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王玉平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省級課題《家鄉美——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在美術校本課程中的整合運用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N2016_85])。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23-01
一、課題研究的價值以及基本情況
對于卓尼藏漢雜居特殊地域,民間蘊藏著豐富的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資源,關于 “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與美術教學的整合研究”還是個空白。發達地區繪畫藝術教育實踐開展得比較早,成果鮮明,而民族貧困地區學校繪畫藝術教育還相當滯后,因為受到受經濟條件、地域的制約,卓尼藏區民間傳統繪畫藝術資源在學校藝術教育中未能被重視和運用,使卓尼民族民間繪畫藝術在學校教育中缺失。藏族地區民間繪畫、雕刻、剪紙等藝術文化正面臨著消逝的危機。“家鄉美——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在美術校本課程中的整合運用研究”對傳承、發揚和保護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卓尼藏區民間繪畫、雕刻、剪紙、刺繡等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素材的蘊藏情況的調查方式
卓尼藏區民間版畫、年華、唐卡、木板雕刻、洮硯雕刻、民族飾品、服飾、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資源進行全面搜集整理;為了將資料有效運用于校園美術繪畫藝術教學中,對藏族地區民間繪畫、雕刻、剪紙等藝術文化進行詳細的實地咨詢、進行文字取證;為了開展這項研究,我課題組成員進行長達8個月,行程2000多公里,對甘南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有關社會環境進行調研 ;深入農牧村對民間版畫、年華、唐卡、木雕、洮硯雕刻、民族飾品、服飾、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資源搜集取材;尋找本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對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及其作品特點,所滲透的文化,實用價值,宗教意義,出處等進行取證、咨詢、記錄。
三、素材收集
鑒于卓尼藏漢雜居等民俗地域民俗特點,我們課題組把卓尼民族地區按地域民俗特點分成五大塊進行課題素材取材。
1.柳林鎮漢族居住區域的繪畫素材收集
卓尼縣柳林鎮地處臨譚交界處,這里是卓尼大部分漢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這里洮州衛城的很多人,民俗文化也是洮州衛城人的習俗。據說他們是從南京的竹絲巷來的,以南方江淮人為榮,至今保留著許多江淮人的生活習俗。臨潭的男人頭戴禮帽,身穿長袍,一派儒雅風范。女人頭裹大包巾,身穿斜襟盤花扣的短長衫,腳蹬鳳頭繡花鞋,頭飾銀飾餅花、銀叉等,一個個像祥林嫂似的裝扮。這里的繪畫藝術在剪紙、繡花、尤為凸出,在這里,我們搜集了大量的民間剪紙、繡花素材。剪紙素材包括繡花花樣、窗花、剪紙年畫;繡花素材有繡花鞋、繡花鞋墊、繡花圍裙、繡花枕頭、繡花飾等。
2.勺哇土族鄉土族繪畫文化
甘南地方志學者在卓尼土族中了解到具體的傳說,卓尼的勺哇土族鄉土戶家的故鄉在遙遠的東方,土族的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河湟語群。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寺院是土族的文化中心。對佛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土族寺院也是繪畫藝術的寶庫,保存著大量的具有土民族特點的唐卡壁畫,木刻浮雕等資料。迄今土族人還保持著土族特有的服飾文化,其特點風格別具一格,裝飾獨特美觀。在這里我們課題組搜集采訪了大量的寶貴資料。
3.卓尼縣木耳鄉、申藏鄉三個毛吐蕃民俗服飾文化
“覺乃”藏族是一支來自西藏的藏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卓尼這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其生活習俗豐富多彩,服飾更具迷人魅力。這種服飾文化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其特點主要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莎茹帽;徐如斑瑪:又名“珊瑚蓮花帽”,俗稱“珊瑚斑瑪”;窩窩帽:窩窩帽也叫金邊氈帽;煙筒帽;阿瓏銀錢。這特別的裝飾是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卓尼藏區三個毛服裝特點:婦女服飾是一般布料夾層長衫,半高領,右開襟,緊身窄袖,兩邊開衩,衣長及腳面,長衫上罩一大襟式綢緞馬甲,開襟處鑲滾花邊飾。三個毛飾品也有其特點,婦女佩戴的耳環,型制優雅奇特,半圓形銀柄上墜著珊瑚,墜物呈塔形。卓尼藏族“三個毛”婦女的鞋也有其獨特的特點,這種鞋叫作“連把腰子鞋(hai)”,是一種自制的靴子,鞋面兒整個是手工繡花,鞋底是三層布底,靴筒的顏色都是大紅色的。
在這些地區民間也蘊藏著大量的木雕、壁畫、唐卡、刺繡等繪畫文化,為我們搜集素材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四、素材整理、分析及實驗推行
課題組對搜集的“民間版畫、年畫、唐卡、木板雕刻、洮硯雕刻、民族飾品、服飾、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資料”進行長達4個月的分析、圖文整理;并進行校本課程整合實驗推行分析,為編寫《家鄉美——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在美術校本課程》完成了所有的前期資料整合、準備工作。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我課題組順利完成了課題階段性研究工作,為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俊立.《洮州廳志校注》
[2]祈殿臣.《卓尼縣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