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
【摘要】 目的:探討重癥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混懸液營養干預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病房收治的80例重癥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營養支持采用常規勻漿膳食鼻飼方法,觀察組40例患者營養支持則采用腸內營養混懸液鼻飼,比較兩組患者營養干預效果及相關臨床指標變化情況。結果:兩組腦卒中患者肌力恢復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總蛋白(TB)、血紅蛋白(Hb)、血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干預后觀察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營養支持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重癥腦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礙以腸內營養混懸液的方式進行營養支持能快速、有效恢復患者營養狀態,并對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重癥腦卒中; 腸內營養混懸液; 營養干預; 鼻飼;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144-03
重癥腦卒中是指合并有嚴重意識障礙、吞咽困難的腦血管意外患者,由于原發病情導致患者的吞咽困難、消化功能衰退,常在患者救治期間誘發低蛋白血癥、負氮平衡等問題,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的康復以及臨床預后結局均具有直接的影響[1]。目前重癥腦卒中患者治療期間營養支持主要通過鼻飼的方法進行,但在營養方案的選擇方面尚未完全統一,而不同營養方案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的支持效果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因而選擇恰當的營養支持方案對改善重癥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態以及預后結局具有重要作用[2-3],本組研究通過對2015年1月-2016年6月80例重癥腦卒中患者進行觀察,通過與傳統支持方案進行比較,探討腸內營養混懸液進行的營養支持對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重慶市萬州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80例重癥腦卒中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所有重癥腦卒中患者或其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經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明確為重癥腦卒中;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存在吞咽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合并有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嚴重的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
年齡51~75歲,平均(65.2±4.7)歲,病程時間1~5 d,平均(2.1±0.8)d,疾病類型為腦梗死26例,腦出血14例,肌力分級為0級14例,Ⅰ級19例,Ⅱ~Ⅲ級7例;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50~78歲,平均(65.7±4.3)歲,病程時間1~5 d,平均(2.1±0.7)d,疾病類型為腦梗死27例,腦出血13例,肌力分級為0級15例,Ⅰ級19例,Ⅱ~Ⅲ級6例;兩組患者人口學特征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收治入院后均根據基礎病情予以針對性重癥腦卒中救治措施,其中腦出血患者采用控制血壓、降低顱內壓等常規治療,而腦梗死患者則應用抗血小板凝集、腦組織保護等相關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接受以250 ml/d復方氨基酸(包括8種必須氨基酸)為主的腸外營養治療,同時聯合應用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進行靜脈輸液治療,對照組營養支持采用常規勻漿膳食鼻飼方法,即采用蔬菜汁、米湯、肉糜等易消化營養食物進行鼻飼,每日4~6次,初始鼻飼量為400 ml,后每日增加200~400 ml,計算每日能量控制在20~25 kcal/(kg·d);觀察組則采用腸內營養混懸液鼻飼,選用紐迪希亞制藥生產的腸內營養混懸液TPF-DM治療,國藥準字為H20103536,規格為1.0 kcal/ml,成分為蛋白質20 g、脂肪19.5 g、碳水化合物61.5 g、膳食纖維7.5 g、礦物質2.5 g、維生素150 mg/500 kcal溶液,每日500 ml混懸液,采用鼻胃管營養泵進行輸注,設定60~80 ml/h,保證混懸液溫度在36 ℃~40 ℃。兩組患者均連續支持14 d。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血液標本檢測血總蛋白(TB)、血紅蛋白(Hb)、血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指標,另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Barthel指數評估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肌力恢復情況分級標準:顯效為重癥腦卒中患者康復期的肌力明顯改善3級或以上,有效則為重癥腦卒中患者治療后的肌力上升1~2級,無效則為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肌力恢復情況
兩組重癥腦卒中患者應用相應的腸內營養支持后肌力恢復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261,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營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TB、Hb、Alb、TG、NIHSS、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營養支持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endprint
3 討論
重癥腦卒中患者往往病情較為危急,而吞咽功能障礙可導致患者不能通過正常途徑攝入食物、獲取營養,并且在腦組織缺血缺氧的應激條件下導致患者營養吸收功能衰退,繼而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影響患者的臨床預后結局[4]。目前臨床對于重癥腦卒中患者的營養支持手段較為多樣,其中以家庭自制的米湯、蔬菜汁等混合液作為營養補充的方法較為常見,雖然其在經濟性、可行性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在營養選擇方面較為局限。而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腸內營養混懸液的觀察組對肌力的改善效果與對照組相似,但對TB、Hb、Alb、TG、NIHSS、Barthel指數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腸內營養混懸液具有良好的營養干預效果[5]。
通過回顧分析可知,本組研究選用的腸內營養混懸液是依據人體必須營養元素(碳水化合物、麥芽糊精、乳清蛋白水解物、植物油、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按照科學比例配置的針對重癥腦卒中患者身體營養狀態的營養液,可滿足大部分重癥腦卒中患者機體營養需求[6-8]。
綜上所述,對重癥腦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礙以腸內營養混懸液的方式進行營養支持能快速、有效恢復患者營養狀態,并對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申林,鄭平,張春暉.重癥腦卒中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36):7632.
[2]樊興娟,成亞琴,陳翔.腸內營養混懸液早期營養支持對急性重癥腦卒中預后影響[J].交通醫學,2013,27(6):664-666.
[3]單敏娟,俞建洪.重癥腦卒中患者腸內營養混懸液營養干預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師,2014,17(10):1713-1715.
[4]程旭萍,應滿珍,張為民.早期持續腸內營養治療重癥腦卒中的療效機制[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4):554-556.
[5]馬淑嬋,楊永芬,陳麗.早期持續腸內營養治療老年重癥腦卒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5):80-82.
[6]笱玉蘭,吳彪,羅利俊,等.重癥腦卒中病人急性期兩種腸內營養方式對比觀察[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3,20(6):353-355.
[7]余婭娟.兩種腸內營養混懸液存在配伍禁忌[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3,20(3):168,173.
[8]田永芳,孫莉,曹杰,等.腸內營養混懸液對危重腦卒中患者血清蛋白、血脂、免疫指標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30(3):257-2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