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波
摘 要:大豆是一種被廣泛栽培于世界各地的農作物,在中國,大豆更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兼具食用、飼用、工業、醫用等方面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與實用價值。本文主要針對大豆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植產量低、生產規模小、豆種混雜、病蟲危害嚴重等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大豆生產;現有問題;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041
大豆是我國的傳統農作物之一,普遍培育于全國各地,在東北、華北、陜北、四川及長江下游地區均有種植。但在種植生產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諸如大豆品種混雜、肥料使用不當、生產規模小、農作物病蟲害等問題。因此,如何針對現有問題進行處理,改善大豆的生產環境,實現大豆的規模化生產,從而保護大豆生產者的利益,就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1 大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1 種植面積減小,產量持續下降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持續減少,產量持續下降。以黑龍江省為例,黑龍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大豆的種植規模在全國一直居于前列,然而近些年來,黑龍江的大豆種植面積持續減少。據中國報告大廳《2015年我國大豆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數據顯示,2015年,黑龍江大豆市場預估播種面積至少減少20%,大豆的生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1.2 大豆品種雜亂
現階段,黑龍江大豆的生產過程中,良種大豆的種植規模較小,且品種不夠明確,缺少主打品牌。生產中往往會出現大豆品種多且雜亂的問題,且經常會出現越區種植、混合種植等現象,直接影響了大豆的產量,也導致了大豆品質差、抗病性差、經濟效率低等現象的出現。
1.3 肥料使用不當
大豆根瘤本身能夠固定游離在空氣中的氮素,但只占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氮素的33%~50%,其余所需的氮、磷、鉀等肥料只能依靠土壤提供,因此大豆在生產過程中,需要較多的肥料供給。
然而現階段的大豆生產過程,生產者普遍忽視大豆所需肥料,導致施肥量不足,后期植株養分供應不足,對大豆的產量影響較大。而大豆生產過程中會因為肥料使用不當等失誤導致產量減少,也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團粒結構差、土壤通透性差等現象出現。市場上廣泛應用的有機肥,也存在含量低、使用量大、肥料生效慢等缺點[1]。
1.4 大豆種植蟲害嚴重
受氣候影響,黑龍江在7月份進入雨季,氣候較為濕熱,降水較多,比較容易引發灰斑病、菌核病和紅蜘蛛病,影響大豆的生產情況,造成減產現象。
1.5 產業布局的不合理
目前在黑龍江,油料加工企業遍地開花,但也存在企業結構松散、企業規模較小等問題,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油料加工企業的地區分布并不合理,存在運輸路程遠、成本高;儲存容量小、費用高等問題,導致生產成本較高,缺少市場競爭力。油料加工企業的現有問題,也導致了大豆的需求量減少,進一步減少了大豆的種植面積[2]。
2 現有問題解決途徑
2.1 加大扶持力度
針對大豆生產中,種植面積小、產量下降、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可以通過加大扶持力度來彌補。
加大對大豆生產的扶持力度,應著重加大投資力度,推廣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者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應當采取“公司+合作社+生產者”的模式,扶持大豆種植大戶,以企業反哺生產者,推動大豆的生產;政府應重點關注對企業與生產者的技術培訓,提高大豆生產的科技含量[3]。
2.2 研發優質品種,進行合理施肥
應由國家和政府牽頭,加大對優質品種科研的資金投入,積極引進國外先進品種。也應當對大豆生產者進行培訓,對大豆的種植進行合理有效的施肥。
2.3 加強技術設施建設,積極防治病蟲害
政府需要加強在大豆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資力度,對大豆的生產給予適當的資金補貼,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選任農業專家就大豆的病蟲害等問題,向大豆生產者進行培訓,運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例如,在對灰斑病進行防治時,可選用抗病品種,諸如魯豆10號、黑龍江合豐25號、27號等,在生產中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及時更替抗病品種。
3 結語
現階段我國的大豆生產行業,正面臨著種植面積縮小、產量降低、品種混雜及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對國產大豆的生產而言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而黑龍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我國的農業產業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以黑龍江省為例,研究大豆生產的現有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對全國范圍內大豆產量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美玲.淺析大豆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10):29-30.
[2]關志坤.探討黑龍江省大豆生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農業與技術,2016(15):151-152.
[3]王茂生.淺析大豆生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農民致富之友,2015(8):46,2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