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引導學生把關注的視角投向客觀生活,注重學生個性及能力品性的提升,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個重要的領域。
筆者以為,在研究性學習中,應把握好“度”。
一、數量頻度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對以往活動課程的繼承和發展,它所開辟的研究性學習領域絕對稱得上是亮點之一,一度大熱,公開課多是開題課,或是成果匯報課,走的都是研究性學習的路子;在本區域,教研室曾一度組織綜合實踐活動過程資料展評(評分與綜合質量評估掛鉤),各校基本以每月積累一份研究性學習資料為數量標準參與展評;為了指導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每學期還訂一份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研究性學習),有教師將其當“教材”,一絲不茍,全部“教完”。這樣,研究性學習占據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絕大部分課時。
學生感受如何?據悉,如果研究主題基于學生濃厚興趣,學生是喜歡的。但此種情況下,主題研究往往會走向引人入勝的深廣度,圍繞一個主題將花費很多課時,一學期研究性學習主題數量絕對多不起來。倘若非如此,在一個個頻繁的主題研究活動中,最初的新鮮感損耗掉后,學生就開始疲于應付了。查資料,寫研究報告,成果匯報等就成了語、數之外的另一種負擔。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大指定領域,還涵括班隊會、校傳統活動等非指定領域。需要我們統整、統籌安排以上各個領域,在課時的分配上就要體現對各個領域的思考,用以豐盈學生個性、發展其興趣。所以,研究性學習,數量上不要過多,每學期1—2個主題為宜。
二、年級梯度
實踐中發現:研究性學習,從開題到結題,軌跡是如此的一致;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專題采訪,研究方法是如此相似;小報、倡議書、研究報告,結果呈現方式是如此相仿。開題課是一個模式一個味道;中年級做調查,高年級亦是。甚至,同一主題,小學在做,初中、高中也在做。各年級沒有一個層次梯度。
細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發現,在課程總目標統攝下,還有各年段的具體目標,這恰恰體現了不同年級的梯度。研究性學習也應細細梳理,建立目標梯度。
以信息獲取和加工這一能力目標為例:
三年級:能通過定向觀察、詢問他人等方式,獲得和問題有關的信息。
四年級:能通過觀察、詢問或閱讀相關材料的方式,了解知識、尋求答案。能以時間延續或材料類型對信息進行整理。
五年級:能把觀察、詢問、查閱文獻等方法獲得的資料以便于理解的方式進行改編。能運用電腦等信息處理工具開展工作。掌握一定的信息傳播方式。
六年級:學會使用采訪的形式獲取信息,能初步學會通過網絡搜索資料。并掌握一定的現場考察技巧。能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表達信息。嘗試使用現代化的信息傳達媒體。
七年級:能對現場觀察活動做規范的觀察記錄;能對訪談活動做好充分設計和規劃。能熟練掌握通過網絡搜索資料的技巧。
八年級: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信息,學會調查結果的分析。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抽象和具體描述相結合的方式說明問題、表達成果。
九年級: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有用信息,并能根據信息材料特點,選擇合適的整理方式和發布方式。
各年級目標不同且有序列梯度,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提出不同高度的要求,進行不同層面的訓練,使學生保持一種螺旋上升的學習滿足感與能力提升感。
三、體驗深度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未知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圣的顫栗中如癡如醉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是與探索體驗結緣相伴的。經常進行階段性反思,敏銳發現活動中產生的有價值的新問題及生成的新主題,可以豐富和深化探索內容,拓深體驗。
“走進廣告”中,完成了廣告發展史資料收集后,師啟發學生分析資料統計表。學生隨即發現隨著時代的進步,廣告形式日益多樣化,再也不是酒旗吆喝就能涵蓋的。這時師問:你對廣告形式的發展有什么看法?交流深入,“影響廣告發展的因素”成了新主題。當學生發現產品質量與廣告宣傳不符時,討論: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你對廣告市場有哪些好建議?學生的研究深入下去,訪律師,查法律書,在街頭采集大眾意見,規范廣告市場的建議層出不窮。這樣敏銳捕捉新主題,使活動不斷走向深入,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和思維品質。
四、指導效度
研究性學習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時間并不長,加之涉及很多研究方法的運用,學生經驗不足以應對這種全新學習方式,故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研究性學習中,不同階段指導任務不同。開題階段,指導的根本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研究的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主題和方法;深入探究階段,指導重在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及引導解決問題。對學生興趣的偏轉給出恰當的處理;總結交流階段,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回顧和反思,對過程材料進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整理、分析。不管哪一階段的指導,都要講究有效性。
有效指導要把握以下要點:指導要適度。對不同學生,指導力度不同,要從學習者個別差異出發,依據具體問題的特質和活動情境的特點靈活掌握,給予點撥但點到為止,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發展空間;指導要具體。指導不具體,可以說是當前影響教師指導有效性最為突出的問題,這與教師把握不好指導的度有直接關系。指導具體,主要是強調要關注活動過程中具體細節和活動的具體落實程度;指導要有針對性。指導者要有足夠的教育機智,打破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界限,敏銳捕捉學生探究中的新思路,新問題,隨機根據具體的學生、問題情境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要民主。指導者不要把自己擺到專家或權威的位置上,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要采用引導、磋商的方式和學生一起平等地研究,共同解決問題。在指導中要注意對學生不責備、不諷刺,激發并保護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熱情和精神。
總之,把握數量頻度、年級梯度、體驗深度、指導效度,必能更好彰顯研究性學習的活力,課程推進一定能在原有基礎上走得更好、更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