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意義的變化一直是語言變化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本文試圖從社會發展、自然和語言本身三個方面來論述和探討詞匯意義變化的原因或動機,以期綜合各種不同的原因并進行分類。
【關鍵詞】詞義變化 社會發展 自然因素
一、詞義變化的類型
作為我們日常交流的工具,語言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語言的變化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可以反映出某一特定文化或民族的演變和轉變歷程。在語言變化中,又以詞義的變化最為明顯,從新詞語的增加和一些詞語的消失就可以看出詞義確實發生著變化。一般說來,在不考慮將其放在句子中時,一個詞的詞匯意義指的是物理世界的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語義變化一般包括兩類:一是詞義范圍的變化,包括詞義擴大和詞義縮小兩種情況,二是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包括貶義和褒義的變化。英文中“pig”這個詞曾經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粉紅色或黑色且腿短、毛發不多的動物,再就是指豬肉。然而,當法語單詞“pork”被引入英語時,“pork”就用來專指豬肉。這樣,“pig”一詞就失去了一部分意義,而專指“豬”這一特定動物。本文就將對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和總結。
二、影響因素
1.社會學因素。物質文化可以通過詞匯意義的變化顯現出來,也就是說,詞義的變化也可以追溯到一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變化,或者更具體地說是人類社會的變化。而由于社會體系和價值觀念因素的不同而產生的詞義變化的一個例子是“農民”。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民是一個職業概念,指的是從事農業的人,即簡單意義上的務農者,英文用“farmer”表示,與其他醫生、教師、銷售員等職業具有同等地位。而在中國,“農民”的意義就復雜得多,強調得更多的是一種身份,一種社會等級,甚至在新中國土地改革時期,農民還被細分成了貧農、中農、富農等級,到現在的農民工,可以看出在中國,“農民”的意義要錯綜復雜得多。且中國的農民一般用“peasant”表示,但這一詞在古代其實是對卑賤者的貶稱。西方強調自由平等,而古時的中國重視的是社會秩序,這樣,中西方不同的社會體系和價值觀導致了對“農民”的認知和詞義的不同。
此外,受社會階級影響的一個例子是“villain”一詞最開始指的是大半輩子住在村莊里的村民。但由于對農民階級的偏見,封建地主階級就對農民階級添加了負面意義。因此,“villain(惡棍)”這個詞就是從可惡而低賤的村民這一概念衍生出來的。而實際上社會發展、社會環境、社會階級、民族情緒、種族情緒、性別差異、社會價值觀和官樣文章等也影響詞匯意義變化。在所有這些影響因素中,有一個共性,即都是人們對社會認知的發展。
2.自然因素的影響。人類社會是大自然有機系統的組成部分。除了社會變化,自然也影響著詞語的意義。這里所說的自然帶來的影響主要指的是氣候環境和地理因素。
倫敦的天氣變幻莫測,在這里,幾乎每次對話都是以談論天氣開始的。那里的人可以列出一長串詞語來描繪不同類型的雨。而關于“美味”這一概念,四川人更喜歡把辛辣的食物稱之為“美味”。而大多數廣東人則會傾向于把清淡的有時甚至帶有甜味的食物冠以“美味”。這兩個省份的地理位置導致了各自獨特的飲食偏好,這也就影響了人們對食物味道的認知以及相關詞匯的意義。
澳大利亞人與英國人各自在談論圣誕節時,對“Christmas(圣誕節)”一詞的聯想意義則明顯不同,前者想到夏日的海灘,后者讓人想到冬天。這是由于位于南北兩個半球,而導致兩個國家季節相反造成的。此外,澳大利亞還有許多特有的動物如“考拉”、“袋鼠”和“鴨嘴獸”,這些只在澳大利亞出現的動物,用英語表達時就創造出了新的英語單詞。
3.語義因素。英語語言的發展歷史表現出其征服和被入侵的歷史。當新詞語引入英語時,人們會下意識地調整語言系統,以建構一個詞匯意義相互補充的新秩序。正如以上所述,在借用“pork”一詞專指“豬肉”時,“pig”這個詞就失去了其最初意義的一部分,這樣就使詞義分布呈現出互補性。
另一種情況是詞義感染的現象。當一個詞所指對象在其文化中是“壞”的意義時,那么這個詞就是感染了不好的意義。在受到這種不好意義的感染時,詞語原來的褒義或中性意義就會逐漸被抹去。前面所提的“villager(村民)”就能很好說明這種詞義感染現象。這個詞源自法語“vilein”,后被封建地主階級賦予不好的意義,“villain(惡棍)”這一詞就喪失了之前的中性含義了。
而詞義的延伸也會豐富詞匯意義。其中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windfall”,這一復合詞由wind和fall就可猜出意思是被風吹落的果子或被風刮倒的樹木,但其延伸意義有一個由來。在中世紀英格蘭,平民只能靠貴族莊園為生,但法律卻禁止平民采摘果園里的果實充饑或砍伐樹木取暖,而被大風吹落的果子和吹倒的樹枝除外,所以平民對大風帶來的恩惠萬分感激。之后,windfall就有了引申義“意外之財”。且相比最初“被風吹落的果子和樹枝”,這個詞現在更多的用來指“意外獲取的利益”。
三、結論
語言是表達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工具,是長期演變的產物。詞義變化是語言變化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某一社會中不同性別、價值觀和技術發展都是詞義變化的影響因素,詞義變化還受到自然的影響,而語言本身的特征也有可能導致詞義發生變化。隨著人類認知的發展,社會也在不斷發展。在人類認知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下,詞義也發生了變化,這種影響是相互的或者說已形成了一個循環。
作者簡介:劉興容(1992.3-),女,四川宜賓人,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