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輝
摘要:音樂源于生活、表現生活。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認知特點看,他們對與生活有關的事物感知得較為清晰。音樂課堂教學生活化即在音樂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逐步獲得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和素養,實現讓音樂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目標,以至提高音樂素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音樂課堂;設計教學;生活化
一、音樂課中“感受與鑒賞”教學的生活化
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形成,對于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塑造美的心靈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出發,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真心鑒賞音樂,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特的感受與見解,調動多個感知通道,交流互動,升華情感,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感受與鑒賞”教學生活化可采取以下幾種做法[1]。
1、把生活融入課堂,激發感受與鑒賞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把生活融入課堂,讓學生帶著一份真情和一種興趣去體驗音樂,感悟人生,才會使他們享受鑒賞音樂的無窮樂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進行“激趣”:(1)用講故事、猜迷語等方法激趣。(2)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激趣:如在教部編小學教材第八冊歌曲《我的愿望》時,我一上課便做了一個維吾爾族舞蹈動作(扭脖子),然后問:老師這個動作在那種舞蹈里經常見到?你了解新疆嗎?電影《微笑的螃蟹》還記得吧,說說你了解的新疆和新疆的兒童,好嗎?(教這首歌時正值全校師生觀看完這部反映寧波和新疆兒童的影片不久)問題一提出,學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他們積極地談了自己對新疆的了解。巧妙的激趣使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參與了這一課的學習。(3)用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激趣。
2、用為樂曲起名字、編故事的方法,抒發獨特感受與見解。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音樂的魅力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像的空間。讓學生為音樂取名字、聽音樂編故事等方法可以激發學生想像,鼓勵學生表達對所聽音樂的獨特感受與見解。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引導每一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展開想像,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創造用自己最喜歡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來。
3、用畫、舞、頌、奏等多種形式交流互動,升華情感。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如聽)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感受與鑒賞音樂時,教師可根據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動、愿意自我表現的心理特征,邊聽邊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進行想像、繪畫、討論發言、表演等,使他們好動的心理得到滿足,同時各顯其能:能畫者則畫、能舞者則舞、能說者則說、能奏者則奏,揚長避短,充分表現自己。然后再讓學生完整地復聽一遍音樂,使學生對樂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二、“表現”教學生活化的設計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其中的“演唱”這一教學內容,它是中小學生最易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在演唱歌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設計教案,將歌曲中的音樂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師生共創歡樂瞬間,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表現”教學生活化可采取以下幾種做法[2]。
1、用游戲導入,在游戲過程中解決歌曲難點。游戲是孩子們生活中最喜歡玩的活動之一。用游戲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學唱新歌的興趣。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獲取知識,解決歌曲中的難點,充分體現了“教學生活化”的理念。
2、將歌曲中的音樂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讓書本知識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標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將歌曲中的音樂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音樂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世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起來,便能喚起學生歌唱的信心,提升他們主動學唱的欲望,促進他們自覺形成表現音樂的能力。
3、設置“藝術大擂臺”,師生共創歡樂瞬間。在歌曲演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設制一個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演唱大擂臺”:根據歌曲適合的演唱形式或師生競賽、或小組競賽、或男女生競賽、或個人競賽,并由師生共同討論評出三個獎項:金百靈、銀百靈、銅百靈。比賽時或老師唱一個聲部學生唱一個聲部;或老師指揮分聲部合唱、學生伴奏;或歌、舞、樂同臺表演。每種比賽均有評委和觀眾。
三、“創造”教學生活化的設計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像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如何有效地運用生活化手段把音樂創造活動附諸于教學實踐?我們可借用科爾曼的兒童創造性音樂教學經驗,采取以下幾點做法[3]。
1、為歌曲創編動作。邊唱邊表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像,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
2、為歌曲改編歌詞。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給熟悉的歌曲創編新的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又能提高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自制樂器為歌曲編配伴奏。當一首歌曲學會后,教師可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細心觀察、開動腦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拓展思維空間,自己設計、自己動手,嘗試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打擊樂器。
總之,音樂課堂教學的理念應從生命教育的高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音樂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設計”是從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它既是一種教學觀念,又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和考察評價課堂教學的基本向度。對此的認識,我將在進一步探索中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 徐偉,蔣英.如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J].新課程評論,2017,(07):83-92.
[2] 孫恩惠.如何在音樂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吉林教育,2016,(37):123.
[3] 周佳俐.如何在音樂課堂中提高學生素質[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05):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