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老師不難,難的是做一個好老師,上一堂課容易,但上好一堂課不容易,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不斷挑戰和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老師,上好一堂課,不僅精通專業知識,還要懂教學教法,更要懂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理念。在教學督導期間,發現并總結了普遍存在的問題,并談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上好一堂課 備內容 備教法 備學生
引言
近30年的一線教師,深深感到上好一節課不那么容易,但還是在教學督導期間,發現了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總結了三點:課堂內容的掌控上缺乏靈活性;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上略顯欠缺,不太善于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在備學生上還略顯欠缺,學生的積極性還未真正發揮出來。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不斷挑戰和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老師首先要從上好一節課開始,而上好一節課不僅要備內容,還要備教法,更要備學生。
一、要備教學內容,樹立新的教材觀
教師要熟悉大綱內容、前后順序,科學安排前后內容,我們所用的教材都是按新的教學理念編的,雖然新教材的編寫、出版單位不同,但它們都是以各科課程標準為依據編寫的,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然而,如果教師仍然以舊的教材觀去駕馭這些教材,那么,這些教材的各種新功能將無法發揮。我們必須樹立新的教材觀,才能把握和使用好這些“課改”教材,實施好新課程。要用好新教材,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起新的教材觀:教材只是一個需要師生去加工和創造的原始材料,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情景,采用特定教學方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態度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啟發和引導;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發掘教材中的能力培養因素,培養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新的教材觀認為教學資源是多元化的,教科書并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經驗的唯一途徑,還應該從其他很多方面去選擇、獲取教學內容。
總而言之,備內容包括備大綱、備教材、備教學過程、備教學資源等。
二、備教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教學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教師理應站在時代前沿,了解對教育教學影響深刻的理論,以此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并作為解讀教材和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活動的指導和依據,這樣教師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對于我們的教學活動影響較大的理論主要有哲學理論與方法、系統科學理論、教育傳播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教學心理學理論以及重要的現代學習理論中的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等理論。在現代教學理念下產生很多新型教學法,如: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型教學,翻轉課堂等。當然,教師應當針對每節課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多種教學方法并用的。
首先,在使用新教材時,用哲學的眼光審視我們的活動,用唯物辯證法指導我們的行為,我們就一定會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就會掌握教學的主動權;其次,我們要用系統科學理論安排好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注意各個教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平衡有序,同時及時了解反饋信息,并進行協調處理和安排;再者,教學過程是一種典型的信息傳播過程,教育傳播理論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動;另外,學生的智能是有差異的,多元智能理論幫助我們如何從不同智能切入使用教材也是教師要掌握的一項教學技能。
三、備學生
所謂備學生就是了解自己的學生,在學生觀上,我們應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我們的學生不應該存在所謂的“差生”,只應該是各具智力特點、智力表現形式、學習類型、學習方法和發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在教學價值觀上,關注每個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包括他們的生活經驗、生活價值、生存方式、心理世界及文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得以充分展示。在師生觀上,強調教學合作互動,師生互愛,知識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融合,營造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因此,課程教學應體現多元性特點。
首先,教學內容向社會化、世界化問題開發,在課堂中不僅開發學生的認知層面,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情感層面,激發想象,激勵情感投入。大膽讓學生設想,鼓勵學生尋找多種答案。積極向學生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次,教學要情感化,教學要使學生主動參與,關鍵是教學的情感化,它包括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欲望、動機,更包括使學生樹立自信、自尊、自強,還包括讓學生理解教學過程,認知發展目標,做到自覺的發展。再者,教學要尊重差異,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明確沒有差生只有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教師應做到“應人施教”。最后,學生評價的多元化,讓學生學會管理和評價自己的學習。
四、結束語
一個只了解專業知識的教師,只能成為一個教書匠,一個既懂專業知識又懂教學法的老師,只能是一個講師,而一個既諳熟專業知識和教學教法,又懂得教育心理及科學理論的人,才可以是一個導師。
參考文獻:
[1]Marion William&Robert L.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20-30.
作者簡介:高翠英(1964-),女,副教授,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