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董春玲 于維先
[摘要] 傳統口腔醫學專業外語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國際高水平醫學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作者從重視第一堂課、形式新穎的教學內容、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等幾個環節入手,對新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 口腔醫學;專業外語;教學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10(a)-0148-04
[Abstract]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in oral medicin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medical tal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eaching thought, updat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new teaching mode i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on several links including the focus on first class, novel teaching content,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Or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Exploration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普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傳統口腔醫學專業外語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國際高水平醫學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1]。針對新時代賦予的要求和使命,主講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對新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
1 重視第一堂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個好的開始,至關重要。對于專業外語教學而言,也是如此,要對第一堂課給予足夠的重視[2]。在開課之初,主講教師應該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建立自己的威信,博取學生的好感。自我介紹可以快速樹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這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著重展示自己的科研經歷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逐步建立自己的威信。與此同時,得體的裝扮,優雅的談吐,流利的口語,都會給學生留下不錯的印象,進而增加教師的親和力,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教師除了樹立自己的威信,還要盡可能在第一堂課上保持輕松活躍的氛圍,合理使用幽默感人的授課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想法,自覺進入學習狀態[3]。其次,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課程的具體安排。換句話說,也就是“為什么學”和“如何學”的問題。學生只有明確了這兩個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真正意義上實現“為自己而學”。最后,傳授自學的具體方式和方法。醫學專業詞匯數量龐大且記憶較為困難,而專業外語教學課時有限,不可能在課堂上掌握大量的專業詞匯,唯一的辦法,只有將專業詞匯的學習轉變為自學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講授一些常用的構詞法以及前后綴,也可以給學生講授一些關于記憶詞匯的巧妙方法如圖式聯想法,再配以一些常用的翻譯軟件或在線翻譯工具,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學生在構建圖式時可以增加對專業詞匯的理解并加深印象;如果能長期堅持下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收集、整理專業詞匯的能力,拓寬思維、增強聯想能力,還可以在提高專業外語水平的同時提高自我綜合素質[4]。第一堂課的成功講解不僅會獲得學生對該課程和教師的認可度,同時也會給以后的課程打下殷實的基礎,有利于后續教學工作的進行。
2 形式新穎的教學內容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學內容是整個專業外語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內容應該以實用性為原則[5],針對學生日后學習工作上可能遇到的問題,酌情加以選擇。醫學基礎知識、臨床病歷資料、科研最新進展以及與醫學相關的國際熱點問題,都可以成為課堂上講授的具體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上,也有較大的選擇余地,例如專業書籍、科技論文、醫學教學錄像、醫學情景對話、國際會議學術報告等。借助幻燈片、電影等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將文化教學滲入到專業外語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不僅有利于提供真實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而且還能生動地展示外語語言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等,通過生動形象的感知材料,讓學生對口腔醫學專業文化背景知識有更直接、深刻的感官認識,進而產生深刻的印象[6]。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將自身的經歷或者最新的專業新聞資訊融入到口腔醫學專業外語教學當中,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有所深化。這樣形式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口腔醫學專業外語的過程中更接近最真實的生活,加深對口腔醫學專業外語的掌握程度,讓口腔醫學專業外語教學更具有實用性;同時,通過對學生的視野進行擴展,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語言文化,這樣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教材的選取也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方面。教師在選取教材時,要本著難度適中、內容完整性、連貫性好的原則進行選擇,當然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例如教師可以及時通過互聯網獲取國外關于口腔醫學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作為閱讀資料供學生閱讀;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彌補了教材內容的不足[7]。除了注重對教材的選取,教師利用外文期刊和國外網絡資源,訓練學生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向學生介紹英文專業文獻檢索平臺及學校圖書館鏈接網址來豐富教學內容[8]。形式新穎的教學內容,會使學生眼前一亮,增加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與此同時,還能逐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外語的能力。
3 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endprint
目前的醫學專業外語的教學方式大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教學時首先把教材文章中的專業詞匯進行詳細講解后,再對文章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這種教學方式缺乏新意,使得原本就很枯燥的專業外語變得更加單調、乏味,進而學生慢慢失去了對專業外語學習的興趣[9]。
所以在教學中形式新穎的教學內容,還需要配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10]。教學是教與學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又是相互獨立完成的過程[11]。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只有有機的整合在一起,相輔相成,才會事半功倍,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式應以師生互動為目的,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參與下,主動獲取專業外語知識,養成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其創新能力[11]。目前,教學方式的更新和變革,已經取得了普遍的共識,關鍵在于如何具體實施,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前分發教學資料,讓學生事先預習,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以“講”代“學”,教師只進行必要的解釋和補充。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可以親身實踐并參與在專業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付出后的收獲及學習的樂趣;但教師需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掌控,特別是在學生有不同意見發生爭論時,教師需要注意引導,能夠對課堂教學過程有較全面的把握,使教學始終不離開主題;在課程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并對本次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以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12]。學生在自主積極主動中能很快地提高能力、理解專業外語的核心并掌握教學內容。②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實際應用能力。采用示范全英教學、觀看英文視頻的方式培養學生“聽”的能力;讓學生朗讀教學資料、回答問題培養“說”的能力;概括總結段落含義鍛煉“讀”的能力;回答書面問題、撰寫評論鍛煉“寫”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反復播放口腔醫學原版錄像,可以要求學生用筆記錄,然后逐句講解,分角色朗讀,鼓勵學生模仿視頻上人物的聲音和語調,力求當堂掌握對話及課文中出現的重點語言表達結構,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口腔醫學情景對話,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均擔當一定的角色,這樣不僅可以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還加深了師生情感上的交流,對促進學生對語言進行創造性的運用起到積極作用[13]。在學生口語表達方面,教師針對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啞巴”外語的問題,可以組織專業口語如案例講解等在課堂上自我展示;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給了他們與外國人交流的自信心。③通過病例式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根據口腔臨床問題為學生提供一份簡單的關于口腔醫學外語的臨床病例,教師可首先提出一些關于病例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使學生深度理解和加深對口腔醫學專業外語的記憶[14]。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上教師只是“輸送者”的角色,讓教師成為一個“引導者”,而學生也變成了“思考者”。通過二者的密切配合和交流,讓教和學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臨床問題。這不僅將教學與臨床相結合,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口腔醫學專業外語學習的積極性。
4 系統全面的教學方案
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建議遵循“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原則。以2016年口腔醫學七年制學生專業外語教學為例,教學內容為學生關心的顳下頜關節紊亂問題。為了使學生們在掌握專業詞匯的基礎上,對顳下頜關節紊亂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將教學內容分為3個部分:①顳下頜關節的局部解剖以及組織學結構。以格氏解剖學作為外文教材,采用全英教學,配以教學錄像,讓學生首先掌握顳下頜關節的組織結構以及解剖基礎。解剖學與組織學是醫學專業的入門知識,也是最基礎的知識。雖然學生在大一時學習過關于顳下頜關節的解剖學知識,但在專業外語課上,教師通過全英的教學,讓學生重新認識并掌握顳下頜關節的解剖和組織結構。②顳下頜關節紊亂的臨床背景介紹。首先通過外文教材讓學生對顳下頜關節紊亂有一個認識,然后選取最新科研文獻作為教學資料,重點了解該病的致病原因、發病率以及診療現狀。③顳下頜關節紊亂的最新科研進展。選取2016年國際口腔及顱頜前沿研究研討會暨全國口腔生物醫學年會中與顳下頜關節紊亂相關的學術報告,進行詳盡講述,使學生對顳下頜關節紊亂的科研進展有所了解。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顳下頜關節紊亂問題的前沿知識、研究成果進行英文授課,無疑會對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及科研能力產生有利的影響,在學好專業外語的同時也了解了顳下頜關節紊亂發展的動態和前沿;而且以學術報告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激情,而且便于學生在課后進行知識的歸納和整理[9]。通過上述3個部分的教學,學生不僅鞏固了顳下頜關節紊亂相關專業詞匯,而且初步培養了進行國際交流的能力。
5 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
無論是什么專業,大多數專業外語的考核方式都是任課教師出一份試卷,題型就如往常一樣是單詞填空、單選題、句子和短文的英譯漢或漢譯英和外語寫作。這種只以“一張試卷”的單一考試模式并不能全面考核學生學習的情況,考試結果也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真實專業外語水平,當然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學習的熱情[13]。教師可以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示范、展示自我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15]。對于考核方式,授課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兼顧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考核。可將聽、說的能力考核貫穿于平時的課題教學及課下練習中,如可以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圍繞口腔醫學的一個主題進行討論,以PPT形式形成成果,讓同學在課堂上演講并討論,教師打分,計入平時成績[16]。在翻譯能力上,可以讓學生借助字典獨立完成一篇關于口腔英文文獻的翻譯工作和對一篇或幾篇口腔中文文獻的摘要部分進行翻譯。最后的總成績按英譯漢和漢譯英占總分的30%、平時成績占20%、最后的考試占50%來計算。這種更為靈活的考核方式會極大的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樣的考核體系下,就需要學生在平時就要端正學習專業外語的態度,認真聽講,在課堂上積極和教師進行互動交流[17]。endprint
6 實時動態的教學評估
教學效果的評估是監督考核教學過程的重要機制,應該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具體執行過程中,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教師“教”的效果,另一個是學生“學”的效果。對于教師教學效果的考察,可以采取座談會、調查問卷等形式,及時反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教學內容是否合適,教學進度的快慢以及教學方法的可行性等。另外,通過觀察課堂上學生們的反應,教師也可以對教學質量進行自我評估。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考察,不應該只停留在一張試卷的成績上,課堂上的提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專題講演,都可以成為教學效果考核的具體形式。尤其是專題講演,它體現的是學生綜合運用專業外語的能力,值得大力提倡。具體來說,就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察應該發生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前:在教師教課之前可以對學生有一個調查,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將要講解的專業外語知識有多少了解,根據學生的了解進行備課;教學中:專業外語教師觀察學生對于教授內容的反應,針對重點提示,難點詳細講解;教學后:在課后教師對所講授的知識進行隨堂小測試或課后小結,以便考察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18]。基于上述兩個方面,在教學中評估教學效果,通過教學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以滿足新時代對高級醫學人才的需求。
7 專業合格的師資隊伍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國醫學院校的口腔醫學專業外語教師嚴重匱乏。專業外語教師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有出國經歷的口腔醫學教師和外國語學院的教師。但這兩個教師隊伍在承擔專業外語教學方便各有利弊,口腔醫學教師在外語教學方面缺乏教學經驗,而純粹的外語教師對口腔醫學專業知識又不是特別了解,因此,這兩個教師隊伍都不能很好地承擔口腔醫學專業外語的教學工作[9]。根據目前的現狀分析,讓外語教師掌握大量、不易理解的口腔醫學專業知識進而教學的可能性不太大,所以,就只能培養現有的、有出國學習經歷的專業教師快速提高外語教學水平。因此,我們急需努力建設一支具有口腔醫學專業特色的專業外語教師隊伍。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聘請母語不是漢語的外籍口腔醫師擔任教師,定期為學生授課,同時也給了現在的沒有出國經歷的中青年教師一個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和交流的平臺,當然,也要為這些中青年教師積極創造條件,給他們提供出國進修的機會[19]。通過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和講座,鍛煉中青年教師多說、多用外語,大力提高專業教師的水平和外語運用能力。
8 注重“小細節”
教學過程宛如藝術品的創作,細節的勾勒有助于整體藝術水平的提升。例如,課堂上隨時提問,不要讓學生“有章可循”,時刻保持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注意學生專業詞匯的發音、語調,耐心糾正,不厭其煩;除對專業詞匯進行必要的解釋以外,盡量不說中文,力圖創建真實的英文語境;語言生動幽默,氛圍輕松活潑,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課間及課后耐心為學生去疑解惑,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對于每一個教學細節的處理看似不起眼,但它卻是教師觀念的一種流露,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體現[20]。細節就是整個外語教學過程中極為細小的組成部分,也是極易被人們忽略的環節。總之,細節上的精雕細琢,不僅可以提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還有助于釋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口腔醫學專業外語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國際高水平醫學人才的需要。作者從重視第一堂課、形式新穎的教學內容、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等幾個環節入手,對新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盡管在具體實施上還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通過授課教師的不懈努力,再加上學生的積極配合,口腔醫學專業外語的教學一定能取得顯著成效。
[參考文獻]
[1] 竇磊,吳娜,劉佳,等.口腔醫學研究生專業外語新教學體系的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6):610-613.
[2] 王哲,陳莉榮.環境工程專業外語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 [J].中國冶金教育,2013(6):67-69.
[3] 李勇.高校教師如何上好第一堂課[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3):121-122,173.
[4] 劉攀,李芳.高校醫學專業英語詞匯的積極圖式聯想方法[J].高教學刊,2016(12):123-124.
[5] 商麗麗,盧寧,李曉燕,等.醫學英語自主學習平臺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1):76-80.
[6] 趙淑云.傳統教學與滲入式教學模式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結合[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7,33(2):110-112.
[7] 侯劍.專業外語教學模式研究[J].內江科技,2016(2):144-145.
[8] 石慧,闞建全.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新模式初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6):216-220.
[9] 左琳,呂定超,劉慧榮.醫學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建議[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3):230-232.
[10] 劉冰.醫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J].外語教學,2016,37(5):62-65.
[11] 周曉明.大學專業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以國際關系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2):207-208.
[12] 屈麗娜,翟燕.對理工科專業英語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11):123-126.
[13] 王淑娟.醫學專業外語課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11):268-269.
[14] 李雅冬,楊凱.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方法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34):128-129.
[15] 張露萍.探究科學考評方式,提高一體化教學實效[J].職業,2017(8):22-23.
[16] 張彥浩,劉承瑩,張志斌.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化工,2017,46(3):92-94.
[17] 陳建興,楊曉坡,陳海偉,等.生物科學專業外語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以赤峰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相關專業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 32(9):235-236.
[18] 孫旭,張旭東,李寧.提高口腔醫學專業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思考與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50-52.
[19] 鄭家偉,曹霞,徐袁瑾,等.口腔醫學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上海口腔醫學,2010,19(1):107-110.
[20] 白素娥.淺談教學中的細節問題[J].學周刊,2017,1(3):95-96.
(收稿日期:2017-07-05 本文編輯:蘇 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