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云
摘 要:伴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生本教育成為我國很多教學科目的主要教學思想,而這一教學思想在新時期的初中英語教學當中有著相當良好的體現。一些初中英語教師也開始積極地嘗試運用生本教育觀念進行教學,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主要探討了生本教育在初中英語教育當中的體現和實際發展,并提出了一些創新優化的策略。
關鍵詞:生本教育;初中英語;發展
生本教育,第一要義在于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為教學開展的根本思路和目的。初中英語在新課改的沖擊下,進行了全方面的改革和發展,已然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思路,而對于生本教育觀念,也開始加以著重的關注,并且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實踐的思路和方向,實際的教學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所選擇的教學方法與實際的生本教育觀念有著很大程度上的沖突,嚴重不利于生本教育的合理開展。為了切實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應當進行積極的創新和完善,全面改善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的開展模式,推動整個英語教學朝著積極有效的方向進行拓展,充分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并在探討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
一、生本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當中的體現
以“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為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將整個教育內容完全按照教師的教學方式開展,學生跟隨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相應的閱讀和思考,而教師則不需要過多關注學生當前的英語學習興趣,只是以課文教學內容為中心。在這樣的教學當中,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地下降,甚至難以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導致最終的學習效率嚴重下降。生本教育在新時期的教育當中,會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創設最為合理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本章節的學習當中,學生對這種對話的趣味性有著相當高的興趣,在課下也會進行積極的模擬對話交流,教師可以采用生本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自主交流和實踐的機會,尤其對于一部分英語句子,應當鼓勵學生自主進行交流對話,并對這些內容進行實時的研究和探討。如“Would you like some tea?”“No,I do not like that. I just like juice.”“Oh,here you are.”通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自主實踐,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全面的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生本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當中的實際發展
1.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英語在新時期的教學過程中已然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思路,很多教學方法都對學生的主體性有著相當高的尊重,教師在新時期的教學當中,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引導學生產生較高的學習興趣。比如,對于一些故事類的英語文章,如“Small pig and small rabbit”,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其中的故事進行整體性閱讀,然后鼓勵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將整個故事用英語展示在大家的面前,使學生能夠對整個課文形成良好的英語感知,相應的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如他們對于英語當中的日常交流對話有著一定的模擬興趣,教師可以以英語內容作為基礎,然后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和溝通,充分帶動學生英語交流積極性的提升。而學生在日常英語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英語發音問題,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合理的英語發音糾正,使學生的英語實踐更加合理。
2.培養學生的學習技巧
很多學生在新時期的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了相當多的不良學習反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們無法適應當前時代下的英語教學節奏,很多學習過程都沒有良好的學習思路,僅僅一味地進行閱讀學習,而這樣的狀況使這些學生的英語學習變得十分盲目,難以切實迎合學生的實際成長要求。為此,教師應當在生本教育思想的引領下,積極培養成學生的學習技巧,使得學生的各方面英語學習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在培養學生英語學習技巧的過程中,教師只給學生一定的方向引導,比如學生在進行英語課文閱讀的時候,當他們閱讀過幾遍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十分茫然,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么,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對課文的優秀句子進行理解和分析,逐步掌握其中的中心內涵,并對整篇文章進行結構上的分析,使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學習技巧和思路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
綜上所述,生本教育在新時期的初中英語教育當中有著相當強的適用性,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其中的優秀思想內涵,并進行實時的完善和發展,使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高,進而推動整個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切實提升。
參考文獻:
[1]苗青艷.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效率[J].基礎教育研究,2013(24).
[2]鄔海英.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高中英語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
[3]索金麗.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探究[J].學周刊,2014(24).
[4]許博.淺談影響英語學習的因素及解決方法[J].學周刊. 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