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群
一、案例呈現
教研組一位老師開了一節教研課,教學內容是七年級下冊的《三顆枸杞豆》。課伊始,教者在學生讀完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后,引導學生將課文劃分為三個板塊:我的地盤我做主——品樹林之樂;少年初識愁滋味——三叔之初印象;幡然醒悟金不換——三顆枸杞之意義。在此基礎上極有耐心地、甚至極細碎地提問,引導學生體味文章伏筆之妙、語言之妙、比喻象征之妙。
毫無疑問,教者不論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度研讀、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還是活動組織形式的新穎都匠心獨運。評課時,老師們交口稱贊,紛紛給予極高的評價。可是,筆者卻坐立不安。思慮再三,筆者提出了心中盤旋已久的疑慮:目錄中,本課的課題前標注了“*”形符號,表明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那么本課的授課方式是否應有別于精讀課文的教學方式?再以精讀課文的授課方式層層鋪墊、精細引導是否恰當?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們就此話題展開了激烈的研討與論辯,原來不少老師在教學中也存在這一困惑。教研活動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不過大家意猶未盡,思想的火花不時閃現。
以下是筆者整理出來的關于略讀課文教學的幾點思考,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二、幾點思考
1.現狀。當下,初中語文略讀課文的教學存在兩種典型方式。一種是將略讀課文與講讀課文混為一談,不加區分,完全按講讀課文教學的方式去組織教學,教師主導,精講細讀;另一種典型是把略讀課文等同于課外讀本,完全不講,任由學生自主閱讀,至于學生能否得到基本的閱讀方法與能力的訓練,能否受到情感熏陶與人文浸染,那就完全依賴于學生的自覺性與學習能力的強弱了。這兩種典型現狀都是對略讀課文地位與作用的誤讀、誤解。
2.原因。探究兩種誤區產生的根源,筆者以為,除教學觀念陳舊、應試教學的功利影響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對編者意識的忽視。教者研讀入選教材的文本,應該具有三種角色意識,即讀者意識、作者意識與編者意識,也就是分別從讀者、作者、編者三個不同角度,根據不同角色的閱讀經驗對文本的內容和形式所進行的主觀理解、安排甚至改造。在實際研讀文本時,不少教師更依賴于自己過往的經驗,而忽視文本所在的學段,是必修還是選修,精讀還是略讀,單元教學的要求是什么,導致不能準確把握編者意圖,從而出現對略讀課文的錯誤定位。
3.定位。蘇教版語文教材將課文分為精讀與略讀,每冊的略讀課文篇目接近整冊課文篇目的一半,可見其在編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重新認識略讀課文在課本結構體系中的巨大價值與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運用。”對此,筆者深以為然。講讀課文教學是單元教學的核心,集中體現了整個單元基礎知識能力訓練的目標與要求,通過教者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精心解讀與深入分析,讓學生掌握閱讀同類文本的方法與技巧,培養語文閱讀能力。而略讀課文教學,則是學生將講讀課文教學中獲得的方法技巧、能力素養進行拓展遷移,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進行運用與鞏固,從而達到舉一反三,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語文素養的目的。
教師決不能將略讀課文教學視為“雞肋”,而應當作一顆“試金石”,通過略讀課文的教學來考查講讀課文教學中學生基礎知識與閱讀方法的掌握情況。
4.策略
①教者先讀,準確把握文本。首先帶著讀者意識,不借助任何教學輔助資料,去對文本進行素讀在原生態的閱讀狀態中反復讀文本,讀出自己獨特的甘苦體味,窺見文本的堂奧。其次,帶著作者意識去讀,讀出作者的個人性情、微妙情緒,從而準確把握作者的創作目的與意圖。再次,帶著編者意識去讀,準確把握編者的編寫意圖,明確文本所在學段,是精讀還是略讀,單元教學要求是什么。
總之,教者要先讀文本,真讀、細讀、會讀,否則就會誤讀語言、歪曲文意,所確定的教學內容與文本原旨背道而馳。
②精心設計,有效引導閱讀。略讀課教學有別于講讀課教學,要大膽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為了避免略讀課教學走入“放羊式”的誤區,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案。導學案要依據同類體裁文本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體現單元教學要求,形成清晰的教學層次,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學法熏陶和閱讀技能訓練。
筆者在《三顆枸杞豆》的導學案中設計了以下幾個課文研讀板塊。
首先,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故事的主要情節。
其次,小說的主要人物有兩個。請從“我”的角度講講“我”在樹林里的所見所聞,描述一下“我”眼中的三叔;再從“三叔”的角度講述他和侄子的故事,談一談三叔眼中的“我”。
再次,三叔在樹林里留下了三幅畫,臨死時送給“我”三顆枸杞豆,請思考、總結這三幅畫和三顆枸杞豆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這個導學案在設計中運用了“板塊式”思路,課堂結構清晰,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人物內心世界,深深體會三叔的懊悔與悲哀,觸摸促使“我”幡然醒悟的靈魂力量。
③合作研討,交流中促成長
略讀課教學后半階段的交流研討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生生、師生間的交流、探討與反思,即可檢查自主閱讀效果,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也大有裨益。研討反思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合作研討,交流閱讀學習的收獲。先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分組研討,再將小組研修成果通過講解、朗誦、板演等個性化的方式進行展示。通過層層交流,互相啟發,尤其是在自主閱讀中嘗到甜頭、收益較大的同學的切身感受,對學習同伴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激勵作用,從而實現語文素養的共同成長。第二,檢查反饋。為防止自主閱讀學習走過場,流于形式,對學習效果的檢查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是書面練習,也可以是收閱筆記,從而及時跟蹤反饋,確保學有成效。
略讀課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園地里的一塊亟待發掘的芳草地。只要教師轉變觀念,通過有效引導,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將學生在講讀課文教學中所學的知識、方法、能力有效遷移和擴展,略讀課文教學就一定會草盛花繁,散發醉人的馨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