,可是卻在三年后突然出現在男主角面前,一對有情人最終走在一起,這一結局也恰好符合觀眾希望美好團圓的心理需求。通過分析《法國中尉的女人》這篇小說,可以發現作者為其設置了三種結局,由于該小說沒有采用維多利亞小說敘述形式,而是創造性地使用了元敘述的技巧,這為故事出現多種不同的結局提供了可能。可是這部小說如果改編成電影,我們很難同時在電影中展現三種不同的結局,所以這部小說的同名電影改動比較大,并沒有完全忠實于原著。正是因為電影做了如此大的改動,才使得故事情節更好地向前發展,而故事結局也被凸顯出來。毫無疑問,電影巧妙地使用“戲中戲”藝術表現手法的做法是正確的。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表現出人們對個性解放以及自由的追求,這與原著的主題內涵是一致的。電影的畫面也比較出色,使觀眾能夠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去體驗故事情節,這一點對于吸引觀眾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畢竟電影的播放時間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影片敘事方式的敘述效果要比原著低很多。
小說與電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藝術表現形式,二者的傳播媒介存在很大的差別,尤其二者所使用的敘事方式各不相同,但無論選用哪一種敘事方式,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烘托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將原著搬上銀幕并不僅僅意味著文本內容的轉換或保留,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兩種不同的敘事方式完成有效轉換。如果站在敘事學的立場展開分析,無論是敘事方式還是敘事內容,都在電影或小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電影的敘事方式尤其重要。影片《法國中尉的女人》不僅在尊重小說主題內涵的前提下對原著進行了改編,而且還設置了一些新的故事情節,創新了敘述技巧,這些改動有利于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影片背后的主題內涵。在傳統敘事理論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是組成敘事的兩項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所以故事內容是敘事中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最應該受到關注的問題。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結合在一起便組成了敘事基本形態。《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小說與電影在敘事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從敘事基本形態的角度來展開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現代電影中時常會使用“戲中戲”這一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即普通社會大眾熟悉的套層結構。影片《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戲中”指的是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查爾斯與薩拉之間的愛情故事,而“戲外”指的是男女主角扮演者邁克與安娜之間的愛情故事。從影片長度來分析,“戲中” 播放古典愛情故事的時間在影片中占據大部分比重,而現代愛情故事則是作為古典愛情故事的補充出現的。原著中的敘述者在《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影片中以劇照方式呈現出來,盡管這種做法并不符合小說原有情節,可是這種做法卻使影片的連貫性更強,毫無疑問,這一做法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情節是圍繞不同人物展開的故事演變過程,它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情節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從表面來看,小說創作者福爾斯為讀者創建了一個傳統的世界,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貴族查爾斯與門當戶對的蒂娜訂婚之后來到一個叫作萊姆的小鎮度假時,遇到了頂著“法國中尉的女人”頭銜,而且社會名聲并不好的薩拉。由于種種原因,查爾斯與生活在社會邊緣的薩拉有過多次接觸,他在接觸薩拉的過程中被對方深深地吸引,他感覺這個女人并不是人們所評價的見識短淺之人,相反,她很有思想,渾身上下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原著為大家設置了帶有不確定性的三種結局,為觀眾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由于小說與電影采用完全不同的兩種敘事載體,因此小說改編成電影之后,原有的故事情節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盡管情節上的改動使得影片有了不尊重原著的嫌疑,可是電影卻將小說內涵更深刻地展現出來,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影片對原著的過度依賴,因此這種改動可謂是一舉兩得。原著中只有古典愛情故事情節,而電影卻增加了現代愛情故事情節,獨特的“戲中戲”結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開展。影片也設置了不同的故事結局,這與原著的設置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如此,這一設置也與開放性結局的要求相符。
《法國中尉的女人》講述了一個古典愛情故事,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不斷加大,傳統的維多利亞小說約定俗成的結局設置方式遭遇了諸多質疑。
不管是《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小說,還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都沒有被傳統維多利亞小說的固定結局所束縛,而是設置了多種不同的結局。小說創作者福爾斯為故事設置了三種不同的結局,而電影為了在結局上能夠尊重原著,創造性地采用了“戲中戲”結構,并設置了兩種不同的愛情線索。在電影中,古典愛情故事以大團圓結尾,影片畫面十分浪漫,符合觀眾喜歡看到大團圓結局的心理需求,可是現代愛情故事卻并沒有明確地給出觀眾所希望看到的結局,而是以淡淡的憂傷的感情基調結束,似乎在暗示這一故事結局并不圓滿。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電影整體符合小說結局設置,盡管原著與電影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敘事方式,可是卻都體現出后現代主義特征。
前文已經提到,電影與小說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式,所以影片中的人物設置與小說中的人物不可能完全相同。盡管改編而成的電影與原著的故事情節有一定的相似性,可是影片只是另外一種不同于小說的藝術表現形式。原著中的薩拉不但很聰明,而且還往往具有獨特的思想見解,整個人物形象十分豐滿。而影片由于采用了“戲中戲”的結構,因此人物形象有些扁平化,不像原著中人物那樣豐滿。這種現象也體現在男主人公的形象設置中。改編而成的電影中的人物角色不斷在戲里戲外轉換,這種轉換一方面使故事情節更加吸引人,另一方面大大增添了影片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影片《法國中尉的女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原著小說改編電影中的佼佼者。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這部小說的改編難度最大,因為如何將原著中的真實性與虛構性通過銀幕呈現出來是改編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小說首先在文本創作中就不同于維多利亞式有著固定結局的小說,而且要將這部小說由文本形式改編為影像形式,敘事方式的改變必定使影片與小說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盡管相對于原著來講,影片做了較大的改動,可這些改動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故事的主題內涵,這與原著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雖然不如原著中的人物形象那樣豐滿,可是影片擁有直觀的畫面和觸動人心靈的音響效果,這也是原著不可能具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