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民
摘 要:文章介紹了高校圖書館新媒體服務體系,分析了新媒體服務體系在高校圖書館應用的現狀,最后提出了高校圖書館應用新媒體體系提升服務水平的創新舉措。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新媒體;讀者服務;現狀;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3-0029-02
引言
按照媒體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報紙、雜志為第一媒體,廣播為第二媒體,電視為第三媒體,互聯網為第四媒體,移動網絡為第五媒體。其中,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為傳統媒體形式,互聯網和移動網絡是新的媒體形式,即新媒體。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1]。新媒體服務體系是指新媒體技術應用服務平臺。本文主要研究新媒體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服務平臺,包括微信、微博、移動圖書館等主流新媒體平臺。
1 高校圖書館新媒體服務體系
1.1 微信
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免費智能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序。其功能主要是:支持發送語音信息、圖片、視頻和文字進行單聊、群聊和轉發,還有“朋友圈”、“搖一搖”、“掃一掃”等特色功能。微信公眾號是面向特定人員、政府、媒體、企業等機構的合作推廣平臺。在微信5.0版本中,微信公眾號推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種模式:公眾服務號是企業、政府等組織進行推廣的平臺,公眾訂閱號是針對媒體和個人的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1.2 微博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是一種通過單向或雙向的關注機制,互相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用戶可通過WEB、WAP等各種形式組建個人社區,通過發文更新、即時互動和分享信息。原來微博發文的字數限制在140字以內,2016年限制已解除。最早出現的微博是創辦于2006年的美國的Twitter,新浪網2009年在國內正式推出微博,隨后騰訊、網易等大門戶網站也相繼推出微博服務。
1.3 移動圖書館
移動圖書館原指“汽車圖書館”,也稱流動圖書館。現代意義的移動圖書館打破了校園網絡的限制,讓讀者能夠隨時隨盡情訪問圖書館的資源,真正實現圖書館信息服務所追求的5A(任何人Anyone、任何時間 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圖書館Any-library、任何學習資源Any-information)的理念。在信息服務領域,移動客戶端是移動圖書館的新生力量。目前國內圖書館移動客戶端開發運用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在移動端可以隨時使用的閱讀平臺,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的移動設備,隨時隨地登陸相關網站、查詢圖書信息、享受電子書服務;另一種是圖書館自主研發的手機客戶端軟件。
2 新媒體服務體系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現狀
2017年8月3日,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我國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端集中,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99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較2016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較2016年底增加283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并且10至39歲的人群是我國網民的主要群體,占總體的72.1%,其中20至29歲的人群占到整體比例的29.7%,而在校大學生正處于20至29歲這個群體[2]。
因此,高校圖書館很有必要對新媒體信息服務開展研究,滿足大學生群體的網絡閱讀需求。據調查,全國知名高校圖書館,雖然開展新媒體信息服務比較普遍,但整體水平不高、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而普通高校和獨立學院圖書館新媒體信息服務開展得較少和較晚。新媒體在國內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應用現狀如下[3]:
2.1 服務內容有待豐富和完善
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內容比較單一。高校圖書館的微博、微信和移動圖書館最常用的信息服務的功能,只有本館簡介、服務指南、信息發布、活動預告推廣、新書新刊推薦等最基本服務內容,其他的服務較少涉及。高校圖書館要不斷挖掘和滿足讀者需求,豐富和完善新媒體服務的內容,改進服務的質量,豐富服務的類型。
2.2 服務形式有待挖掘和創新
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形式過于簡單和初級化。如前所述,高校圖書館在提供新媒體服務時,還只停留在主動推送信息方面,忽視了新媒體的媒體屬性和交互屬性,忽略了用戶的操作體驗及與用戶的互動。高校圖書館要通過與讀者進行充分的交互,發掘深層次的用戶需求,來不斷指導完善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
2.3 服務機制有待探索和協同
新媒體在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存在聯動不足的問題:新媒體信息服務缺乏信息共享和協同;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差異性和不同優勢來進行優勢互補,產生了新媒體服務體系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等問題。高校圖書館要建立起一個系統的、聯網的、資源整合的綜合平臺,通過資源共享來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滿足用戶信息服務需求,提高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水平。
2.4 服務宣傳有待重視和加強
國內很多高校圖書館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新媒體服務,但在宣傳環節明顯有缺失:部分高校圖書館在其圖書館網站主頁醒目位置推介移動圖書館,但有無法進入或者存在鏈接出錯的問題;較多高校并未對開展的新媒體信息服務項目進行推介,使讀者對該項服務的認知度較低,其使用率也低;存在頁面設計混亂、名稱不規范、LOGO設計缺乏個性等問題,使讀者在使用時無從下手,無法快速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降低了讀者的認同度和使用意愿。
3 高校圖書館應用新媒體體系提升服務水平的創新舉措endprint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新媒體體系的服務模式必須優化,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定位高校圖書館新媒體服務體系,在更深的程度上結合新媒體體系進行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趨成熟,利用微信、微博和移動圖書館新媒體服務體系,高校圖書館可在下面幾個方面開展創新服務[4]:
3.1 讀者第一,服務至上
“以讀者為中心進行服務”是圖書館永遠的唯一的準則。這一理念要落實到高校圖書館新媒體服務的整個周期,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在與讀者進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動的基礎上,收集讀者反饋信息進行整理,從信息中挖掘到用戶的深層次需求,并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改善和優化圖書館的服務方式。
3.2 挖掘數據,主動服務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在進行新媒體服務時,要充分重視用戶數據和讀者個性化的心理訴求,主動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要把這一理念貫穿于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運維和界面與操作設計中,提升讀者對新媒體服務的認知度,增加用戶忠實度。
3.3 宣傳推介,吸引讀者
在信息來源越來越廣泛、讀者閱讀習慣逐漸改變的今天,高校圖書館要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信息服務,來吸引讀者目光、推介本館。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巨大影響力和快速傳播力,通過實時互動交流,大力推介本館的新媒體服務,增加讀者對新媒體服務的認同,極大地增強圖書館的宣傳效果。
3.4 協同服務,資源共享
在高校圖書館的新媒體服務中,微博、微信和移動圖書館功能明顯不同:微博和微信提供的更多的是資源供給的發現路徑,移動圖書館提供大量的資源供給,但交互性和實時咨詢有所欠缺。高校圖書館的新媒體服務,要將三者有機組合、取長補短,廣泛開展協同式服務,實現資源共享。
4 結束語
新媒體技術為高校圖書館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而在高校圖書館應用新媒體開展服務創新,恰恰有助于改善圖書館服務條件、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和水平、吸引更多大學生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改善高校圖書館資源利用率不高的現狀、促進高校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新媒體詞條[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5%AA%92%E4%BD%93/6206.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
807351923262153.pdf,2017-8-3.
[3]劉冰,王浩,劉艷波,等.新媒體時代的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發展淺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27(06):166-168.
[4]廖愛娣.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利用現狀與創新舉措——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為例[J].科技廣場,2017(01):119-122.
[5]朱美玲.高校圖書館信息化服務管理模式的改進[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0):3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