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軼琳
【摘 要】人文內涵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紀錄人的紀錄片要將人獨有的精神文化、思想內涵加入其中,那才能真正做到把紀錄片拍“活”了。本文作者走進殘障人士群體,旨在探究表現其人物紀錄片豐富的人文內涵。
【關鍵詞】人文內涵;殘障人士;精神文化;平民化視角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117-01
紀錄片以追求真實為目的,采用紀實手法向人們呈現所記錄的人和事,因此紀錄片從一開始有了“人文精神”的烙印。當拍攝者舉起攝影機,他所要面對的是一群需要被記錄更需要被記住的群體。筆者一行人走進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一群單腳殘疾人,行走不便,生活與生存常年受到病疾的影響,拍攝這樣一群特殊的群體,激發了筆者對于紀錄片中人文內涵的探究。
一、關注人本身
人是信息的接受體和承載體,是整部紀錄片的靈魂所在。我們在關注鏡頭本身的時候,有時會忽略了人本身存在的價值。當我們走進單腳殘疾人群體的時候,面對一群身殘志堅的特殊群體,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是拍攝者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拍攝過程中,通過長時間的接觸,我們發現對這樣一群特殊的群體最大的關懷便是不認為他們是特殊而有差異的。“當我們做不到感同身受的時候,請收起你的憐憫便是對他人最大的尊重。”當主創人員將拍攝者的主體地位放大化,而不是突出對于拍攝者的憐憫和同情性,這便是對拍攝者最大的尊重,同時更是關注了人本身,更加突出了紀錄片中重要的人文內涵,凸顯了人物主體本身的精神文化本質,讓受眾更大程度上走進拍攝主體。
二、關注人的角度
關注人是人物紀錄片的根基。如何關注人?這更是一個重要的亟需解決的問題。是站在拍攝主體的角度?還是站在第三方角度?如何立意更能表達出更好的人文精神內涵是我們要探究的本質。
在此次的拍攝中,拍攝單腳殘疾人的紀錄片我們采用了平民化的拍攝視角,真正的平視普通大眾,真正的平視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態,不將他們作為特殊群體來對待。以平民化的視角作為創作角度的紀錄片,所表現出來的質樸、真實以及被拍主體的信任和理解,更能使得紀錄片引起廣泛的共鳴和思考,更能讓受眾體會到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1]
三、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
為了保留紀錄片的人文精神,為了保存紀錄片的高品質,需要創作者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要有正確的價值定位、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生活觀察的細致力。只有通過對生活和拍攝主體的細致觀察,才能使紀錄片中有源源不斷豐富的素材,使得人物紀錄片有血有肉、豐富多彩。
紀錄片的本質是真實,它是紀錄以人為中心或以人的價值取向為中心的非臆造的世界藝術品種。紀錄片也可以說是一種真實生活土壤中發現而非營造生活本質的藝術。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著與人相關的各個層面,它的內涵極為豐富,為此,倡導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人文內涵,首先應站在歷史的新高度,把人文精神變成大眾文化精神,將中國紀錄片的人文精神內涵傳承下去。
當我們真正走進殘障人士的現實生活中,用攝影機拍攝出一部反映這樣一個群體生活狀態的紀錄片是主創人員責無旁貸的事情。而如何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如何將人文內涵深深植入其中是需要我們迫切探討的問題。只有真正關注人本身,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將精神文化內涵深深植入其中,才能拍攝出優秀的人物紀錄片。
參考文獻:
[1]馬培禮.紀錄片中的人文精神研究[J].新觀察,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