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堅
【摘要】科技館在我國的地位與自然博物館等開放性場館相同,僅僅作為一種校外的拓展青少年視野的形式存在,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到校內的科學教育事業中。為了推動我國的青少年科學教育進程,充分開發青少年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學習能力,提高青少年學生對科學研究事業的興趣,館校共建工作的開展已是大勢所趨。本文通過分析科技館在館校共建中的重要性,結合很多國內和國際開展館校共建工作中的豐富經驗,對科技館如何在館校共建中發揮應有作用這一問題,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館 館校共建 科普活動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30-01
一、科技館在館校共建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在現代教育中有著開拓視野的重要作用,為了發揮科技館的第二課堂作用,提高青少年對各種科學知識的了解并培養其對科學的熱愛,這是館校共建工作中的首要任務。科技館的資源與學校的教學內容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青少年在學校接觸的教育主要傾向于理論知識方面,而科技館可以利用各種資源對其科學原理進行更為直觀的展現。館校共建可以有效銜接學校的科學課程與科技館的豐富資源,能夠更好地為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發展觀發揮出各自的優勢[1]。隨著國家對青少年教育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科技館已然成為很多青少年家長所信任的科學教育途徑,館校共建的存在已然是不可阻擋的教育發展趨勢。
在館校共建的工作中如何發揮科技館的作用,這是解決當前科學教學艱難現狀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實質就是如何舉行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以及結合學校的科學課程[2]。在國內以及國際開展館校共建的先例中,我們可以取其精華,找到適合我國青少年教育現狀的方式,發揮科技館在館校共建中的重要作用。
二、如何在館校共建中發揮科技館的作用
在很多關于青少年教育的著作中都有提到: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傳道授業,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合理地進行知識的學習,這與我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很多地方的學校中都遵循教科書上的理論框架對學生灌輸各種知識,這種方式雖然能夠保證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接觸,但是在教學后期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時就會發現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往往不夠深入。科技館的科普活動不僅會讓青少年知其然,還可以讓青少年知其所以然,不但能夠知曉科學知識,還能夠運用各種方式解釋科學知識的原理。
在學校接受科學課程的過程中,不定時地組織學生參加科技館的科普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并且能夠將科學知識真正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由于科技館與學校的特殊性質,兩者之間的共建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打破學校的局限性是建立穩定關系的重要措施。
在館校共建工作中應當重點突出科技館的教學作用,而不是以往廣泛采用的“科技館一日游”等參觀性大于學習性的方式。科技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高青少年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深度:一是轉變青少年學生參加科技館科普活動的方式,在參加科技館科普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舉辦競賽類的活動,將青少年的探索欲望完全激發出來,對于青少年的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學校與科技館達成更深度的合作,科技館的工作人員作為學校的特聘教師對學生進行科普知識的傳授,有經濟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租借科技館的某些內部資料,結合學校的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更為全面直觀的講授;三是科技館與學校的合作范圍不斷拓展,針對學校的科學教程有目的性地推出主體展覽項目,專門為青少年開設獨立展間。
通過以上具體措施的開展,可以充分發揮科技館在館校共建中的作用,提高科技館與學校的合作層次,促進青少年的科學知識學習進程,主動建立起更為緊密的教學聯系。不但要在青少年接受科學教育的時期增加參觀科技館的次數,還要在科普教學的質量上加大投入力度。
三、結語
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是改變我國教育現狀的重要方式之一,為了提高我國在科學教育方面的教學水平,追趕教育事業發達的先進國家行列,館校共建是一項成效最快的方式之一。我國的教育現在大多數都是應試教育,在這種教育大環境下,青少年的未來深造是充滿坎坷與阻礙的,為了改變這種壓制青少年放飛想象、開發創造力的教育狀態,必須對館校共建工作加以重視。我國的科技館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作為參觀展覽的公開場館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對科技館的豐富資源造成了浪費,國際上很多國家已經將科技館的豐富資源運用到了青少年教育事業中,并且館校共建工作的開展已經日趨成熟。學習能力強而創造力不足是我國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館校共建不但能滿足學校對青少年學生的教學要求,還可以提高青少年科學教育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竹.“體驗式學習”在自然博物館“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科普教育活動中嘗試[R].第十屆科協年會研究報告,2008:1801-1804.
[2]張婕,朱海根,游春燕.淺析科技館與中小學校科普教育的交流與合作[J].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文集.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