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鋒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依據學生認知水平與特點以及學生之間差異,將學生分成小組,實施分層教學,獲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小學數學實施分層教學,只有堅持一定原則,才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分層教學能夠真正實施因材施教,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教師只有轉變教學理念,借助分層教學方式,才能夠讓每一位小學生學到數學知識。
一、學生的分層
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將全班學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個層次。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要有記錄在案,但不宜向學生公開。否則有可能助長“優等生”的傲氣,挫傷后進生的自尊心,增加后進生的心理壓力。
二、目標的分層
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出與高中低層次學生學習可能性相適應的分層教學目標。通過分層的教學,促使各層次學生都能達到應有目標要求。只有對各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處在不同起點的學生的學習成為可能,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備課分層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認真鉆研大綱、教材、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將學生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盡可能置于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對學習有困難的A組學生,要求掌握教學目標中最基礎的內容;對學有余力的C組學生提供機會,使他們能多動腦筋,多思考,跳一跳,摘果子。在教學過程設計時,舊知識導入課題時的深淺程度,重難點知識講解時的坡度減緩程度,要以A組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但也要激發C組學生的求知欲。在設計問題及練習時,問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層次相一致。設計較易問題,盡可能讓A組學生有展示自己、體驗成功的機會。設計較難題,讓C組同學回答、計算,增加他們努力后獲得成功的愉悅感。
四、對教學內容分層
數學教學知識是由問題構成的。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因此,無論是新知課、習題課、復習課還是講評課,都離不開數學問題的解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必須以解數學問題活動為中心,即把問題做為教學的出發點。分層教學除把學生分層外,還要把教學內容分層。一方面把本節內容根據知識發生發展的規律設計幾組題,題組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使知識由淺入深,由單個知識點到綜合運用,形成一個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組題圍繞一個中心知識點設計低、中、高三個檔次的小題,幾個小題之間分出層次、拉開檔次,又形成幾個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題與題之間,題組與題組之間環環緊扣、步步升高,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知識鏈。這樣用題組組織課堂教學內容,解每組題時,要求A組學生解低檔題,爭取解中檔題;B組學生解中檔題;爭取解高檔題;C組學生可以直接解高檔題,使知識發生發展的規律與學生的認識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使教學目標指向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分層解題、分層指導、分層作業、分層評價。整個課堂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低起點使課堂的起始階段人人都能參與,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過多層次的教學,使各類學生都得到發展,從而達到較高要求。
五、作業練習層次化
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地設計布置不同層次的習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信心。
選擇不同層次的習題。一般說來,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習題。第一層次的練習,指基本的、單向的、帶有模仿性和稍有變化的習題。目的是過好”課本關”,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層次的練習題,指變式題或帶有綜合性和靈活性的習題。這一層次習題中等組學生必做,后進組學生可以選擇做。第三層次的練習題,著重反映在思考性、創造性方面的要求,可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以及開放性習題,讓優等生進行思考、練習。
同一作業分層要求。有些習題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要求,對學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題一解,就題論題,落實大綱要求。而對優等生則要求能一題多解時盡量要做到一題多解,用此溝通知識的橫向聯系,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以發展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六、考查測試面向全體
首先體現在考試內容上有層次。或分兩部分,一部分為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基本題(計100分),另一部分為略高于教材內容和標準要求的附加題,每次二題,計加分二十分。或分為A卷和B卷兩級試卷,A卷為基本要求的測試題,B卷為要求略高的測試題,由學生依據自己的學習程度選做。
其次,體現在考試方法上有彈性。即允許第一次未及格或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再考第二次,試卷不同,要求基本相同,并承認第二次成績。如:周××同學在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測試中掛了紅燈,我不急于給他打分,而是個別輔導他逐題訂正,特別是在對除法意義的分析理解上下功夫。接著,我又出了一張試卷,把他在第一張試卷中有較多錯誤的題改變數字和情景再次出現。由于他有了前面的訂正輔導,分析理解能力增強,記憶也比較深刻,成績當然比前一次有明顯進步,學習自信心也更強了。
七、評價的分層
課堂的分層評價是反饋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行為的表現。小學生的學習行為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于老師的評價。因此教師應準確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評價,更好地推動優秀生精益求精,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營造濃郁的課堂民主氛圍。而分層評價尤為重要,如對同一問題的一般性解答,對優等生來講,應給予適當點拔,做到完整、準確、有序地進行解答;而對后進生應及時地給予鼓勵表揚,適當給予引導,力爭解答較為完善,使他們自尊心得到滿足,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分層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愉快的情緒,極大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的效率。在今后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進行對分層教學的探索,加大研究力度,細化研究內容,努力形成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新局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