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蒞淼
【摘要】意大利語報刊選讀作為一門實用性課程,是國內高校意大利語專業高年級課程,其目的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了解和學習意大利大眾傳媒的語言使用,提升學生綜合語言水平,拓展學生知識面,更好地了解對象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目前,在教學過程當中,材料選擇的標準過多地強調文章本身的質量,如詞法、句法、修辭、內容等,忽略了作為報刊文章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時效性。
【關鍵詞】意大利語報刊選讀 媒體語言 時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87-01
意大利最早的報刊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在威尼斯共和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手抄報紙。1867年創刊于米蘭的《晚郵報》目前是意大利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報刊有1867年在都靈創辦的《新聞報》,1879年羅馬的《信使報》和1892年佛羅倫薩的《晨報》。報刊,作為重要的大眾媒體,內容的廣泛性和題材的多樣性使得報刊在意大利語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學習語言的學生而言,通過閱讀報刊可以更好地了解意大利的歷史、文化和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同時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拓展知識面。
意大利語報刊選讀課是國內意大利語高校高年級課程,多選用在意大利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報刊文章。但在教學實踐中,教材的時效性滯后,選文的標準模糊,使得課程的特點逐漸被淡化。報刊,作為大眾媒體,時效性是其重要的特點之一,它所使用的語言也具有相應的特質。因此,在報刊選讀課的教學過程中,不應拘泥于某一本教材,甚至放棄固定教材,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及時選擇文章進行教學。
一、高校意大利語報刊選讀課教材現狀
2000年,國內第一本《意大利報刊選讀》由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由對外經貿大學的張密教授主編,一共30課,編者選取了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環境等多種題材的文章,讀者既可以從中了解到意大利社會的現狀,又可以接觸到這些最貼近現實的領域的常用詞匯和表達方式,有較強的實用性。多年過去之后,意大利經濟社會的發展已不同于過往,除了能夠提高詞匯量和閱讀理解能力之外,編者的初衷已難以實現。這并不是指書籍的質量不高,而是報刊文章的特性所決定的。
2016年,另一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老師,徐映副教授,在意識到報刊選讀文章已經脫離時代腳步之后,重新編著了《意大利語報刊選讀》,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該書一共選取了五年內的15篇文章,涵蓋了經濟、社會、教育、醫學等領域的文章,經濟類文章比重較大,這也體現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專業特色。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意大利經濟發展水平一直未能回到危機之前。歐元匯率下跌,流動性嚴重不足,經濟復蘇不可期,民粹政黨蠢蠢欲動等不利因素加劇了意大利企業尋求外部力量的意圖。中資企業積極進入意大利市場,促使兩國經貿關系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影響前所未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文章的時代背景相差甚大。書本選取的有關意大利經濟和中國經濟的文章,均為2011年的文章,到2016年時,雙邊政治經貿關系已發生巨大變化。
二、時效性應作為選擇文章的重要標準
新聞性和時效性應該是報刊選讀文章的重要因素。從時效性來看,2000年出版的書籍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促生了新版《意大利語報刊選讀》的誕生。但從文章選取的時間來看,依然存在出版時間滯后的問題。在教學過程當中,如果教師在上課時對各類新聞文章的特點沒有提醒學生重視,對文章的前后邏輯關系不作分析,對事件的來龍去脈等背景知識不作介紹,無視文章的時代背景,僅僅注重詞匯和語法的解釋,那么報刊選讀課就變成了精讀課;如果選讀課的目的是在提升詞匯量、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注重拓展學生知識面,這些與時代“脫節”的文章卻又無法將最新、最準確的信息傳達給學生,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報刊文章的選擇應注重其時效性。
三、報刊選讀課教材的選擇
鑒于報刊文章的特點,始終沿用同一本教材不適合報刊選讀課的教學,定時更新教學資料需成為常態。因此,在這種授課模式之下,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選擇文章時應根據本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合理確定各類型文章的比重,避免因個人喜好或文章難易不同,造成個別類型的文章數量偏多,忽略了某些領域知識的學習。同時,及時更新文章內容,契合社會熱點,緊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讓學生接觸語言對象國經濟、社會、文化的最新知識,拓展知識面,提升綜合水平,切實發揮報刊選讀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英明.(2011).韓國語專業報刊選讀課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外語與翻譯(4),165-166.
[2]唐緒軍.(1997).意大利報業:過去和現在.新聞與傳播研究(1),78-84.
[3]徐映.(2016).意大利語報刊選讀.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4]張密.(2000).意大利報刊選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5]莊衛.(2011).報刊英語的語篇分析與報刊選讀課教學.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3),2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