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富聞
【摘 要】花鼓燈是我國漢族舞蹈藝術中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形式,其主要流傳于安徽地區。花鼓燈的表演獨樹一幟,其中融合了很多武術動作,在節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本文通過對花鼓燈的分析,簡要敘述了其特點以及傳承經久不衰的原因。
【關鍵詞】安徽花鼓;鼓架子;表演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131-01
花鼓燈是安徽省極具代表性的舞蹈,更是漢民族舞蹈中影響力最強的舞蹈形式。在長期的傳承中,不僅具有深厚的底蘊,同時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他們均形成不同的流派。建國以后,我國開設了專業的舞蹈學校,對相關的舞蹈流派進行整理、加工,并使其成為編導和演員創作的主要素材。
一、花鼓燈的鼓架特點
在花鼓燈的藝術表演當中,男性角色一般被稱為鼓架子或者挎鼓。角色下身穿長褲,配腰帶,頭部扎頭巾。男性角色需要具備較強的舞蹈功底,并且要能夠很好完成翻跟斗的動作,因此需要男性角色具有矯健的身手,豪放的性格,只有這樣才能將花鼓燈中爽朗的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調整,很多舞蹈動作都出現了變化,但是男性角色的動作,仍然以“傾”“擰”為主,最具藝術表現力。
在很多表演當中,“擰”所指的是向不同方向進行旋轉。舞蹈當中的“擰”,指的是以腰部為人體表演中心,表演時,上半身與下半身要向不同的方向進行旋轉,使身體呈現出不同的平面,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符合我國民族審美觀的體態,即曲線之美。“傾”所指的是前傾。前傾的身體動作可以使表演者能夠將自身的力量和速度發揮出來,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同時,這種表演效果可以讓人們產生一種特殊心理,那就是表演者已經為接下來所要表演的動作做好了足夠準備,使得整個表演產生一鳴驚人的效果。
花鼓燈當中還融入了很多武術動作,有些是經過改編的,有些是直接使用的,因此男性角色在表演當中富有很強的攻擊性,使得“傾”的特征非常明顯。
二、傳統武術與花鼓表演的差別和聯系
傳統武術與花鼓燈表演之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所以在跳花鼓燈的時候,對武術也有一定的需求。雖然花鼓燈在靈活性和爆發性方面與武術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相較于其他民間舞蹈來說,其控制力還是很不錯的,所以對花鼓燈的具體要求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溜起來,剎住了。男角舞蹈具有大張大合的態勢,整個過程中有很多碎步,所以男角需要快速進行停止或者移動,這其實是要有專業的訓練體系的,若腳下功夫不夠扎實,那么男角就很難完成好這一動作。在動作完成的時候,為能讓腳下更為靈活和多變,就要完成紋絲不動的腳下動作,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及的“溜的起、剎的住”。
(二)在流動中進行“傾”和“擰”。“傾”“擰”在整個中華民族審美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作為一種較為典型的表演形式,花鼓燈也需要具有這類形式多樣的舞蹈動作,舞姿的本身是以流動的形式存在的。正是由于這種流動性,所以能讓人稱之為動作,而不是造型。整個過程中“傾”和“擰”體現得極為明顯,所以整個鼓架子的動作顯得很大,為能讓”傾“和”擰“的動作達到極限,就要控制好身體。如展現“浪子踢球”的動作時,讓身體左右傾擰幅度大大提升。
(三)緊收、突射。鼓架子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就是整個動作幅度異常大。其實緊收和突射在鼓架子開始階段可以將整個動作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疇內。緊收是在上下兩個舞姿進行連接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超強控制能力,可以理解成為下一個動作作鋪墊。積蓄,是對身體力量的積蓄,擁有與力量對等的爆發力,既進行所謂的蓄勢待發;突射主要是在所有準備動作完成之時,將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較強的舞姿爆發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有較強力度感。
很多跳花鼓燈的多是賣藝之人,他們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學會一些技能來保護自己,后來,他們將這些動作逐漸轉換成舞蹈,在花鼓燈架子表演中體現出來,所以說武術對花鼓燈的影響極大。但是兩者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是進行攻防;另一個是進行表演,所以兩者之間差別明顯。
三、結語
花鼓燈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它在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傳承,這就使得花鼓燈的傳承不僅沒有任何的限制,反而可以通過不斷交流進行完善。這種獨特的傳承形式,使得花鼓燈藝術不斷發生變化,使得其與其他藝術相比,具有更強的適應性。
花鼓燈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的變化,具有獨樹一幟的風格。花鼓燈發展至今,已經不僅流行于民間,而且還形成了系統性的教育體系,這使得花鼓燈能夠有更多機會走上舞臺,讓人們對它更加了解,也使得更多的人喜歡上它,這也是花鼓燈表演能夠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王莉.安徽花鼓燈中鼓架子的形式特征與審美[J].藝海,2015,(06):14-15.
[2]李蓓娟.從“鼓架子”角色淺析安徽花鼓燈的舞之功與鼓之用[J].大眾文藝,2016,(11):12-13.
[3]王莉.從“鼓架子”角色淺析安徽花鼓燈的舞之功與鼓之用[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1):12-13.
[4]張小春.“玩”出來的花鼓燈“鼓架子”[J].新聞世界,2015,(06):14-15.
[5]周育德.暫借郎肩作畫樓——花鼓燈史料鉤沉[J].安徽大學學報,2016,(11):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