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開展科學、規范、高效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已經成為高等學校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從當前實際出發,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提出相關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問題;對策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整體規劃與全程指導
1.由于我國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 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且受各種條件的限制, 高校就業部門對自身工作內容的認識較模糊,沒有真正建立起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應付日常的事務性工作上。就業指導工作大多為簡單粗放式,就業工作指導隨意性大,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 主要就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制定就業辦法、招聘信息、擇業技能、擇業心理等方面開展教育,就業指導力度遠遠不夠。
2.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缺少高水平的專業人員。大多數就業指導人員由學生管理工作系統的教師構成,他們雖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但往往缺乏相應的就業指導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距離就業指導工作的職業化和專家化的要求相差甚遠,難以滿足學生就業的多樣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教育的深入開展及拓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造成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不夠理想。
3.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還不完善。雖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但許多高校并沒有真正開展起來,存在指導內容簡單、指導時間段相對滯后、指導面向的學生對象較窄等問題,主要是面向畢業班進行突擊教育指導,局限于幫助畢業生了解就業政策、準備求職材料、加強就業技巧訓導等。因此,大學生普遍缺乏對職業的規劃和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沒有明確定位分析職業目標,在能力訓練和職業教育上沒有系統的計劃和要求;其次,沒有依據所學專業尋找關聯的職業目標,缺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儲備,體現出一種不切實際的心態。所以,畢業生因為沒有準備而信息匱乏,不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自身應掌握什么樣的知識和技能,在就業競爭中因自身條件有限導致就業選擇空間和發展空間受限,只能在有限幾種職業中尋找就業機會。
(二)高校教育發展的弊端給畢業生就業工作帶來的問題
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與社會和市場需求存在差距。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取向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高等教育卻發展滯后。隨著我國實行擴大招生以來,部分高校為了吸引生源和擴大辦學規模,不考慮自身學校的辦學資源和辦學特色,不考慮市場和社會的需求,盲目追求升格、開設熱門新專業,師資力量等教學資源及知識結構不適應生源規模和專業的發展規模,培養的畢業生缺乏專業特色,質量下降,不被社會和市場所接受。
(三)大學生就業觀念與人才市場需求錯位
1.缺乏正確的就業觀。由于缺少科學、可行的職業發展規劃,大學生就業的關注度過于集中在薪資待遇、地域、工作穩定性等方面,而忽視那些能夠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能力的就業崗位,忽視工作崗位帶來的鍛煉機會對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價值之間的關系,忽視人生職業生涯初級階段的積累過程,因而會極大影響未來職業發展的預期,會更容易遇到職業發展的障礙。
2.就業期望值過高。經濟收入高、良好的工作環境、工作穩定有保證仍然是大學生擇業時的首選。很多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能理性正確地定位自己,精英情結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使得大學生把擇業目標定得過高,不少的畢業生不愿去邊遠地區,基層單位無人問津,對薪資、就業環境、發展前景等設定不符合自身實際和時間段的預期目標,形成了待遇好的單位應聘者人滿為患,而地處偏遠收入相對低的單位招不到適用人才的局面,大大縮小自己的擇業空間,弱化自身就業競爭力,人為造成畢業生就業難和人才資源的浪費。
3.就業范圍過窄。畢業生尋找就業單位性質單一,時間安排不合理,首選的就業單位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內外500強大企業,只有四處碰壁之后,才會考慮選擇到私企和小公司,很多就業機會在觀望猶豫中丟失,靈活就業和自己創業的應屆畢業生所占比例就更小。畢業生預期就業地區狹窄,有的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出現偏差,鄉土觀念過重,依賴性強,寄希望于托關系、找門路就業,擇業時會選擇的就業地區是家鄉或就近地區,自然大大減少了就業的機會,不利于個人的成長與個人價值的實現。
4.缺乏就業競爭力。有的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欠缺以及專業技能與市場需求脫軌,對自身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缺乏信心,尋找就業崗位只是象征性到人才市場和雙選會轉一轉,不具備就業競爭能力。在較大的就業壓力下,畢業生心理因焦慮、自卑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造成心理創傷,表現出自暴自棄、甚至過激的行為,影響社會穩定。
(四)用人單位用人觀念與實際需要錯位使就業競爭日益劇烈
1.用人單位在選材方面占據了主動優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型,畢業生人數大規模增加,導致了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競爭日趨劇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除要求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技能、良好的道德素質外,還要求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敬業精神。
2.人才高消費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由于大學生就業市場價格體系尚未形成,用人單位用人成本差別小,企業招聘人才希望在最少成本的基礎上創造最大的價值,用人單位對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的招聘成本沒有很大的差距,是造成人才高消費的原因。高校之間搶占畢業生就業市場份額、不同學歷畢業生之間的競爭日益劇烈,用人單位對名牌大學、重點大學畢業生的需求依然旺盛,而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形勢則相對嚴峻。
3.用人單位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應屆畢業生就業難。高等學校畢業生供給大于社會需求的客觀事實,使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認為應屆畢業生不能立刻為企業創造利潤,須兩年以上工作經驗成為應屆畢業生難以逾越的門檻。高校畢業生在經過幾年的寒窗苦讀,知識還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實踐動手能力差,在擇業中屬初次就業者,工作經驗較為缺乏,他們仍然屬于職業領域的弱勢群體。與此同時,許多大學生沒有調整好就業心態,如果沒有找到預期的單位,寧愿待業在家,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endprint
二、完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思考
(一)高校要拓展就業指導的教育和服務功能
1.加強前瞻性研究,改進專業結構設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要加強對社會需求人才取向的研究分析,強化教學改革。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對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和更新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克服教學滯后于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大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關注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培養出高素質、高質量的畢業生。
2.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高素質的就業指導隊伍。高校的就業指導隊伍大部分由學生思想政治干部組成,要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整體水平,必須加強就業指導人員知識結構的合理配置。一是委托具有職業指導師資格認定的專業培訓機構對這支隊伍進行專業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二是配備具有專業水準的就業指導服務人員充實隊伍;三是引入校外職業指導師,聘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就業顧問,建立專兼職隊伍。真正組建一支高水平、專業化和職業化就業指導隊伍。
3.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正確的就業觀。大學教育中的職業生涯輔導是一項全程化的工作,應貫穿在學生整個大學期間學習生活中,并將就業指導課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中,分階段、系統地開展,才能使大學生根據社會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培養自我的潛能與創造力。一年級指導學生了解自我、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系統了解專業與職業的關系及職業對人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識,并列出幾種職業發展方向,使學生確定學習專業知識的方向。二、三年級指導學生對自己再次定位,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來拓寬知識面,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及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及相應的實踐體驗,了解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和社會需求情況, 利用多種渠道收集與就業相關的信息,同時處理好與所學專業的關系,初步規劃自己長期發展的職業目標,在原有選擇的基礎上修正自己發展方向,提高自身綜合能力進而增強就業的主動性,為今后就業做準備。四年級幫助學生順利就業或繼續深造,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求職技巧,對學生進行完善求職材料、寫求職信、面試技巧、溝通技巧、社交禮儀等方面的指導;舉辦就業政策、就業程序等系列講座,組織學生參加招聘會,創造條件讓學生與企業面對面交流,實際感受到工作性質、內容。
4.加強就業信息服務建設。高校應構建畢業生資源信息、用人單位需求信息共享平臺,要建立并完善、學生信息庫、用人單位信息庫,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加快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加強與用人單位和社會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在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起溝通的平臺,建立一個適用的并能夠滿足畢業生需要的信息量大、使用性強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
(二)引導學生積極應對社會和市場需求
1.大學生應根據所學的專業知識作好職業規劃,制定出大學生涯總體計劃和不同時間階段的計劃,計劃學習哪些專業知識,掌握哪些技能,采取哪些措施來開發自己的潛能。在執行計劃遇到問題、挫折時,應根據自我發展的變化和社會需求的變化,靈活調整,優化職業生涯規劃,要對計劃進行評估、修正,要有備用方案,主動適應各種變化,采取相應措施進行修正。
2.大學生應加強與社會職場人士的溝通交流,獲取足夠的行業、企業和職位的信息,保證職業規劃的社會性和可實施性。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已由學習型轉為復合型,注重工作態度、個人修養、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團隊協作精神、組織協調能力、人際關系、事業心、艱苦奮斗精神。大學生要能夠從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出發,合理確立就業理念,調整就業期望值,明確就業目標,在學好專業的同時,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3.大學生必須具備自學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大學生就業難和個體表現差異有關,對于大學生而言,要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脫穎而出,必須在大學期間抓住機遇,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各方面能力。只有那些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發展潛質,較寬知識面、敏銳洞察力、較強的綜合素質和適應性人才,才能適應就業市場競爭。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依靠政府、社會、高校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而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應該更好地完善就業指導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提升教育職能和工作理念,拓展服務功能,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就業信息服務建設,引導大學生積極應對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畢業生,為畢業生求職、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唐曉育,張俊輝,蘆偉.當前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安康師專學報,2006(10)
[2]高佩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人才開發,2005(03)
[3]尚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問題、實例、解析[J].北京: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崔貞(1973- ),女,安徽碭山人,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業存在問題及研究對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