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熠 王超瓊
摘 要:校園暴力已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角度探討我國中學校園暴力的成因及其對策。只有采取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對策,才能有效治理這一現象的發生和蔓延。
關鍵詞:中學生;校園暴力;現狀;原因;對策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中學校園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全國各地陸續發生了性質及其惡劣的校園暴力事件。自今年1月份以來,已有40起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被媒體曝光,這些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3]然而這只是我們所知曉的校園暴力事件的冰山一角罷了,還有無數沒被曝光的每天都發生著,校園暴力事件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一份統計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3]這觸目驚心的案例和數據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二、中學校園暴力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校園暴力的概念
校園暴力是個綜合性問題,它涵蓋了多個學科的內容,包括社會學、倫理學、犯罪學、心理學和法學等。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就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這一領域,現如今,學界有諸多關于校園暴力事件的研究,但一直未對校園暴力一詞做出明確的定義。上海市教育和發展研究中心譚曉玉將校園暴力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形式:廣義的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由教師、學生或者校外人員針對受害人身體和精神所實施的,達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為。而狹義的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校園或主要發生在校園中,由同學或校外人員針對學生或老師的身體或精神所實施的造成某種傷害的侵權行為。[4]
(二)我國中學校園暴力的現狀分析
本次調查,365名中學生接受了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32份,應答率90.9%,參與過校園暴力事件的有65人,發生率為19.5%。其中,只是施暴者占13.2%,只是受害者占35%,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占51.8%。
1.受害原因
前三為分別為發生過口頭爭執(42.3%)、發泄心中的負能量(24.8%)、看別人不順眼(20%),最少的動機是為了搶錢(12.9%)。
2.受害類型
通常以身體施暴(60%)和心理施暴(30%)為主,較少是因為性暴力(10%)。這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男女在施暴類型上有著明顯的差別,男生傾向于肢體上的暴力,而女生更傾向于言語上的暴力。
3.受害地點
地點通常發生在教室(45%)和上下路上(38.6%),還有些隱蔽的施暴場所發生在學校廁所、操場等(16.4%)。
4.遭受暴力行為后的反應
據我們調查,學生在遭受校園暴力后通常會選擇以暴制暴(37.8%)或者忍聲吞氣(33.4%)的方式,少數學生會告訴老師、家長(18.9%),只要很少一部分學生才會向學校的心理輔導處尋求幫助(9.9%)。
三、我國中學校園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個人方面的原因
洪勇強認為,從生理角度來看,青少年正處于尚未成熟的發育期,個人行為的穩定性較差,很容易做出沖動性的過激舉動。[1]根據默頓的緊張理論,青少年處于一個不斷成熟、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當他遇到挫折或與他人發生矛盾時,會表現出一種“結構緊張”的狀態,這時犯罪、沖突便會激增。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教育的意義在于,家庭的生活習慣影響孩子的生活習慣,家庭的價值取向影響孩子的價值取向,而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教育觀念則是導致校園暴力的基石。正如心理學專家張春心教授指出的那樣:“如將青少年問題視為一種病態現象,其病因根源于家庭,病象顯現于學校,病情惡化于社會”。[2]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1.媒體負面因素
暴力文化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損害是不可忽視的。青少年的三觀并未完全形成,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暴力文化的泛濫導致青少年在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的途中受到沖擊,造成思維上的混亂和迷茫。若與他人發生矛盾、爭吵,這些青少年們不懂如何正確處理,一時沖動之下便采用極端的手法來對待他人。
2.學校周圍某些場所的不良風氣
傷害少管所洪勇強所長通過對所在押的109名未成年犯的分析發現,因暴力犯罪被判刑的為78人,占71.56%。[1]由此可見,學校周邊地區的青少年暴力案發率較高,這是因為該地區有一些不健康的娛樂場所,不良風氣聚集,學生在離開學校進入家庭以前處于無人監護狀態,很容易進入這些場所而受到影響。
(四)相關法律懲治力度薄弱
若發生校園暴力事件,學校或相關部門通常以教育為主。即使案件逐漸嚴重化,上升到法律層面,相關法律部門也會按慣例來評定。中國的法律明文規定,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采取從輕處罰甚至不處罰。《未成年人保護法》看上去是充滿人性化的法律,但如果不給予未成年人合理的懲戒,那么這種寬容往往是一種縱容。
(五)學校方面的原因
1.教育觀念的偏頗
中國長期受科舉制的影響,注重知識教育,忽視德育。許多中學雖然意識到校園暴力的危害,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仍然認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并將這個作為評判他們的首要標準。這樣的后果便是成績差的學生漸漸產生不滿,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大,內心的不平衡感更突出,這樣的學生會不自覺敵對老師和同學,在老師批評或者被同學嘲笑的時候便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2.師資力量的不足
傳統的教師熱衷于唱“獨角戲”,忽略學生的感受。筆者調查到,某些中學教師居高臨下,把學生當成“對手”,幾乎按課前預定方案生硬進行,這樣的做法無疑是一種偏頗。正是這種錯誤的教學方法導致了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對老師充滿恐懼、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不對等。
四、治理我國中學校園暴力的有效對策
(一)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法制宣傳
西方認為學校的功能包括:促進社會平等意識;學習文化多元化;加強個人歸屬感;提高道德標準、增進社會技能;培養公民責任感;給學生進行守法教育。[5]因為筆者建議我國中學可以借鑒國外的理念,取長補短,吸其精華,我國中學的教育管理不應只停留在應試教育,學校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民主思想,應注重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文化教育。
1.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學表明,學生個人的價值觀、情感與態度,構成個人的靈魂、個性的核心。這些觀念的形成都源自于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德育。[5]當學生進行善與惡、是與非的評價時,總是伴隨著根據道德認識而產生種種的內心體驗,它與道德信念交織在一起,與道德判斷緊密相關,它取決于道德規范對個體意義的大小。教育規律表明,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中心,所以加強德育工作,對于防治校園暴力是非常重要的。[5]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好教育設備,例如可以利用報亭、宣傳畫、廣播等媒介進行傳播;通過開展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演講比賽、辯論賽、全校讀書活動、專家講座等。
2.加強學生的法律宣傳教育
加強中學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是預防和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維護校園秩序穩定的需要,也是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現階段的大多數學校還是更注重應試教育,法制宣傳教育仍然停留在形式上。而現如今學校應該做的便是切實加強法律宣傳教育,例如定期對中學生進行校園暴力防治專題教育。
(二)引導家長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課,不僅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促進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對孩子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應多觀察、多了解孩子、多與老師溝通;保持良好的心態,客觀理性解決問題,必要時請求校方甚至警方協調處理,尋求法律幫助,依法維護自己孩子的合法權益。
(三)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1.凈化校園周邊環境
相關部門應強化社會治安,落實犯罪必懲原則,形成強有力的法律威懾,特別是對網吧、酒吧、夜店這樣魚龍混雜的娛樂場所進行監督、控制和管理。
2.凈化網絡環境
凈化各種傳媒,推行影視觀賞等級制,避免青少年接觸有暴力畫面的媒介。減少污染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運用傳媒制播青少年教育管理專題節目,針對校園暴力事件,由專家提供具體處理原則及可行措施。[1]所以,凈化傳媒是推進青少年道德建設的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這個任務,需要國家通過具體的法律條文來落實,對此,不再深入闡述。
(五)完善現有法律相關規定
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及民法、刑法相關條款,適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使中小學生明確并承擔欺凌與暴力的相應法律責任。同時,借鑒相關國家的未成年人社會矯正制度,對于未成年犯罪者,強制其參加一定時間的社區服務。”
五、結論
目前來看,深入研究我國中學生的校園暴力行為,找尋動機,提出防治校園暴力事件的方案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筆者自身能力有限及現實條件的約束,本文的部分內容可能有所偏頗。不過在未來的學習中,筆者會更關注校園暴力事件,希望能研究出更全面的行為動機及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劉冬梅,馬兵.聚焦校園暴力[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01):44-48.
[2]徐暢.校園暴力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刑事—審結案件裁判文書[N].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2017(08).
[4]吳曉逍.我國中小學生校園暴力的法律問題研究[D].渤海大學,2017.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