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揚
淺論“四個全面”理論的科學性
雷 揚
“四個全面”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又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出高度的科學性和鮮明的人民性。科學性與人民性是辯證統一的,科學性是人民性的前提,人民性是科學性的目的,二者統一于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四個全面”;科學性;人民性;辯證統一
盡管目前學術界理論界并沒有關于科學理論的權威定義,但一般認為科學理論具有客觀性、規律性、可檢驗性等基本特征。[1]“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黨在科學分析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和黨情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是被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初步證明為正確的理論,具有客觀性、規律性和可檢驗性,因此是科學理論,具有科學性。科學性是“四個全面”的基本屬性。
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認為,科學知識是客觀的,具有客觀性特征。[2]所謂客觀性是指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四個全面”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和黨情基礎上提出來的,完全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具有客觀性。
第一,“四個全面”是我們黨在科學判斷當今世界形勢基礎上提出來的。2014年1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時指出:“要充分估計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矛盾和斗爭的尖銳性,更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更要看到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要充分估計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更要看到亞太地區總體繁榮穩定的態勢不會改變。”[3]從中可以看出當今世界形勢:一方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國際體系繼續朝著多極化方向變革,亞太地區總體繁榮穩定;另一方面,國際格局發展演變越來越復雜,世界經濟處于艱難的調整中,國際矛盾和斗爭日益尖銳,國際秩序之爭愈來愈激烈,我國周邊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這既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同時又對我們的改革與發展、國家治理和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個全面”正是我們黨抓住戰略機遇、順應世界發展要求而提出來的。
第二,“四個全面”是我們黨在科學分析基本國情特別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基礎上提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4]然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不同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就當前而言,一個重要特征是,我國進入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不斷凸顯,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發展方式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等。而且,這些問題和矛盾相互交織,異常復雜。如何在新常態下解決好這些問題?顯然,靠線性思維、搞單兵突行不通,必須采取系統思維,加強頂層設計。“四個全面”就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為破解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而提出的大思維、大戰略、大格局。
第三,“四個全面”是我們黨在科學把握自身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基礎上提出來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黨的建設,不僅出臺“八項規定”,而且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打老虎”“拍蒼蠅”反腐敗斗爭、“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等,使黨風政風有了明顯好轉、黨員隊伍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同時,我們黨仍然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和問題,如“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四風”問題、腐敗問題等。這些挑戰和問題不僅制約黨治理能力的提升、削弱黨的戰斗力,而且影響黨的形象和威信。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凡是影響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問題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病癥都要徹底醫治,凡是滋生在黨的健康肌體上的毒瘤都要堅決祛除。”[5]如何克服這些問題、醫治這些頑疾、祛除這些毒瘤、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全面從嚴治黨。只有全面從嚴治黨,才能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從而使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四個全面”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而提出來的。
科學的目標在于揭示“那些能決定物體和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關系的普遍規律”[6]。 “四個全面”圍繞如何管黨治黨、如何治國理政、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問題,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具有規律性。
第一,“四個全面”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主體力量。“四個全面”抓住生產力這個關鍵,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最根本最緊要的任務、作為調整生產關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揭示了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因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都必須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發展生產力,無論是革除體制機制的弊端,還是蕩滌落后保守的思想觀念,都是為發展生產力掃清障礙,釋放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建設和黨的建設領域的集中體現。“四個全面”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把人民群眾作為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四個全面”是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是為推動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實際問題提出來的;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依靠人民群眾來協調推進。
第二,“四個全面”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動力、保障和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四個全面”的戰略目標,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目標的清晰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步在21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而在21世紀頭20年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一個階段,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四個全面”的戰略舉措,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進各領域改革”,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掃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破解各種發展難題,從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實的動力。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7]
而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舉措,則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實保障。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足點。全面依法治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完善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法治保障。“四個全面”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戰略舉措,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是全面從嚴治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所在。全面從嚴治黨目的是使我們黨更好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從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第三,“四個全面”揭示了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執政要求。“四個全面”堅持人民至上,把最大限度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根本價值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需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黨群關系更加密切。這生動詮釋了執政為民理念。作為“四個全面”的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國強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8],“領導干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 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9]。 這生動詮釋了依法執政方式。作為“四個全面”的根本支撐,全面從嚴治黨強調,治黨要“嚴”字當頭、真抓實管,把“從嚴”要求落實到黨的建設各方面、貫穿于黨的建設全過程,實現長期化、常態化、制度化。這生動詮釋了從嚴治黨要求。
毛澤東說:“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10]這表明科學理論不僅來自客觀實踐,而且還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具有可驗證性。“四個全面”提出以來,不僅接受了實踐的檢驗,而且已被實踐初步證明為正確的,同時還將繼續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第一,“四個全面”是被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初步證明為正確的理論。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包括:“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等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推動形成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的良好態勢;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進,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依法治國開啟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成就顯著,強軍興軍邁出新步伐;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11]而十八大以來的這三年恰好是“四個全面”形成發展和初步實踐的三年。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上述成就的取得是貫徹落實“四個全面”的結果。這表明“四個全面”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是被實踐證明為正確的理論。
第二,“四個全面”將在實踐的持續檢驗中顯示其真理性。只有不斷地接受實踐檢驗,才能完成理論的科學性檢驗;只有在持續的實踐檢驗中得到證實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科學理論。盡管目前“四個全面”已被實踐初步證明是正確的,但它還需要繼續接受實踐檢驗,畢竟它提出的時間并不長,需要在持續的實踐檢驗中顯示其真理性。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如果這些新的目標要求能夠順利實現,那么“四個全面”的真理性將會更加得到彰顯。
總之,客觀性奠定了“四個全面”形成的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規律性揭示了“四個全面”的本質;可驗證性為“四個全面”的科學性提供了最有力的實踐證明。
[1]吳懷友,劉建武.論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性[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10).
[2](英)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M].舒煒光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3]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11-30.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 net.com/politics/2014-09/30/c_1112697659.htm.
[6](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 3 卷)[M].許良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7]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9]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03.
[10]毛澤東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N].人民日報,2015-11-04.
雷 揚(1975—),男,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黨的理論和建設。(廣東番禺 511483))
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馬克思主義研究專項課題“海外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解讀的評析”(MYZX201647)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