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廣宏+竹梓萱+廖芮
【摘 要】羌族語言是中華民族豐富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傳承和保護羌族語言,在5.12地震之后顯得十分重要與迫切。自媒體時代為羌族語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傳播渠道。本文主要從羌族語言如何適應新的媒介環境,探討羌族語言發展傳承的策略,促進羌族語言的使用和傳承。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主要區別在于技術上的更新與發展。從技術上看,自媒體主要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媒體形態。[1]從內容上來看,新媒體既可以傳播文字,也可以傳播聲音和圖像;從過程上來看,新媒體既可以通過流媒體方式線性傳播,也可以通過存儲、讀取方式非線性傳播,因此新媒體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和超時空性。
【關鍵詞】自媒體;互聯網;數字化;信息技術化;民族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H2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212-02
一、當前羌語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現狀分析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隨著時代的發展,強勢語言的影響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羌人被逐漸“漢化”,使用羌語的人口大大減少,加之羌語使用范圍有限,而且沒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因而羌語言文化需靠會羌語的長者、通曉羌族歷史文化的“端公”口授身傳來傳承。
5·12大地震中,大量通曉羌語、歷史文化的羌人遇難,加劇了羌語言傳承困難。以受災嚴重的北川縣為例,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約10萬羌人有3萬左右在地震中遇難)在地震中,羌族民俗博物館中的805件館藏文物全部被埋,無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文化的知名專家在地震中遇難。茂縣(全國最大的羌族聚居縣)一名羌族學者黃成龍(音)說:“羌族人受災是最嚴重的,羌族文化在地震后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如果再不采取緊急搶救措施,中國羌族文化有可能成為絕響。這種口口相傳的文化可能從中國消失。地震不僅減少了羌族人口,很多人災后重建期間會從山區搬到大城市居住,這將給保護羌族文化帶來巨大困難。”
地震后,相關部門和專家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2015年8月,北川教體局組織編寫了近三年的《羌族語言文字》讀本,開始進入北川縣中小學課堂。但由于其傳播范圍小,自身局限大,得到的效果不佳,不能將羌語言文化準確完整地保存下來。
二、自媒體時代為羌族語言的傳承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自媒體是信息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是當下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新媒體,具體含義指的是:任何一個人在任何時間、地點,以訪問網絡的方式,通過網絡平臺發布自身的新聞或者分享個人的真實看法、生活片段的即時傳播方式。正因為自媒體的這種實時性和對使用者的低門檻要求,使得自媒體更多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現在會說羌語的人少之又少,又多為老人,他們幾乎不會用自媒體交流,更重要的是由于羌族沒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雖已有創建羌族文字的相關機構,但羌語文字軟件系統開發的相關技術并不成熟,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相對落后,沒有統一的編碼字符集、字型和統一的鍵盤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等,難以通過文字進行傳播,使用率低。這些都給羌語的傳承帶來了很大阻礙。
雖然自媒體的發展使得羌族語言文化的傳承面臨巨大挑戰,但與此同時,自媒體也為其提供了機遇。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互聯網打破了民族界限,各地區、各民族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自媒體以其虛擬性、交互性、超時空性等特點,使得促進羌語文化傳播具有可行性。對于使用人口越來越少的羌語言,在自媒體數字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將其語言文字數字化,使之成為計算機網絡等能夠使用的媒介語言,二者有機地結合,就會促進羌語在當地的使用和傳播,加深羌人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認同,從而促進羌人對本民族語言自覺地保護和傳承。
三、自媒體時代羌語的傳承策略
1.建立羌族語言的有聲數據庫
隨著我國語言學的發展與積累,以及現代數字化技術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為有聲數據庫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使得建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具有可行性。目前國家語委正致力于建設中國語言有聲數據庫。[2]“旨在用現代信息技術、遵循統一的工作規范和技術規范,將中國各縣域的語言實態(也包括方言和地方普通話)記錄下來,歸檔建庫,永久保存”。對于僅有少數人會說甚至瀕臨消亡的羌語而言,有聲數據庫是很好的實現羌語言生態記錄,保存羌語言最有效、科學的方法。相較于傳統的筆錄方式,利用現代錄音設備采集有聲語料可以避免因筆錄和人工記錄帶來的誤差,最大限度地記錄并確保語言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以防止數據信息的損耗,實現對羌語言生態的保存。再結合自媒體平臺建立統一的管理和使用標準,通過音頻、視頻、微電影等形式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構建有聲數據庫的信息網絡,在數字媒體條件下傳播羌語言的精神內涵,實現在保護中傳承。
2.羌族語言文獻出版數字化
自媒體時代各類語言文獻出版借助網絡、移動終端、閱讀軟件等發展迅速,建立少數民族語言文獻的數字化儲存和進行網絡化服務是我國民族語言數字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文獻數字化已取得了輝煌成果,各民族致力于開發獨具民族特色的文獻數據庫,如《蒙文書目機讀目錄數據庫》《納西東巴文數據庫》《羌族文獻信息資源數據庫》等。以此為例,將羌語言文字通過數字化、信息化處理,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即時通信等進行羌語言文字的傳播。結合自媒體搭建的公眾平臺建立強大的數字共享數據庫,同時建立網上主頁,與其他各類數字圖書館形成互動鏈接,借助互聯網實現信息檢索與共享,更大范圍、更大力度地向受眾公開提供信息服務,有助于優化羌語言文獻資源,實現文獻信息網絡融合,最終實現閱讀終端的數字化,為保護和傳承以及從事羌語言文化研究的人員提供更為準確、快捷的信息渠道。endprint
3.實現羌族地區數字電視等多語言多字幕的播出
黨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黨報黨刊、廣播影視節目、出版物等譯制播出出版”。少數民族衛視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羌族地區沒有相應的羌語衛視,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漢語節目,缺乏民族特色,加之衛視節目制作成本高,耗時長,收視率低,不利于羌語言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但利用自媒體搭建的公眾平臺在互聯網、移動終端、各種即時通信軟件播出事先錄制好的以羌語為主要語言的微電影、紀錄片、歌舞片等節目,通過受眾的轉發與評論形成“爆炸式”傳播,有利于羌語言文化的推廣和傳承。此外還可以通過用羌語言文字出版的書籍報刊等文化設施提升羌語言文化的傳播力度,促進語言文字的保護和傳承。
四、自媒體時代傳承羌族語言的未來發展
1.以自媒體為媒介進行羌族語言的傳播更具有針對性
微博和微信是web2.0時代的創造性產物,如果得到數字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支持,那么隨著羌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和網上檢索功能的發展和完善,以羌語言為媒介載體的微博和微信,便可利用其傳播特點有選擇地為一個或多個受眾進行信息傳播,受眾有目的性地選擇和訂閱信息、有針對性地接受并傳播信息,這種雙向并具有互動性的交流有利于促進羌語言文字信息資源的優化,加強羌語言的應用,從而擴大受眾群。
2.縮小民族語言文化交流的“空間感”、增強民族語言文字的生命力
web2.0時代,微博和微信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可以整合各類通信工具,增強用戶使用黏性度。碎片化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這種媒介環境有利于民族語言文化的交流互動,從而縮小民族語言文化交流的“空間感”,增強民族語言的生命力。尤其對于地處偏遠、信息傳輸相對落后的羌族山區來說,利用自媒體促進民族語言文化的交流傳播,更重要的是,微信支持語音功能,這樣對于本身沒有文字記載的羌語而言,有聲語料可以實時、準確地傳播、記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減少了保護和傳承以及從事羌語言文化研究人員調查和搜集偏遠地區語音資料的不便。
3.依托自媒體促進羌族語言文字的傳播
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傳播,也會促進民族語言文字的傳承。依托互聯網、智能手機、數字出版等自媒體的羌族文化產業具有十分巨大的開發潛力。以云南“德宏·隴川目瑙縱歌狂歡活動”為例,在微博的影響下,受眾迅速增加,活動也因此升級為“中國·德宏國際目瑙縱歌節”。同理,羌族的羌謠、羌笛、口弦、沙朗等也可以借鑒此種方式,運用自媒體的傳播渠道進行推廣和傳播。同時,隨著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微電影”變得更加平民化,因其技術要求不高,篇幅較短利于網絡傳播,那么以微電影為媒介宣傳羌族語言文化,拍攝以羌語言文化為主體的微電影,并在各大視頻網站播放,通過廣大網民的觀看、評論、轉發等,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羌族濃郁獨特的民族文化與原生態風光,促進羌語言文化的傳播。
五、結語
自媒體時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使得羌族語言文化的傳承面臨巨大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的機遇。結合羌族語言文化傳承的現狀運和自媒體時代的特點,運用各種現代設備,加快羌語的文字創建工作以此推進羌語言文字的數字化、信息化處理,建立羌語有聲數據庫,優化羌語言文獻資源,融入“云朵上的民族”的文化語言特色,依托自媒體的各種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提高羌語交流的有效性和生命力,促進羌語言的傳承和發展,實現生態地保存和記錄羌語言文化,達到傳承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98.
[2]李宇明.論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J].中國語文,2010(4):356-3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