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穎
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等問題嚴重破壞黨的執政生態。嚴肅規范的黨內政治生活有利于保持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頒布的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是全黨的共同任務,必須全黨一起動手。 ”[1]一直以來,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了黨的建設問題,積累了豐富的黨內政治生活規范化經驗。
中國共產黨從創建初期就十分重視黨的建設,黨內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和規范直接影響黨的建設,影響革命隊伍的戰斗力。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黨內政治生活的認識,中央蘇區時期注重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是基于對時代背景和現實問題的綜合考量。
(一)中央蘇區黨建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時代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革命形勢陷入低潮,革命失敗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認識到開展武裝斗爭的重要性,開始建立革命政權、努力尋求新的革命道路。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創建了10余個根據地,建立了蘇維埃政府,開啟了在農村發動武裝斗爭和開展黨的建設的新時期。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需要,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對中央蘇區紅軍和蘇維埃區域的統一領導,第三次“反圍剿”之后,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建立了第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革命政權。在蘇維埃區域中國共產黨建立人民軍隊、掌握了革命政權,蘇維埃區域的黨組織所面臨的任務與以往政黨不同,要在正確的階級路線下,領導鞏固發展蘇維埃政權與紅軍,堅強黨的無產階級基礎,增強黨的領導作用。
(二)中央蘇區黨建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問題背景
中央蘇區時期加強黨的建設除了上述時代背景之外,初次掌握局部戰爭領導權的中國共產黨,還面臨以下幾方面需要加強自身建設的發展任務。一是黨員隊伍結構日趨復雜需要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當時中國的近代工業以小農經濟成分為主,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工人階級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較小。隨著國民革命的失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重心迅速轉移到農村,切斷了中國共產黨同工人階級的聯系,農民成為中國共產黨黨組織發展的主要來源,由此帶來黨員隊伍階級結構的變化。1929年5月,毛澤東在向中央的報告中列舉了這支隊伍的黨員比例是工人與非工人之比為 “百分之二十三對百分之七十七”[2]。中央蘇區內缺少無產階級基礎,散漫落后的小生產經濟生活影響到黨內政治生活。二是非無產階級思想泛濫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由于農民出身的黨員占絕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無產階級政治意識淡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了解淺薄,容易把小生產者的各種狹隘思想帶到黨內政治生活中來。當時社會環境混亂,人們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革命的動機不同,一些動機不純的人入黨參加革命的目的只是為了尋求個人私利并且帶有官僚主義等問題,這些缺點如果未經黨組織的改造和教育很難得到有效克服,無法達到無產階級政黨的黨性要求。當時黨內政治生活不健全,受封建殘余思想影響,黨內命令主義、主觀主義等非無產階級思想泛濫,這些落后錯誤的思想對當時黨的建設帶來不利的影響。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一方面獲取了一定范圍內的革命領導權,革命實踐角色的轉換,需要加強自身黨的建設,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是這一建設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處于初創階段的中國共產黨,其革命隊伍中黨員結構復雜、非無產階級思想泛濫等現象,都迫使中國共產黨需要直面黨內政治生活非規范化的問題。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一系列措施來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加強黨的建設方面的實踐經驗,為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提供了現實啟示。加強和規范新形勢下的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從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等方面著手。
(一)注重思想教育加強黨的思想建設
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面對根據地的實際情況強調了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了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的觀點。1928年古田會議中毛澤東深刻分析了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表現,深刻批判了主觀主義錯誤思潮。“對于政治形勢的主觀主義的分析和對于工作的主觀主義的指導,其必然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動主義。”[3]1929年12月在 《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的共產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對于執行黨的路線,妨礙極大。”[4]中央蘇區時期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關鍵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克服黨內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解決無產階級思想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在內容上對全體黨員進行基本的理論教育,一方面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提高理論素養、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還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政府制度和法規,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方法上,考慮中央蘇區時期革命戰爭和蘇區建設需要,為了培養合格的黨員干部人才,開辦多所蘇維埃大學、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學校授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規黨紀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等,進一步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建設提高了黨員的思想覺悟和政治覺悟,有力地推動了中央蘇區的擴大和發展。
當前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從思想建設開始,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首要任務。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首先要增強黨員的政治意識。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提高文化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同時特別注重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還要強化黨員的紀律意識。黨內法規是黨的基本行為規范,是每一位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要通過宣傳學習,使黨員充分了解黨內法規的內容,引導黨員樹立規矩意識,自覺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中的言行,堅決同一切違反黨的紀律的行為作斗爭,切實維護黨的紀律的權威性、嚴肅性。
(二)提高干部素質加強黨的組織建設
黨的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方面,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需要不斷改進黨的組織制度,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在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注重對黨員干部隊伍的建設,認識到黨員干部對執行黨的任務、團結群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方面,一方面發展黨員要嚴格執行入黨條件,堅持黨員標準,保證黨員的質量。并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制定了入黨的新標準,提出入黨條件:“政治觀念沒有錯誤的(包括階級覺悟),忠實,有犧牲精神、能積極工作,沒有發洋財的觀念,不吃鴉片、不賭博”[5]。 另一方面在組織措施上嚴格執行黨章規定,履行入黨手續,保證黨員質量。在黨員干部選拔任用方面,應按照干部的能力與興趣標準,分配適當的實際工作。還要有計劃地組織各種黨的訓練班,盡管當時條件惡劣,各級黨組織仍經常舉辦各種條件的培訓班,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教育。
嚴格組織生活,是健全黨內政治生活的基礎工作。黨的組織生活是黨組織教育管理監督黨員的重要形式,嚴格黨的組織生活是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中央蘇區時期經驗教訓表明,黨的組織生活不健全、不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就難以正常開展。嚴格黨的組織生活,既能增進黨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又能維護黨的性質和宗旨、加強黨員黨性鍛煉。需要經常和定期開展組織生活,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建立規范的組織生活制度。在組織形式方面要堅持“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等制度。還要不斷豐富組織生活內容,增強對黨員參加組織生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堅持傳統有效的基本方法基礎上,創新組織方法,利用好互聯網時代各種新媒體開展黨的組織生活。
(三)健全監督機制加強黨的制度建設
中央蘇區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占多數,受非無產階級思想影響嚴重,存在貪污浪費現象。有些黨員利用職權謀取個人私利,對中央蘇區革命和建設產生了嚴重危害。這些問題腐蝕了黨員隊伍,虛弱了軍隊戰斗力,脫離了群眾,損害了黨的形象。中國共產黨針對問題及時糾正和查處各種貪污腐化現象,為了保障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的貫徹執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蘇區黨組織初步探索了黨內監督機制,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通過召開民主生活會等方式,積極發揚黨內民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建立健全黨的監察機構,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嚴肅處理違反黨規黨紀行為。中央蘇區于1931年11月設立了工農檢察委員會,負責監督法令的執行和檢舉貪污腐敗及違法亂紀行為。還成立了突擊隊,以公開突擊方式監督和檢查蘇維埃機關是否正確執行政策綱領、是否有官僚主義的現象。輿論監督同樣是中央蘇區政權監督機制的重要方面。黨和蘇維埃政府充分發揮大眾傳播媒體在反腐倡廉方面的輿論監督作用,例如機關報《紅色中華》設有專欄揭露批評黨員干部的貪污腐敗、官僚主義等消極現象。
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必須以制度作保障,從根本上保證黨內政治生活健康發展。制定黨的工作條例法規,完善工作原則,健全黨內工作制度。中央蘇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后頒布實施了100多部法律、條例等。如1929年的《黨員訓練大綱》,是軍隊中第一部關于支部工作的條例性文件。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定黨的工作規定、完善黨內各項制度,保障黨內工作運行高效和有序,使黨內政治生活更加規范。在新形勢下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不斷推進黨內制度創新和發展,繼續完善以黨章為根本黨內政治生活制度體系。積極探索實現黨內政治生活科學化的規律,制定科學規范的黨內政治生活制度,結合實際增強黨內法規的規范性和操作性。在黨內政治生活制度的執行上,要維護黨內政治生活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加強黨內制度宣傳教育,把黨內制度列入學習教育的內容。明確黨內制度落實的標準和要求,強化監督和問責,及時發現和糾正執行制度中的問題,促進黨內政治生活制度的有效落實。
(四)開展黨內斗爭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造就了一批獨具特色的黨的作風。一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蘇區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案中指出:“實行黨內自我批評,是保障黨正確路線執行,推動黨的進步的最有力的方法。這可以防止黨內腐化、官僚化和其他一切怠工消極等不正確傾向與現象的產生與發展。”[6]1929 年 12 月,紅四軍黨組織召開古田會議,通過的《古田會議決議案》明確將正確開展黨內批評和自我批評看作是使黨的組織堅強、使黨的戰斗力增強的武器。二是樹立密切聯系群眾,為群眾辦事的作風。中國共產黨在異常艱苦的革命斗爭歷程中切實為群眾辦事,密切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蘇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解決了人民群眾的生存問題。發展蘇區工農業生產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改善蘇區群眾的物質和文化水平。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組織群眾生產,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為人民群眾解憂。三是艱苦奮斗的作風。中央蘇區時期,由于敵人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根據地所處自然環境較惡劣,軍民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根據地的軍民依靠自理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采取各種有效辦法解決日常用品,開展了反封鎖的斗爭。在根據地建設中,黨員干部率先垂范,毛澤東等領導干部經常參加運糧,與群眾一起開荒種地、穿草鞋布衣、始終與群眾一起艱苦奮斗。1932年春開展了一系列反對貪污浪費的節儉運動,提出了 “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革命戰爭”的口號,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樹立起良好的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
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問題是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關鍵問題。中央蘇區時期黨的作風建設成功經驗對解決作風問題,加強黨員干部作風建設仍具有深刻的啟示。解決“四風”問題首先要加強黨性修養,引導黨員端正思想,端正工作作風。加強作風建設根本是要完善制度建設,強化權力監督,嚴肅黨規黨紀,堅決懲處違紀人員。
[1]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全文 ) [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02/c64387-28829769.html.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