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態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處理詞語的內部結構。在現代意義上,形態本質上主要通過使用語素構造來關注單詞的形式。形態學是復雜的,占據了英語形態系統的大部分類型,以及其多種功能都是通過形態學實現。中國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往往會在形態方面出現錯誤。本文將研究學習者出現錯誤的語素是什么種類,以及造成錯誤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語素 語法 母語 遷移
一、引言
語素是語言學術語,是語法層面最基本的單位。從語言形成角度看,語素是單詞組成最小的功能單位;語法上,語素是分析的最小形式。例如,studies,studying,studied都包括語素study;其他語素包括-es,-ing,-ed,這表達的是語法概念,并未衍生新詞。
二、語素分類
自由語素本身可以構成單詞,作為自由單位,可獨立存在,例如book,flower 等。有些語素不能單獨組成單詞,始終是單詞的一部分,是黏著語素。黏著語素必須粘附于其他語素形成單詞或代表特定語法功能。黏著語素主要出現在派生詞中。比如recollection包含三個語素:re-collect-ion,其中自由語素collect,ideal可以單獨存在,黏著語素re-,-ion,-ist,不可單獨存在。
前綴位于其他語素之前,是衍生語素,用于形成新單詞,而后綴位于之后,既可以是派生語素,也是屈折語素。中間詞綴插入到其他語素中。環綴是在基本語素前后添加。在《語言引論》德語版本中,規則動詞的完成時態是通過向詞干添加前綴ge和后綴-t。因此,hab完成時是ge-hab-t。這樣的語素被稱為中綴或環綴。在一些非印歐語系語言中,中綴和環綴很常見。在菲律賓語,fikas 意思是 “strong,”,但是f. Um. Ikas 意思是 “he is becoming strong”。
詞綴添加于詞根。在《語言學》中,詞根是單詞的基本形式。所有詞綴都被刪除后,剩余部分就是詞根。自由語素都是自由詞根。詞基是一個詞綴依附于任何詞根或詞干而形成的形式。鮑爾(1983:20)在只有屈折形態方面表示單詞時,更喜歡“base”這個術語。用于派生新單詞的語素被稱為派生語素。屈折語素是一些黏著語素。英語中,屈折語素都是后綴。
在語義和句法的基礎上,語素可以分為詞匯語素和語法語素。詞匯詞素或派生語素,派生新單詞。這些語素都有助于形成新詞匯,包括派生語素和自由語素或功能語素,比如in,and,that等。復合詞由兩個或多個單詞形成,通常包括兩個自由語素,如sweetheart。
三、母語與二語語素習得對比
有一項語素研究,受試者是日語,韓語,漢語母語者,目的是測試在學習語法語素過程中母語對其影響。研究表明母語遷移的影響比許多二語習得教科書中描述的要強得多,并且需重新考慮母語在語素習得中的作用。
區分中國語素很復雜,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每個中文都是一個語素。例如,我們可以將“們”視為復數后綴,但在“把這些書放這”這樣的句子中,雖然“書”應該是復數,但不是添加-s。教學生時如果能夠解釋英語和漢語語素的差異,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區分,有利于其學習。
上個學期,我在北京市長辛店中心小學負責輔導學生語音,學生不知道什么是語素。大部分學生在發音和單詞構成上都有問題,如沒有讀名詞復數形式或動詞的“s”等。書面作業傾向于犯錯,如:he have,和復數犯錯。原因在于語法語素。學術對詞匯語素和語法語素的界限并不清楚。
在學生對語素有一定的認識后,錯誤變得越來越少,慢慢培養語素意識。只有當學生學習英文規則時,才能快速理解。進一步研究將對語素進行分類,與中國語言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學生會犯錯誤的語素是哪一種。
參考文獻:
[1]豐國欣.也論漢語“字”和英語“語素”之關系[J].語言學研究,2013,02:131-139.
[2]胡偉.英漢復合構詞的分布形態學研宄[D].南開大學,2013.
[3]李寒冰.英語語素評價意義的實例化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4,03:9-14+77.
[4]倪傳斌.英語語法語素磨蝕順序研究——基于4-M改進模型的理論闡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03:380-392+480.
[5]邱天河,李海濱,盧世杰.淺談英語語素的構成方法[J].山東外語教學,2001,02:53-56.
[6]楊錫彭.漢語語素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Andrew Radford,Martin Atkinson,David Britain,Harald Clahsen & Andrew Spencer.2000.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Hu Zhuanglin&Jiang Wangqi.2015.Linguistic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Katamba,Francis.1993.Morphology.New Yoyk:St.Martins Press.
[10]Raymond Bertram,Jukka Hyona & Matti Laine.2011.Morphology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London:Psychology Press.
作者簡介:李佳婧(1993.6-),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