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云 仲 玫 殷姝媛
大學新生入校時間不長,處于探索和適應的階段,能否正確理解大學學習的實質,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更影響同學們專業素養的形成。通過質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及成因,提出提升新生學習適應性的對策建議。為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提供參考意見。
1.研究對象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與W大學2017級新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聯系,隨機選取16名入校剛滿2個月、有學業困惑的大一新生作為訪談對象,組成研究樣本,具體資料如表1所示(新生姓名使用編碼替代)。其中女性9人,男性7人;本科在讀學生11人,專科5人;藝術類專業者7人,非藝術類9人。年齡18-19歲,江西省內學生10人,外省6人;城鎮學生6人,農村學生10人。
2.研究工具與實施
筆者通過觀察、深度訪談等質性研究方式收集資料,真實記錄新生對于大學學習的主觀感受及影響其學習的因素。
其次,與每位受訪學生進行約60分鐘的訪談,在收集學生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從家庭文化背景、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學業目標的制定和學習計劃的實施執行等多個方面和新生進行學業探討,深入了解其學習困惑產生的原因。
最后,對樣本資料進行類別分析,歸納形成研究結論。
結合學者研究和新生學習實際,筆者從學習自信心、學業認知、學習動機、學業目標和學業規劃執行力等五個維度對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進行分析。
學習自信心是同學們在大學學習過程中面對學習困難,通過客觀評價學習問題,正確認識自身學習能力,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及戰勝挫折的勇氣。訪談中,不少同學表示面對學習感覺 “壓力非常大”,“沒有信心”。W-1604說:“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差勁,周圍朋友都說英語四級很簡單。我做了真題,分數離過級線差的遠。”W-1609提到:“來到大學,發現周圍的同學都很優秀,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
在新生的心目中,大學的學習是怎樣的?所讀的專業又要學些什么?訪談中,W-1606描述:“想象中的大學非常美好,來了學校發現,和之前的預期差的很遠。”提到所讀的專業,W-1602說:“現在就讀的專業不是我的第一志愿,對目前的專業沒有什么了解。”追問W-1602是否會轉專業時,她回復到:“沒想過這個問題!雖然對現在專業不是很感興趣,畢業證還是要拿到的。”
訪談發現,專業填報的隨意性和缺少專業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同學們的學習動力不足。W-1607說:“當時填報高考志愿時,為了能上本科所以隨意報個專業”“平時在寢室不是玩手機就是和大家聊天。”W-1607補充到。
自互聯網誕生以來,網絡媒體迅速發展。據今年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顯示,目前中國網民數量達7.72億。龐大的網民群體借助互聯網這一相對自由的媒介空間所形成的輿情力量自然不容小覷。而教育由于其固有的的涉及面廣、專業門檻較低等一些特點,在中國幾乎形成了“人人對教育都有話可說,人人都可以說教育,人人都是教育家”的局面,根據各大網站對熱點話題的統計顯示,教育問題始終位居各個網站熱點話題的前列,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的高度自由導致一些教育熱點話題被社會輿論綁架、歪曲事實等問題時有發生,因此探討網絡環境下中小學校長輿情領導力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缺乏內部動機也是新生出現的普遍問題。W-1605說:“家里經濟狀況不是很好,為了讓父母開心,要求自己考出好的成績。”W-1608也反映:“家庭對我要求嚴,希望我成績出色。”這些外部因素,不是本身對學習感興趣而產生,目的達到,學習動力下降。
一是由于就業目標和所讀專業的培養目標存在差距,造成部分新生學業目標混亂。W-1613為語文教育專業的新生,他說:“當老師沒意思,希望以后從事英語翻譯工作。”顯然,語文專業希望從事英語工作,使學業目標的制定面臨挑戰。二是部分新生對專業認識不足,不知如何制定相應學業目標。三是學業目標制定過高,對自己要求嚴格,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因此制定學業目標超出學習能力,造成目標實現困難。
新生中,缺乏學業規劃或執行力差的同學不在少數。W-1610談到:“專業老師推薦課外書籍學習,專業學習時間不夠。”除此之外,有些同學制定學習計劃,時間安排滿當,導致學習倦怠造成學習效率下降的情況。更有部分同學腦中描繪愿景,沒有實際學習規劃。
1.未認識高中學習和大學學習的差異
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存在本質差異。兩者教育目的不同,培養目標不同,造成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師生關系和學業評價等多方面的差異。
(1)課程設置差異
高中課程內容以高考為導向,根據高考大綱將學習內容分為具體知識點,同學們在理解基礎上進行記識和運用。而大學教育在課程內容上除包含個人素養提升的通識課程,還有大量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都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W-1602所言:“老師上課內容廣,很難理解。”
(2)教學模式差異
高中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板書具體知識點列明講解。課后作業練習和考試檢測等方式幫助同學鞏固知識。大學教育注重啟發式教學,根據課程需要幫助同學搭建知識框架,引導自主學習。因此,習慣標準答案的新生難以適應探索模式學習。
(3)師生關系差異
高中階段,學生心目的老師是“權威”的代表,自己則為被動教育的對象。大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獨立性、創新性。大學老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秉持共享共創教學相長的態度,師生共同學習。訪談中,W-1607提到:“大學老師上課基本不點名。布置分組作業讓學生課堂展示,進行討論。”
(4)學業評價差異
課堂測驗、月考、期中期末考試、沖刺模擬考是高中學業評價寫照。大學的學業評價在于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W大學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中明確提出,學生測評內容包含思想品德表現測評、智育表現測評、體育表現測評和技能表現測評。既考察學生的各科成績、思想品德行為,也考察學生的身體素質、社會工作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
2.缺乏學習主動性
訪談中,筆者發現新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專業學習對新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多數同學沒有主動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同學們的課堂表現平凡。受訪者表示,課堂上發言不多,課后不會找老師談論學習。
3.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高中和大學的學習存在差異,新生學習適應過程出現諸多問題。W-1615談到:“上大學,突然從高中緊繃的學習狀態中松懈下來,沒老師監督,沒家長管束,學習上確實懶惰不少,想學,但行動不夠。”
調查得知,W大學的入學教育主要為新生開課前老師為同學安排一次專業導讀,對大學學習進行簡要的介紹,短暫的交流,不能滿足解答新生學習困惑的需要。同時,導讀是一次全員的入學教育,無法針對同學們差異問題進行解答,指導有限。
新生進入課程學習后,需要一定時間適應,短則2-3個月,長則一年及以上。因此,入學適應教育應是動態的,持續的。W大學的入學教育工作需進一步完善。
大學新生學習適應能力低,不單是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問題,關系到各教育階段學生的培養機制。因此,要提升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性,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高考這根“指揮棒”,使得不少高中老師激勵同學們奮戰高考脫離“苦海”。然而,這樣的“激勵”卻給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過程造成影響。因此,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盡早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新性。
除此以外,如何做好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銜接工作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石中英這樣描述我國普通高中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關系。“當前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關系,正如兩個圓,外相切而不相交。”好的高中教育是將同學培養為一名合格的準大學生。
一是加強新生心理疏導。面對新生產生的焦慮、厭學等問題,有效的心理疏導能夠幫助新生充分釋放內心的不良情緒,重建學習自信心。通過學長學姐的朋輩咨詢,院校心理咨詢老師的關心指導,多渠道多方式的拓展幫扶工作,以幫助新生實現學習心態的轉變。
二是建立完善的學業指導體系。一方面,積極搭建高年級優秀學生和大一新生的交流平臺。另一方面,以專業為單位,設立專門的指導老師對新生進行學業指導。引導新生理解專業培養,結合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特長盡早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業規劃。
作為學習主體,新生應當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大學的學習是自發性學習,是為了滿足自身求知需求的學習。需要同學們積極轉變學習觀念,將自己視為學習的主人。
面對學習困惑和挫折時,有的同學灰心喪氣,有的同學卻成為學習的強者。在新生學習適應過程中,只有客觀認識內外在環境,積極探索調整改變,做到學習者自助,才能實現從被動學習到駕馭學習的華麗轉變。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徐小軍.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結構、發展特點與影響因素研究 [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3]張亞玲,郭德俊.學習基礎較差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特點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4]聶晶.我國學習適應問題研究綜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1).
[5]桑利杰,陳光旭,朱建軍.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的關系: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