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東
摘 要:小學語文習作是整個語文課程的重中之重,要做到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就是教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把自己所看、所想、所聽的事情記錄下來。以生活為中心,去體驗生活的變化,有感而發,才能真正地實現教學生活化。但是,目前大多數教師的指導作用還不夠,教學也缺乏系統、科學、全面的規劃,使得小學生語文課程形式大于實質,沒有深層次地融入生活。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生活化;對策研究
生活化作文,以生活環境作為寫作對象,豐富寫作內容,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自己的寫作能力。目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不夠系統、科學,教學內容和生活相脫離,使學生的寫作大多是憑借自己的想象,導致作文虛幻、不現實、空洞。
一、培養學生注重生活的習慣
1.老師和學生共同面臨的教學現狀
目前,大多數教師的指導作用還不夠,教學缺乏系統、科學、全面的規劃,使得小學生語文課程形式大于實質,沒有深層次地融入生活,使學生的寫作大多是憑借自己的想象,導致作文虛幻、不現實、空洞。另外,學生的虛假作文更為嚴重,學生面對習作沒有正確的態度,抄襲各種書籍來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老師的引導也存在著問題,習作教學脫離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對習作的興趣。因此,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來打造生活化教學課堂。
2.積極關注生活積累素材
小學生應該養成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的好習慣。任何文學創作都是源于生活實際,同樣,一篇好的作文,也需要對生活環境進行仔細的觀察,用優美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所想所聞所感。例如:小學作文,還處于基礎階段,老師要求寫一篇以“動物園的經歷”為題的作文時,就需要小學生深入動物園,去了解動物園的動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通過在動物園的游覽,在作文里表述自己的情感,使得文章更加生活化、更加實際、更富有學生自己的思想情感。
3.通過體驗生活來豐富情感
一切靈感源于生活,學生只有通過在生活中點點滴滴,去感受生活帶來的魅力,才能寫出有思想、有內涵的好作文。教師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生活實踐,豐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受父母的辛苦,增進跟父母之間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植樹活動,體驗大自然的樂趣;積極參加公益性活動,從小培養自己的愛心,善于發現生活真的真善美,進而提升文章的思想高度。
二、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利用生活實際寫作
1.把課堂教學內容轉變為生活化的內容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缺乏,所以,課堂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增強對生活的感受。在學校內教師可以利用口語交際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課堂上的問答形式,能夠讓學生語言表達的內容更加精簡。同學之間的探討、班級間的競爭等都是引導學生去實際生活環境中探索靈感的過程。
2.把課外經歷運用到寫作中去
要求學生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比賽,例如作文比賽、朗讀比賽等。課內外結合,讓豐富多彩的校內生活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參加的每一場比賽,學生都有切實的感受,這樣的實踐經驗,才能使自己獨特的見解成為一篇文章的亮點。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例如:注意觀察父母、周圍的事物,通過對某一事物的觀察了解,才能寫出合格的文章。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叫做“母親的手”,這就需要學生主動地去觀察母親的手,感受母親手的特點,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好作文。
3.引導學生主動用生活實際寫作
不斷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興趣。讓他們在生活中,多問幾個“為什么”。例如:在寫作時,根據題目,多問自己幾個相關的問題,就能夠得出作文的整個結構框架。這樣不僅能夠完成一篇作文,還能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愛上寫作,只有對寫作有一定的激情和興趣,才能寫出豐富的內容。例如:當作文的題目是“我的夢想”時,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夢想都不平凡也希望夢想能夠實現,只有學生自己獨立地去思考自己的夢想是什么時,才能夠打開學生自己的內心世界,作文才能夠生動形象地表達學生自己獨特的情感。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科學的教育方法就是將生活化的課堂和學生日常生活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學習能力。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生活化的探究,分析了我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師如何積極正確地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用生活實際來創作,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生活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徐穎.淺談閱讀與習作教學的有效結合:以“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為例[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
[2]寧永紅.學校特色文化背景下習作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