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裔美國作家湯亭亭的小說隱喻式的講述了在美華裔的種種經歷,也體現她對文化身份認同的努力和思考。她對中國文化意象進行了改寫,挪用,拼湊,展示了中國文化在東西方雙重語境下的書寫方式,也揭示文化認同的策略和調適。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背景下,研究華裔作品中的中國文化意象對研究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作家及作品的價值都具重要意義。
【關鍵詞】湯亭亭 中國文化意象
一、鬼——文化沖突
具有迷信特征的“鬼”是一種東方文化符號,對中國意識形態有深遠影響。這種符號隨華裔飛散者漂洋過海,并在新環境下不斷豐富,發生變化。
湯亭亭在《女勇士》中塑造了各種鬼的形象,小說副標題就是“生長在鬼的國度的小孩回憶錄”(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鬼的本質是初到美國的中國人在文化沖突面前的無助和自我調適。
‘?1 中的“無名氏”是一個讓人莫名恐慌,且不能言說的“鬼”。她被整個家族詛咒,他們認為這個通奸的女人蒙羞了家族,該死,而且死了也不可饒恕。孤立無助的她面對家人瘋狂的驅趕,無助,絕望,抱著孩子投井自殺?!杜率俊芬赃@樣“鬼”故事開始,奠定小說不安和恐懼的節奏。初到美國的中國人,在強烈文化沖突帶來的彷徨無助中,外界一切無法理解的神秘事物都自動與內心已有的恐懼聯系起來,比如“鬼”。所以,《女勇士》中有的士鬼、汽車鬼、警察鬼等。
跟隨文化沖突同行的是來自主流社會的排擠,而講鬼故事是人們在文化困境中,自我解救的一種嘗試。第三章“巫醫”中的母親,不怕鬼還獨自睡在鬧鬼的屋里,還用故事鼓勵女兒懂得反抗,堅強獨立。
二、唐敖——文化閹割和文化消音
《中國佬》開篇章“關于發現”中,湯亭亭改編了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的一個情節。在這個故事中,因尋找金山而誤入“女兒國”的唐傲被縫住嘴唇,刺破耳垂,被裹小腳,涂上胭脂,被“閹割”成女人,不能說話,在“女兒國”做女仆。
唐敖的故事是隱喻,揭示早期男性華裔移民在美國被迫沉默去聲,被“閹割”的歷史事實。《中國佬》中的“檀香山的曾祖父”,工作時禁止說話,否則遭鞭打和扣工錢。工作時間長又無法交流,曾祖父發明了咳嗽的“說話”方式,每次咳嗽都帶一個字?!按?死-那-個-白-鬼-子……像從他心中射出的憤怒的子彈”(112頁)。后來,越來越多思鄉的人集體對著地上挖的洞大聲呼喊。
《中國佬》“法律”章中寫道:“1924年:國會通過了《移民法》,明確禁止‘中國婦女、妻子和妓女入境。任何與中國女子通婚的美國男子將失去美國公民身份;任何嫁給中國公民的美國女子也會失去其美國公民身份?!保?56
頁)男性華裔剝奪了成為父親或丈夫的權利,他們也只能從事“手工洗衣房”或“中國餐館”等女性常干的工作。他們就如唐敖一樣被女性化,被沉默,被消聲。
三、關公——文化發聲
臺灣學者廖咸浩指出:“華裔歷史上被消音的方式就是把男子女性化(feminize),所以他們積極用英雄式的氣質重新建構對抗記憶?!睖ねみx擇“關公”這一具有忠勇英雄氣質的形象來重構華裔文化,讓“沉默”的華裔發聲,甚至震耳欲聾。
《中國佬》中“內華達山脈中的祖父”修好鐵路后被驅除,途中,他花了些許修鐵路的錢去聽戲:關公戲?!八坏桥_亮相,阿公就認出這位英雄,關公?!⒐那槭旨?。關公殺死了他的敵人——哐!鏘!咚咚鏘!……關公挺身而出,與敵帥展開了一對一的搏斗。舞臺上的刀光劍影使看戲的中國佬們精神振奮?!⒐械骄裾駣^,大受鼓舞?!?(149-150頁)
阿公不惜花掉血汗錢,來觀看關公表演。沒有什么比痛快殺敵和歡呼勝利更大快人心,更鼓舞斗志!長期受歧視和不公平待遇的華人通過觀看“關公”表演,發泄內心憤懣和壓抑,關公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形象深深鼓舞大家打破沉默,頑強抗爭。
《女勇士》第二章“白虎”中,花木蘭率領軍隊一直向北,戰斗不斷,但有戰神“關公”在前,軍隊總是贏得勝利。(38頁)而在《孫行者》中,“關公”是戲劇之神,鼓舞阿新大膽創作,代表華人頑強奮斗的精神和發聲的勇氣。
四、“花木蘭”——文化解構和重建
作者對《女勇士》中的花木蘭進行了大量改寫,凸顯作者對女性刻板印象,性別歧視,文化霸權的解構。花木蘭為了報母親的“愁”和“怨”,一身戎裝,拜師學藝,殺富濟貧,聲張正義。她后背刻字,英勇殺敵,大膽言愛,軍營生子。在這里,花木蘭不再是傳統文化中的代父從軍的孝女形象,而與英雄男子形象無異?;咎m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身是一個不囿于溫柔、聽話的傳統女性的存在,也因此被傳頌至今。
封建社會下形成的男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華裔女性還常被傳統華裔男性歧視。“養女等于白填,寧養呆鵝不養女仔”。作者童年的陰影更加堅定她使用花木蘭這一史詩般的傳奇形象來打破男權社會的性別歧視。花木蘭殺敵回鄉后,解放關押的婦女,為母親為代表的婦女報“愁”和“怨”。被改寫的花木蘭試圖打破華裔內部社會的性別歧視。改寫后的花木蘭具有“雌雄同體”式強烈女權主義色彩,在華裔文化重建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五、蔡文姬——文化碰撞和文化交流
流落塞外蔡文姬在塞外度過了十二個春秋,飽嘗異族異鄉異俗生活之痛。她學會吹奏“胡笳”和異族語言,寫下《胡笳十八拍》,敘述一生遭遇,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矛盾和痛苦。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而《女勇士》中的蔡琰,也就是蔡文姬,被擒后,雖然身處異國他鄉,但她在沉默中堅守漢民族的語言,同時也學習異族語言,最終唱出雙方都能聽懂的歌。這一故事,是作者對華裔文化困境解決之道的探索——文化碰撞和文化交流。蔡琰用漢語歌聲懷念故國,歌唱遭遇和悲涼,伴著“野蠻人”羌笛的歌唱也感染了對方。暗喻著兩種不同文化的夾縫中掙扎奮爭的華裔美國人謀求文化立場的艱難,也暗示堅守自身文化和接納外來文化的艱難和勇氣。
六、“西方梨園”——文化雜交
《孫行者》的主人公阿新對演員演的華人形象很不滿,他立志要為華人撰寫戲劇,建造“西方梨園”,彰顯文化身份。從阿新準備戲劇到最后“西方梨園”演出,貫穿著作者借阿新傳遞的種族自愛,集體發聲,和兼容并蓄的思想。而這些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追求文化認同和文化融合的必經之路。
首先,張揚身體存在,自愛自信。在《孫行者》“獨角戲”中,阿新呼吁:“我也要說我的長相-牙齒、眼睛、鼻子、側影輪廓-完美無缺”(347頁)?!拔覀兌际菓鹕耜P公的子孫。請別讓他們把我的戰斗從精神與語言中奪去。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武士?!保?53-354
頁)他自信化、前景化華裔身材特點,打破固定審美,阻止順應歸化而喪失種族特性,消融所謂神秘的、魔鬼般的刻板印象,建立自信,種族自愛。
第二,集體發聲,打破“沉默”。在整個小說中,阿新一直在不停說話!跟南希大段說戲;邀請演員時,激情說戲;自導自演“獨角戲”!他的語言聲聲震耳發聵,鏗鏘有力,如同戰神“關公”奮力殺敵。他的積極言說,無畏無懼,影響了書中其他角色,大家從一開始的單純聆聽和質疑到最后“西方梨園”,集體演出,集體發聲,最后狂歡慶祝。
第三,兼容并蓄?!拔鞣嚼鎴@”的劇本多元雜糅,將中國古典小說故事和美國通俗文化混雜一起,演員來自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社群,戲劇內容既有“萬國短褲舞”,也有孫悟空試圖翻越如來手掌。劇中,美國地理歷史雜糅呈現,移花接木。這一出跨族群,中西混雜的戲劇也建構了作者眼中的多元美國社會。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才可能出現文化融合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湯亭亭.女勇士[M].李劍波,陸承毅譯.漓江出版社,1998.
[2]湯亭亭.中國佬[M].張子清等主編,肖索章譯.譯林出版社, 2000.
[3]湯亭亭.孫行者[M].張子清等主編,趙文書,趙伏柱譯.漓江出版社,1998.
[4]衛景宜.西方語境的中國故事——論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的中國文化書寫[J].華文文學,2001.4:69-73.
作者簡介:孫遠用(1983-),女,湖南長沙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