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娟 楊 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充分肯定了五年來脫貧攻堅取得的決定性進展,再次重申了補齊民生短板的艱巨性任務,并將脫貧攻堅作為基本方略,為譜寫中國治貧新篇章注入思想新動能。過去五年,是貧困群眾殷殷期待的五年,是廣大扶貧干部砥礪付出的五年,是脫貧佳績紛呈的五年,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承諾的五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貧智慧,是理論、歷史和現實三大邏輯的高度統一,是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三大思維的集中運用,是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求真務實三大作風的典范展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表明,實現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1]。追求共同富裕,是全世界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偉大嘗試和重大創新。在繼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傳統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扶貧開發事業始終以共同富裕為根本方向,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追求。
發揮共產黨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接續奮斗的偉大事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擺脫貧困問題,并根據每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情況探索扶貧舉措。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指出黨的農村工作的最根本任務是讓農民過上擺脫貧困、共同富裕的生活。1986年,貧困地區統籌開發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標志著我國實施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鄧小平同志特別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中提出了“兩個根本”、“兩個大局”、“兩個途徑”[3]等重要觀點。江澤民同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為實現共同富裕開辟了新的路徑。《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提出了“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提出了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4],具體提出了“三個沒有”和“兩個重中之重”、“兩個確保”、“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兩個度”、“一個指標”和“四個需要”、“七個強化”和“五條經驗”等論斷,從扶貧對象、主體、動力、體制、機制、考核與監督等各方面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貧方略。中國治貧之路,發揚了中國共產黨人96年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擔當。
新一屆黨中央從政治、從全局、從戰略高度看待和重視脫貧問題,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向人民莊嚴承諾:“我們的責任,就是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又在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砥礪前行的五年,是脫貧標準與全面小康的順利對接的五年,是精準到戶與整體推進的順利對接的五年,是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順利對接的五年,是輸血與造血的順利對接的五年,證明了脫貧攻堅戰略對新常態下的中國政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的促進和保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政治上說,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反貧困工作,鞏固了我們黨的執政基礎,鞏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只有做到為民造福,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才能堅如磐石。”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總結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創新實踐和主要經驗,闡述了扶貧開發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貫徹了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了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完善與提高。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百年夢想的戰略高度,“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謀大局謀長遠謀根本之舉。新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解決“為什么人、由誰享有”根本問題;精準扶貧,以貧困群眾為中心,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怎么退”的現實問題。兩者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的愿望,本質相通,內涵相連。“創造性地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用創新理念解決扶貧脫貧的動力問題;“把扶貧開發同做好‘三農’工作協調起來”,用協調發展理念解決扶貧資源協作問題;“扶貧開發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用綠色發展理念解決脫貧可持續問題;“加快減貧國際交流合作”,用開放發展理念促進社會扶貧大格局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貧困人口”,用共享發展理念引導增進貧困群眾獲得感問題。五個重點響應新發展觀又各有指向。黨的十九大報告將脫貧攻堅作為決勝全面小康三大攻堅戰之一,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
扶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脫貧攻堅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革為動力,以構建科學的體制機制為突破口,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用心、用情、用力開展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扶貧開發問題,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方略,進行了10多次專題考察,發表了30多次講話,就脫貧攻堅的意義、目標、思路、路徑、政策、機制、主體、措施和方法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系統設計,既提出“兩個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的定性目標,又提出“兩個平均水平”的定量目標,以及深度貧困地區“合理確定脫貧目標”;提出“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提出“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從整體上作好部署;頂層設計“四梁八柱”,打出“政策組合拳”,中辦國辦出臺11個配套文件,各部委制定了118個具體政策文件,自上而下建立“六大體系”層層落實;既強調積極發揮主體作用,“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重視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又強調 “群眾參與是基礎”,“脫貧摘帽要堅持成熟一個摘一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一句話高度概括和重申了脫貧攻堅的意義、目標、工作機制、責任制度、依靠力量、路徑、重點等——“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5]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扶貧調研中強調要“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計劃經濟社會發展”,辯證思維貫穿其治貧方略始終。首先是唯物的觀點。堅持從全面的實際、真實的實際、變動的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當前扶貧的環境和條件,力戒片面虛假僵化蠻干。提出“三個沒有”,“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只有五六年了,但困難地區、困難群眾還為數不少,必須時不我待地抓好扶貧開發工作”,等等。其次是聯系的觀點。堅持從扶貧工作各組成部分有機聯系的觀點出發,提出正確處理扶貧系統內部與外部、局部和全局、眼前與長遠的關系。“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 ‘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強調扶貧工作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效結合,強調生態扶貧、教育扶貧、互聯網扶貧,等等,充分體現了對系統思維的靈活運用。再次是辯證的觀點。抓住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了“內源扶貧”、“科學扶貧”,其中充滿辯證思想。《擺脫貧困》中提出“物質脫貧”、“精神脫貧”與“意識脫貧”,“事事求諸人改為事事求諸已”,“內外結合才能發展”,十八大后提出定性總體目標與定量底線目標,當前工期部署、先易后難與“質量優先”長遠可持續,“四梁八柱”與“繡花功夫”,堅持“五條基本經驗”與“創造性地推動扶貧工作”,“要把握貧困動態的變化”,“最大限度調動當地群眾的積極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普通貧困與深度貧困等等觀點,是當下開展扶貧工作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秉持的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決不能讓老區的貧困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這是我們黨的歷史責任”“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這些話,暖人心,順人意,聚民力。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連續5年的國內第一次考察都是看望貧困群眾,連續5年的新年賀詞中都特別談到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扶貧干部,足見其“帶著感情扶貧”的理念和歷程。“要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解決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要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事,心里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貧困地區走一走,常到貧困戶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難群眾聊一聊,多了解困難群眾的期盼,多解決困難群眾的問題,滿懷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并在多個場合吐露心聲:鄉親生活困難,感到揪心,“讓幾千萬農村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到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我們時刻都要想著那些生活中還有難處的群眾”“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通過調查研究搞明白“大家心里要有一本賬,要做明白人。要思考我們這個地方窮在哪里?為什么窮?有哪些優勢?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幫助和支持才能完成”“幫助困難鄉親脫貧致富要有針對性,要一家一戶摸情況,張家長、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對鄉親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村子里能解決的就盡快解決,不能解決的及時向上級部門和有關方面反映,大家一起來想辦法。”
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在寧德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倡導一切從實際出發,提出“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遠,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抓扶貧開發,要緊緊扭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個基本保障、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這個治本之策,突出重點,上下聯動,綜合施策”“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不喊脫貧實際的口號,不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在打基礎、謀長遠、見成效上下功夫,讓民族地區群眾不斷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提出“六個精準”時指出“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并提出“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扶貧開發,要真抓實干,不能光喊口號”,“三真”、“三個必須”、“二十四個 ‘實’”,“要加強扶貧資金陽光化管理,加強審計監管,集中整治和查處扶貧領域的職務犯罪,對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揮霍浪費扶貧資金的,要從嚴懲處”,“同時,必須看到,脫貧質量不高、幫扶工作不實、扶貧措施不夠精準、資金監管有待加強等突出問題。必須把從嚴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嚴格落實脫貧攻堅工作報告制度、責任制度、考核制度、督查巡查制度,確保實現脫貧攻堅工作目標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指出,“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化了此前強調的“四個責任”(黨政一把手負總責,貧困縣的主體責任,各部門的行業責任,扶貧系統的工作責任)中的首要責任——“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由此,既印證了2015年貴州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對工作機制的部署:“要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把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黨政‘一把手’要當好扶貧開發工作第一責任人,深入貧困鄉村調查研究,親自部署和協調任務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局面”;也印證了201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強調的,“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干”。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