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龍廣 胡 蓉
人文關懷是指對人的關懷,以對人的尊重和關愛為前提,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是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標志,也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彰顯人文關懷的新聞傳播活動符合當今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必然要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淀者和弘揚者。在當今社會,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產生的激烈碰撞,普通大眾都渴望從媒體所構建的主流輿論環境中找回迷失的自我,希望媒體能夠正確地引導輿論,伸張正義、弘揚正能量,構建正確的價值體系,從而能夠感受到這個社會所給予的人文關懷。
當前媒體所操作的一些新聞傳播活動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文關懷缺失的報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現象。
康德曾說過:“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做是手段。”但在實踐中,“人”依然有意無意地被忽視。新聞工作者往往還是以前的傳統媒體思維,認為自己掌握著獨家信息,因此以一種上令下達的姿態將信息傳遞出去,而不是以一個平民化的視角去思考問題,被報道者的主體意識、自我精神往往被忽略。除此之外,在一些采訪活動中,被采訪對象往往屬于被動的一方,特別是在一些突發事件和策劃好的專題新聞中,被采訪對象很有可能只是媒體的一件道具,在采訪活動中記者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雙方這種嚴重失衡的關系,可以說將媒體的話語霸權體現得淋漓盡致,媒介的這種行為目的完全是利己的,對被采訪對象的人文關懷也就更加無從談起。
我國憲法規定,隱私權和生命權是每個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隱私權是重要組成部分,而生命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一些媒體為了贏得噱頭,博取點擊率和知名度,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將人曝光于鏡頭之下,漠視他人的生命。社會上一些以自身之力都很難維持正常生活的人,如殘疾人、流浪漢等,這些人都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然而,更多的媒體往往將目標定位社會的主流人群,而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新聞報道屈指可數。“社會閑雜人員”、“盲流”、“三無人員”等等一些詞匯,均是媒體對一些進城務農的農民工的稱謂。在他們的報道中,言語盡顯漠視乃至是歧視。這些行為都是人文關懷嚴重確實的變現,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損害了他們的人格和尊嚴。
新聞傳播活動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不僅是主觀上的認識問題,也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媒體的報道理念與具體報道形式出現相悖的狀態,當然,與普通大眾對于行使自身權利的忽視也有著相當的關系。
在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相關新聞從業者數量較傳統媒體時代數量猛增,一些高校也開始盲目成立新聞專業,不少新聞專業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嚴重脫離實踐,培養的學生到了工作崗位無法保證其質量,社會節奏的加快以及浮躁社會風氣也使很多新聞從業者的新聞理想在行業潛規則與生存現實面前煙消云散。此外,在我國新聞傳播中,長期奉行“傳者為本”的思想,一切從傳者的角度、利益出發,極少考慮甚至不考慮受者的實際狀況和需求。當今在互聯網時代,在受眾積極地參與表達自己意見的年代,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得到改進,這種交流將有利于彼此的理解,最終也將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新聞事業也隨之改革,“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是我國大眾傳媒的基本走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追求社會效益。在政府給傳媒逐步“斷奶”后,廣告費儼然成為許多媒體主要的收入來源,市場化的新聞媒體是一個盈利創收機構,就必然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經營目標成為媒介的宗旨,利潤成為媒體運營的指揮棒。當新聞道德理念與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過于迎合受眾與市場的需求,媒介的相關社會責任必然成為無法保證的空談,人文關懷也就停留在空想的階段,媒體與媒體之間的競爭就會體現在新聞的競爭,媒體之間為了爭取受眾,先發制人,如編造虛假新聞,搶占獨家頭條新聞,制造爆點新聞,導致新聞品味與質量嚴重下降,媚俗化低俗化的傾向嚴重,導致傳媒在媒介經濟倫理、人文關懷及社會價值的引導上嚴重背離社會倫理與道德。
傳媒行業的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低俗新聞已經成為當前媒介輿論環境中的三大公害。我國在1991年制定了新聞職業三項道德準則,此后經歷兩次修行,該準則內容是否具體,是否可操作性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國家由于缺乏相關監督機構,三項道德準則的執行形如虛設。在一次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意識的調查中發現,1997年至2003年,我國新聞從業人員在職業道德方面的意識沒有任何進步。當前,我國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僅建立在媒體從業人員對這一職業的認知和素質修養的基礎上。在實際新聞傳播中,實施人文關懷僅依靠從業人員的信念維系是脆弱的,必須依靠相關法律法規的獎懲制度來構建和營造一個健康和諧、以人為本的媒介環境,相關的從業人員自覺提升人文關懷意識并放置于新聞報道當中,媒介組織也應確立具體、可操作性的自律規范機制。
無論是新聞記者還是普通受眾,很少愿意同帶有負面影響的“新聞侵權”發生關系。但是,置身大千世界,經常發生新聞侵權事件,應引起現代社會每一成員的關注。近年來,新聞侵權案件數量持續增長,訴訟標的涉及隱私權、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等方面,侵權形式多種多樣,爭議內容五花八門,牽扯媒體范圍廣泛。隨著網絡的普及、新聞侵權有了新的形式,轉載文章也難逃侵權官司。新聞媒體處于主動狀態,受眾處于被動的環境,這種傳受雙方的失衡關系容易造成新聞侵權現象,例如,采訪過程中,被采訪對象地位被動,很容易被記者的問題帶入,契合記者需要報道的主題,無形中容易侵犯被采訪對象的隱私權和表達權、知情權。此外,由于受眾知識水平、家庭背景、職業特征、經濟地位、個人心理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訴求與需要,但對于一些媒體只報道有沖擊力和影響力的新聞,能滿足部分人的需求,而普通受眾不感興趣但又無法抗拒其帶來的強烈沖擊力,從而沉迷于表層的信息麻醉之中,無形中降低了受眾的水準,同時又助長了媒介人文關懷的缺失,偏離受眾。
構建和諧健康、充滿人文關懷的新聞傳播環境,必須強調以人為本的新聞工作理念,確立平民化視角,提高新聞工作者的人文素質。
人民是社會的主題,要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以人為本落實到發展的每一項措施中,貫徹到改革的每一個行動中,新聞傳播也是如此。在新聞報道中,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為新聞傳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內容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的幸福之路。新聞報道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原則,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才能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旦缺失以人為本的思想,新聞傳播將脫離群眾,并失去傳播的真正意義。
傳播無處不在,而新聞傳播作為服務大眾的一種傳播,必須確立平民化的視角。新聞要以大眾平民為受眾,所以在報道中要以百姓為主,體現百姓的需求和價值取向。首先,平易近人的語氣、平凡樸實的語言、通俗易懂的道理是新聞報道基本要求與方式,不能采用高深、復雜的形式報道。新聞報道要時刻體現平民化,要將鏡頭和話語權對準百姓,要在內容、形式、立場上用人文關懷去親近百姓,報道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生活,為百姓服務。對于重大事件的報道,從業者要及時客觀了解老百姓面臨的困境和壓力,將事情全面報道,增加事件的透明度,以平民化的視角確保老百姓的利益。
素質和修養是人的先天與后天因素相結合產生的一種穩定的、潛在的、長期作用的基本品質、基本觀念、基本能力。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基本前提。新聞工作者是最直接參與報道新聞的人,也是實現新聞傳播中人文關懷的重要環節。在行業領域中,只有加強新聞工作者的人文素質,提升人文關懷意識,才能保證新聞中體現的人文精神,用高尚的情操和專業的技能參與到新聞實踐中,詮釋人文關懷的精神和內涵。
[1]朱杰.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J].學術探討,2012,(10).
[2]胡江洪.人文關懷與新聞傳播[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3]張慧.淺析人文關懷在當代新聞傳播中的體現[J].新聞傳播,2014,(6).
[4]趙文明.對新聞傳播中人文關懷問題的研究[J].商業文化,2015,(6).
[5]陳添.新聞媒體應體現人文關懷精神[J].廣西社會科學,2004,(6).
[6]王蒙.論當代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D].長春:吉林大學,2006.
[7]龍佳解.中國人文主義新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