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蔚華
【摘 要】要演好一個戲曲人物,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要準確地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得了解形成人物特殊性格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社會關系。塑造好一個人物形象,重要的是把人物獨有的性格展示給觀眾,性格特征呈現得越是鮮明,人物則越顯鮮活,更為真實可信。通過祝英臺的飾演,使我認識到塑造人物必須掌握人物心路歷程,戲曲塑造人物更是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去突顯人物性格。
【關鍵詞】黃梅戲《梁祝》;飾演;祝英臺;心得體會
中圖分類號:J8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015-02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被越劇、漢劇、楚劇等眾多地方戲曲劇種搬上舞臺,成為了長期保留的優秀劇目,自然也成了黃梅戲的保留劇目。在馬蘭、黃新德的再創作下,以柔美的聲腔和精湛表演稱著的黃梅戲《梁祝》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成了黃梅戲的保留劇目,我從2000年就開始學演祝英臺。祝英臺這個人物容易上手,但易學難高。在江蘇、湖北巡演時,也受到過觀眾的贊揚。但對照馬蘭、楊俊飾演的祝英臺來說,總覺得差距很大。差距在什么地方呢?后來逐漸明白,在于我飾演的祝英臺只是形似,還沒有達到神似的境地。那么如何達到神似的境地呢?除向老師們學習外,就是深入祝英臺的人物內心,掌握她的性格,才能在舞臺上展現出一個接近歷史、真實的祝英臺。
為此,我站在祝英臺所處的時代與環境,對這個人物性格進行了分析與體驗,逐漸由形似向神似方向演進。
一、只有了解祝英臺才能演好祝英臺
要演好一個戲曲人物,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要準確地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得了解形成人物特殊性格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社會關系。
祝英臺處在程朱理學對社會控制最嚴厲的時期,而她又出生在一個生活環境優越、父愛有加的家庭。由于父親對她百般寵愛,加上物質條件優厚,她的一切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從沒有女子低人一等的實際感受,因而形成了一種既有古代仕女似水的柔情,又有志比天高、敢于沖擊傳統世俗的叛逆心性。比如封建社會的科考制度,只限于男性,與女子無緣。但祝英臺非鬧著要去學堂讀書。她并不想求得功名,只是要與男子爭得平等的資格,并多學一些知識而已。這可是有違封建禮教的大事,而且當時也沒有女子學校。但父親為了滿足她的要求,竟然同意她女扮男裝前往求學。求學過程中,發現梁山伯憨厚、誠實,又勤于學習,是一個可托終身之人,在嚴守校規的表面背后,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求師母將一雙繡花鞋轉交給梁山伯,作為心怡于梁山伯,非他不嫁的憑證。在梁山伯送她回家的途中,幾次三番用婉轉的比喻,實物的指代,挑明自己的心跡,可癡呆的梁山伯,就是領會不過來,只好以家中小妹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我親自作媒許你但你必須早日前來求婚,否則怕有變數。這些行動,都是祝英臺主動而為,竟然僥幸成功,使祝英臺形成了敢于沖擊現有社會秩序的性格。
在父親撫養下形成的任性,無法抗拒已成系統的封建禮教。婚姻問題,特別是屬于官場范圍內的婚姻,涉及宗法禮制,是封建禮教必須緊緊維護的鐵律,只有微弱力量的祝英臺要想沖擊處于鼎盛時期、牢不可破的封建社會秩序,幾乎是蚍蜉撼大樹。祝英臺的任何抗爭都是無力的,她的任何抗爭也注定是要失敗的。即使如此,性格倔強的祝英臺繼續選擇抗爭,明知結局是失敗,也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最終她以死明志,從而完成了封建社會備受壓迫的女子敢于沖擊,敢于抗爭的頑強的性格特征的完整呈現。
了解了祝英臺所處的社會背景,特殊性格的形成,與整體社會的矛盾及失敗的必然命運,為塑造一個鮮活的祝英臺打下了基礎。
二、只有體驗祝英臺才能演活祝英臺
塑造好一個人物形象,重要的是把人物獨有的性格展示給觀眾,要飾演好祝英臺,就得把祝英臺特有的性格展現在舞臺之上。性格特征呈現得越是鮮明,人物則越顯鮮活,更為真實可信。
人物性格是從一系列行動中抽象出來的本質特征。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物,除了主要性格之外,還具備著多種屬性,如祝英臺在父親面前是女兒;在梁山伯面前既是學友,也是戀人;在師母面前既是學子,也是可以推心置腹的女兒;對強娶她的馬知府來講,則是斗爭的主要對象。祝英臺的性格特征就是在與這些人物的交織中展現出來的。而在不同的屬性面前,固有性格呈現的方式和方法又是各不相同的,這就必須讓處在不同屬性的人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展現人物相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是通過細節展現出來的,表演得越準確細膩,人物的性格越顯真實。在演出實踐中,我特別重視處理好人物不同屬性之間的關系,讓“細”變為“戲”,增強戲劇效果。
在與梁山伯初次相會的這場戲中,祝英臺帶著與父親“斗爭”取勝的喜悅,女扮男裝前往學堂求學時偶遇梁山伯。此時她的內心想到的是:不是男尊女卑嗎?我今天可跟你有著同等地位了,女兒家也有上學讀書的權利了。因而在表演時帶有控制整個場面的氣勢,顯現得有比男子漢還要男子漢的氣派,順便把與父親“斗爭”勝利的背場戲帶到現場,顯現出了她任性的特性。
祝英臺的反抗精神是建立在對愛的自由選擇基礎上的。因此,在處理與梁山伯的關系時,既要表達出主動地愛,又要嚴格遵循公認的道德準則,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在同窗學友這場戲中,祝英臺與梁山伯朝夕相處、相互切磋,幾乎到了親密無間的程度。雖同學、同桌、同室、同床,但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不可超越。梁山伯也一直把她當成男子,偶爾無意親近。祝英臺則一面以手示意保持距離,一面點頭提醒:我們是有約定的喲,你怎么忘記了?這個小的細節能提示觀眾知道,祝英臺為人是有原則性的。也暗示觀眾,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一路過來的,絕沒越雷池一步。從而體現出了祝英臺性格中原則性的一面。
在“挑水”一場戲中,祝英臺接到父親要她回家的信后,怕與梁山伯的戀情由此中斷,不得已向師母講出自己乃女兒之身的真實情況,請求師母將自己親手繡的一雙繡花鞋送給梁山伯,表示對他的愛戀之情。在表演這場戲時,一定要在師母面前顯現出是弟子,更是女兒的屬性,將祝英臺敢作敢為大膽表達情愛,又帶少女的羞澀之情糅合在一起,將人物屬性與性格的兩個方面一起顯現出來。
“十八相送”是最能顯現祝英臺性格與屬性的矛盾性的一場戲。雙重性表演得越是鮮明、細膩,越能展現戲劇性的魅力,也能給后面的沖突形成強烈的反差。
在祝英臺看來,十八相送可能是二人人生的新起點,也可能是相互關系的終結,因此要把握這個最后也是最好的時機,向梁山伯表明心跡。但是,自主終身的任性與少女特有的羞澀使祝英臺處在不得不講又講不出口的矛盾之中。隨著告別時刻的臨近,祝英臺心情也越是急切,于是一路之上對梁山伯明比暗喻地啟示,而梁山伯就是轉不了彎,開不了竅。在表演這一段戲時,我將祝英臺思索如何啟示,啟示后的觀察,及每次啟示都遭到梁山伯的誤解而急得直跺腳的神情準確地傳遞給觀眾。在多次啟示無效的情況下,突然想出了一個容易講出口的辦法,即編造有一個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小九妹”,要梁山伯趕緊去提親,切莫錯過良機。當這一切交待清楚之后,自己也轉愁為喜,愉快地與梁山伯告別。
通過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我基本掌握了祝英臺強烈反抗精神性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脈,遵循人物屬性的合理規則,使觀眾看到了一個由復雜屬性組合起來的鮮活的人物形象。
三、運用藝術手法,展現人物典型個性
戲曲運用遠離真實生活的唱做念舞講述情節與故事,讓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欣賞有特殊魅力的戲曲表演與演唱藝術。遵照這一特性,我飾演黃梅戲祝英臺時,注重在表演、形體、聲腔上進行細致的體驗與雕琢,展示戲曲的表演、黃梅戲聲腔的內在美,同時也以此塑造她敢于抗爭,并為愛而犧牲的倔強性格。
祝英臺與封建體制的碰撞,集中體現在后半場戲中。父親迫于壓力,將祝英臺許配給了知府的兒子馬文才,使矛盾沖突陡然升級。猝不及防的祝英臺自然是極力反抗,此時我在演唱時,一改前半場溫和抒情的演唱風格,在與父親的爭辯中,聲腔字字鏗鏘有力,神情嚴肅果敢,顯現出祝英臺堅決抗婚的決心。但是,當父親講出自己是出于無奈,斗不過勢力強大的官府,也會因悔婚之事讓梁山伯難逃橫禍時,祝英臺才意識到,面對代表整體社會的官府,不僅自己的反抗是蒼白無力,就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父親也拗不過強大的官府。自己若不同意,受害的除了愛護、保護自己的父母,自己深愛的梁兄也會受到牽連。在表現這節戲時,面對雙雙跪下的父母,我使在進行強烈反抗的祝英臺靜止下來,然后再突然爆發,奮力喊出:梁兄,你怎么還不來,你怎么還不來呀?不小心碰落的花盆和心碎一地的英臺,盯著落地的碎片再緩緩抬頭望向父母的背影,帶著滿懷的憤懣和絕望雙袖掩面痛苦離開。
樓臺會這折戲,梁山伯失約來訪,在繡房和英臺隔簾對話。當唱到“望你望到谷登場,秋風揚散米和糠。你我好比糠和米,從此分離各一方”的唱段時,我帶著壓抑、委婉的情緒和略帶哽咽的聲音來處理,按照祝英臺的內心軌跡,極力控制情感來表達。唱出“強忍淚水把梁兄勸”的悲戚心境,隨后以飽含悲憤的聲腔告訴梁兄:父親催我回來就是為了訂婚之事,自己極力進行了抵制,在父母跪地哀告面前,我明白不能因我而傷害生我、養我、愛我、包容我的父母呀。沒有力量再進行抗婚了。最后用堅毅的語氣唱出“只有這情芽永世在心田”的唱段,實際上是向梁山伯表示,眼前的允婚是為了保護父母,保護你呀。雖然允婚但沒有允心,更不會允身。暗示為了保護這份真情,我會獻出自己的生命。
叩墓圓情這場戲中,祝英臺以祭奠亡魂為由走到梁山伯墳墓面前。我演這節戲時,表現祝英臺不是拜鬼而是回家的心態,深情地唱出“哥哥房中沉沉睡,妹妹如約來相陪”的內心情感。在與梁山伯陰陽相隔對唱時,極力顯現出當初十八相送時的愉悅神情與細膩的柔情,向梁山伯敞開心扉表達了自己執著的情愛。幻化為蝶的祝英臺與梁山伯,徜徉在春光明媚的鮮花叢中,此時我用傳統而又注入了新元素的舞蹈來展現與梁山伯久別重遇的喜悅和初入洞房的嬌羞,給觀眾以無限的遐想。
通過祝英臺的飾演,使我認識到塑造人物必須掌握人物心路歷程,戲曲塑造人物更是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去突顯人物性格。這種認知為我未來的藝術創作打開了一扇寬敞的大門。借此,感謝教誨和引導我打開藝術之門的楊俊及所有老師們。感恩,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