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碩
【摘要】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融合講授式和討論式課堂,提出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方法。“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環節,簡稱PAD課堂。[1]教學的過程是教學方法復合的實踐過程。對分的核心問題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實踐操作性較強的影視后期制作課程,需結合課程特點進行有效地對分,故將對分的三個階段與問題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及微課相結合的形式來進行對分的整個過程。
【關鍵詞】“對分+” 影視后期 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240-01
1.對分+問題教學法
當下高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學而不習、知而不識、文而不化”的現象,如何使學習重在“習”、知識重在“識”、文化重在“化”,作為教師,就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這些根本性問題進行研究與實踐。[2] “對分課堂”的“對分”指將一半課堂時間用于教師講授,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流學習。結合傳統課堂,“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融合討論式課堂,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倡導自主學習。課堂上包括教師對知識點、重點難點的操作演示和學生一定時間后對章節內容的分組討論。“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階段。《影視特效與后期制作》、《非線性編輯》課程是以軟件的操作和運用為主的實踐性較強的影視后期制作課程。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操作,更要將其應用于創作實踐中。
問題教學法即problem-based learning,也被稱作PBL教學法。 “基于問題的學習”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知識建構過程,以此過程促進學生掌握靈活的知識基礎,和發展高層次的思維技能、解決問題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3]在講授即操作演示階段及討論階段較多運用與問題相結合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果評價的順序進行。軟件操作課程實踐性較強,運用問題引入知識點能引起學生注意,并且能引導學生集中精力解決重點及難點,可結合知識的關聯性及差異性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在內化的過程中,學生在結合知識點進行實踐運用的同時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此階段應是以知識點的運用為主,不僅鞏固了內容,還提高了應用技能。在討論的階段,學生在內化過程的問題可作為討論的話題,由提出問題到提出解決方案,最終得出結論,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舉一反三。問題能夠引起學生主動思考,貫穿于整個對分的過程中。
2.對分+任務驅動法
對分課堂的關鍵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平均,促使學生在課內或課后有一定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地內化吸收。任務驅動法主張將知識包含到具體的任務當中,以任務的完成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4]影視后期課程教學以任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導入任務-分析步驟-分段操作-舉一反三。無論是教師操作演示,還是學生自行創意,都與任務結合起來,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學以致用的“用”,有何用,怎樣用。任務的引入,學生能夠將知識與技能結合起來,更多地尋思路,找方法。印照了影視后期課程“應用”的培養目標。學生參與進任務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導,從而在任務中實現對分。在對分的內化及討論環節,講解知識點前告訴學生學習后會布置任務,并且一定時間后要交流分析,大多數學生聽課時會認真思考,課堂上會積極參與。內化的過程就是不同學生根據不同的掌握情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創意并查漏補缺,相互學習的過程。
根據課程特點及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對分的內化過程分為課內內化及課外內化。在影視后期制作類課程中,問題教學法是針對于點狀的知識點,而任務驅動法是針對于塊狀的知識點。對于簡單的知識點進行課外內化,對于細碎及難度較大的的知識點,在課內進行分段內化。《影視特效與后期制作》及《非線性編輯》課程中,以遮罩為例,遮罩的原理及方法較為簡單。首先,實施對分的首次課,教師演示操作重點、難點,然后布置任務:運用遮罩自行設計一個創意效果,安排學生課下完成;其次,課下學生認真學習內化知識點,通過融入自己的創意加深對遮罩的理解和掌握,加強技能的實踐應用能力;最后,下次上課,學生展示創意成果,選出較好的5-8個效果,創作者針對效果分析制作方法及要點,每人闡述和發言時間控制在1-2分鐘左右,最終老師給予總結。而對于鍵控這一知識點,略復雜,教師先介紹鍵控的方法,還要結合不同對象材質講解不同的鍵,這就需要設定多個小任務在課內進行內化。在學生已經掌握鍵控的知識點之后,由教師呈現鍵控的綜合案例,學生分析制作后,教師總結制作方法,挑選學生操作示范。在知識點運用方面,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制作方法,只對學生做方法思路分析,由學生摸索制作,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點應用于實踐。
3.對分+微課
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其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不同學生的接受程度也有所差異。軟件操作課,對于略難的課外內化知識點,通過微課、錄制制作方法的小視頻等形式促進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及鞏固。課外內化過程,在一定時間內,學生需要將所學知識點融入創意表現出來,對內容吸收、內化,通過作業深化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既檢驗了技能,又實現了應用,還為分組討論做準備。知識內化環節,課內內化環節較易監控。部分學生課下學習內化的主動性有待提高。若每班人數較多,而課堂上交流發言時間有限,存在一些未準備或準備不充分的同學。雖然在探討中,這些同學能在其他同學的實踐交流中獲取一定的信息量,但對知識點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入、深刻。錄制微課可以為一些在課堂上學習效果不佳、接受較慢,課下查漏補缺的同學進行學習提供方便。
對分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也存在接受力、自主學習力弱的同學,對軟件的掌握較慢,運用錄制微課、制作方法等小視頻輔助學生課下學習。但并非所有的章節都適宜采用對分課堂教學,而且從學生的接受心理來看,應適度,分階段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4.結語
將問題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及微課與“對分課堂”相結合,構成“對分+”的教學模式。“對分+”模式提升了學生在課程學習時的積極性、主動性,將課堂由結論式到問題式、由灌輸式到參與式、由重分數到重能力地轉變。總體上,從操作講解、課內課后內化、討論三個核心環節看,以“對分課堂”為指導的復合式教學法實施的目標認同度和完成效果評價較高。“對分+”模式下,在保持適度學習的情況下,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6.
[2]張德江.激發教育:教育改革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0(20):38-40.
[3]劉儒德.問題式學習:一條集中體現建構主義思想的教學改革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53-54.
[4]李亞.任務驅動法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5):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