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柱
在哲學視域,問題一般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實際矛盾和理論難題。[1]解決問題是學術研究的根本目的,問題本身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研究的價值。發現問題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知識增長的基礎。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通過集中授業所學的知識不可能解決遇到的一切問題。因此要將培養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研究生培育的中心任務,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我們面臨的問題一般可以劃分為兩類,即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理論問題主要是認識問題,提供認識問題的立場、視角和方法,解決的是“怎么看”的問題;現實問題主要是實踐問題,解決的是“怎么辦”的問題,提供的是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這兩類問題的直接來源是有區別的,理論問題主要來源于理論本身的邏輯關系是否自洽,來源于不同理論之間的沖突和詰難,來源于理論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和反差,它主要是理性的、抽象的、一般的;現實問題主要來自于我們的社會實踐和生活實踐,它往往是感性的、直觀的和具體的。理論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需要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邏輯思維能力,現實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首先需要深入實際、掌握情況,需要深度體驗和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往往聯系在一起,現實問題的思考需要提升到理論層面,才是徹底的和能說服人的,現實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理論的指導;理論問題的思考需要立足現實和關照現實,研究成果需要回到現實、接受實踐的檢驗,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展現其價值與威力。這兩類問題的提出都需要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問題,準確地抓住問題,具有強烈的懷疑、反思和批判精神,通過深入的分析比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馬克思曾說過:“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2]當前文科研究生問題意識不強,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多數文科研究生缺乏生活實踐和社會經驗。很多碩士研究生從學校到學校,還沒有真正進入社會和獨立生活,對生活和人生缺乏深刻體驗。“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實際生活過程”還在他們的“意識”之外。正如羅丹所說的: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與之相同的是:世界上并不缺少問題,而是缺少發現問題的眼睛。受市場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影響,當代碩士研究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是他們真正關注的主要是和自己有直接關系的那部分內容,“知道的很多,關心的很少”這一現象較為普遍,很多社會問題還處于他們的視野之外。受大眾傳媒淺層次、感性化、碎片化、娛樂化的影響,較少系統閱讀經典著作和進行獨立的理論思考,視野的寬度和思維的深度與學術研究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其次,相當一部分文科研究生對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缺乏深刻認識。研究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在研究之前問題的答案是未知的,研究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除了需要堅韌不拔的意志,還需要持續不斷的動力。這個動力主要源于研究本身的價值,研究的價值在于問題,問題的重要性決定了研究的重要性,對于問題價值的認知是研究持續進行的元動力。由于社會與人的復雜性、變動性和差異性,文科專業較難進行準確的定量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具有指導意義,但并非確定不移和立竿見影,這就容易導致對研究本身的價值產生懷疑,從而導致信心動搖或猶豫不前。
再次,一部分文科研究生對待現實的態度缺乏主體精神和擔當精神。相當一部分文科研究生將現實理解為只能默認的事實,而不是需要改造的對象。他們對身邊的問題習以為常、順其自然和見怪不怪,缺乏深入分析和根本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動力。他們期待的是強者或高手的出現,或者這些問題隨著時間自然得到解決,而不是主動面對和破解這些問題。不自信、無力感和隨大流、搭便車的心態,制約了他們對問題進行深度思考。他們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對社會問題缺乏興趣。另一方面研究生擴招導致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參差不齊,造成研究生的社會評價和自我認同下降。
最后,知識儲備和理論功底薄弱,導致抓住問題和破解問題的能力不足。部分碩士研究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但是卻找不到深入問題和破解問題的路徑,不能對問題進行深度發掘,從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因為缺乏必要的分析方法和理論工具,他們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感性、直觀和常識層面,不能將實際問題提升到理論層面進行發現和解決。他們習慣于用已知論證已知,這樣論文就變成了“作文”,這就與研究有了本質的區別。
增強文科研究生的問題意識,應當對目前的研究生教學進行改革,重點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煉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盡管國家非常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但是由于這些學科所起的作用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具體和直接,不少社會成員還是習慣于將現代化理解為科學技術創新,將獲取經濟效益和物質利益作為學科和專業重要與否的唯一標準,文科經常被扣上“無用”的帽子。一些文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也不十分清楚所學學科的意義和價值。
這就要求教師從國家、社會和人的發展的視角,講清楚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絕大多數問題都是社會和人的問題,如何用制度規范利益關系、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解決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已經成為新時代的核心問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離不開制度的規范、保障和引領,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已經成為科教興國的重要前提。另外,應當讓學生認識到: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和物質財富。在新時代,人民對于公平正義、誠信友善、文明和諧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也應當體現在精神文化層面,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將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創新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將認識向前推進。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需要學生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明確學科的前沿問題,知道學界目前正在研究哪些問題,哪些問題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只有這樣才能找準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學術生長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前提,是對情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而扎實的基本功是創新的前提。
學習是繼承和創新的統一,真正的學習必然是面向問題的學習。課堂教學要實現從“知識中心”向“問題中心”的轉化。培育文科研究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有知識都是對問題的認識和解答,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應當交代清楚當時人們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如何發展的,為什么這種解釋和解決的方法是最佳的,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方法而不是結論,實現課堂教學從“知識中心”向“問題中心”的轉化。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問題和困惑,善于從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中引出問題,圍繞問題設計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過程,將教材體系轉化為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提問,將知識還原為問題;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組織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并將發言情況計入平時成績。
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往往與導師的指導是分不開的。導師應當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實際能力和學術興趣的基礎上,激勵學生的學術熱情和理論勇氣,幫助學生明確和熟悉本專業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并為其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學校和學院應當完善評價機制,調動導師的積極性,督促其加強對研究生的學術指導,關注研究生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育。
“馬克思主義的本性是直面問題的,直面問題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傳統”。[3]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學術會議,提倡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開展經常性的學術討論,就本學科的重大問題和基本問題進行深度交流。通過組織課外讀書會、報告會、研討會等形式,以共同關心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中心,在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開展深度交流。學位論文撰寫是研究生階段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選題直接決定著畢業論文的質量,應當將畢業論文的選題和開題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鼓勵學生從學習中發現理論問題,在生活中尋找現實問題,將其作為學術論文和畢業論文的選題進行研究。
[1]馮契.哲學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雙套.“問題意識”的深層意蘊[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