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萬和 王勝奇 董 寧
劉辰翁交游詞中的十六友人小考
吳萬和 王勝奇 董 寧
劉辰翁是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愛好交游,創作了有關交游的詞多達215首,占其總量(355首)的60.56%,其中涉及的友人多達125人,因此嘗試小考其中的十六位友人。
劉辰翁;交游詞;友人;小考
劉辰翁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平生愛好交友,他的文學作品更多表現在詞方面,因此交游的友人也多出現于這里面。據吳企明校注的《須溪詞》可知,他目前存有355首詞,其中有215首交游詞,占其總量的60.56%,交往的朋友有125人。同時他經常與摯友賦詞相互唱和,偶爾還情不自禁和詞懷念摯友,同時還應友人之邀請,賦詞唱和。具體來看,他創作了以下122首有關贈送唱歌詞,交游的友人有50多位。因此筆者嘗試通過他的交游詞來探析他結交的親朋好友。
一是同鄉至交彭元遜。彭元遜(生卒年不詳),字明叔,號巽吾,吉州廬陵(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人。根據《江西通志》卷五十一《選舉》記載,南宋理宗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彭元遜參加解試,與劉辰翁有唱和。南宋滅亡后不再出仕。現存有20首詞,宋詞三百首多有收錄。例如劉辰翁創作了很多首詞與知交彭元遜唱和,其中一首為老鄉知交彭元遜主動向劉辰翁索取詞賦,故劉辰翁填詞唱和,還有2首為七夕時連續贈與彭元遜的詞,據此我們可以猜測他們友情深厚。這些唱和詞內容豐富,感情真摯,可謂是情同手足。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46歲的劉辰翁在家鄉吉州廬陵時遭到元兵入侵,避禍吉州永陽(即今天的吉安市吉安縣永陽鎮),在此填詞追和至交彭元遜,作《蘭陵王·丁丑感懷和彭明叔韻》。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53歲的劉辰翁在家鄉吉州廬陵又填詞懷念蘭交彭元遜,作《憶舊游·渺山城故苑》。
二是朱約山,即朱渙,字行父,號約山,吉州廬陵(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儒行鄉古巷人,南宋寧宗嘉定十年丁丑(公元1217年)進士,曾任大理寺承,守衡州。清朝人厲鶚《宋詩紀事》卷六十六云:“(朱)渙,字行父,號約山,大理寺承,守衡州。”根據清朝同治年間的《廬陵縣志》卷三十二可知,“朱渙,號約山,(吉州)廬陵儒行鄉古巷人,登嘉十年丁丑進士,擢大理寺承,知衡州。年八十余,風流文采,重于一時,文天祥嘗師事之。有詩文集行于世。”劉辰翁填有 《酹江月·和朱約山自壽曲,時壽八十四》記錄他們的交情。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有8首詩歌與朱渙唱酬。
三是王槐城,即王櫸,字國正,號槐城,吉州永陽 (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永陽鎮)人,與劉辰翁同年所生,曾領仙都觀。劉辰翁在 《念奴嬌·和臞山用槐城韻見壽》、《梅花引·壽槐城》等唱和詞中,多次與知己王槐城贈詞唱和,還多次特意為他填詞祝壽唱和。宋朝歐陽守道曾撰《送王槐城序》,王義山亦有《和王槐城寄詩韻》。劉將孫《梅花阡碑》云:“梅友王公卜葬于梅花南阡……昔吾先君慎許可甚,其知梅友也,以槐城王國正櫸,蓋梅友學焉。”
四是張古巖。張古巖,生卒年難以考證,為劉辰翁鄉里故人。他們有 《霜天曉角·壽張古巖》、《滿江紅·古巖以馬觀復遣舟,約余與中齋和后村海棠韻,后寄述懷》二首、《金縷曲·古巖和去年九日約登高韻,再用前韻》等9首唱和詞。劉辰翁與至友古巖多次游玩唱和,其中還提到了好友馬觀復、中齋、節庵和節庵其弟。同時《憶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燈節,早見古巖四疊,又得中齋別梅,遂并寫寄》三首、《滿江紅·古巖以馬觀復遣舟,約余與中齋和后村海棠韻,后寄述懷》二首中也涉及到好友張古巖石。
五是鄧剡。鄧剡 (公元1232年——公元1303年),字光薦、中甫,號中齋,南宋吉州廬陵藍溪 (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縣永陽鎮鄧家村)人,南宋末年著名愛國詩人、詞人,第一個為文天祥作傳的人,他與文天祥、劉辰翁是白鷺洲書院的同學。在《洞仙歌·壽中甫》等16首唱和詞中,劉辰翁與密友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鄧剡(號中齋)多次唱和,他們志同道合,都是南宋愛國人士,其中還涉及到友人古巖、節庵和節庵其弟;《滿江紅·古巖以馬觀復遣舟,約余與中齋和后村海棠韻,后寄述懷》二首、《憶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燈節,早見古巖四疊,又得中齋別梅,遂并寫寄》三首中也提到了鄧剡。
六是馬觀復。即馬煦,字德昌,號觀復,磁州滏陽(即今天的額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人,具體參見《新元史·馬煦傳》。劉辰翁在《水調歌頭·癸未中秋,吉文共馬德昌泛江》二首等6首詞中與摯友馬觀復多次唱和,里面涉及到好友古巖、中齋、劉克莊(字后村)。
七是康應弼。康應弼,字德輔,號臞山,吉州龍泉(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人,曾任吉州(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儒學教授。根據清朝雍正年間的《江西通志》卷七六《人物志》記載:“康應弼,字德輔,龍泉人。平生精力于詩,所著有《淳祐稿》、《寶祐稿》、《開慶稿》、《景定稿》,同時詩人如呂耐軒、李義山、李□泉、徐矩山、姚雪坡諸公皆有倡和題跋。其子同老(筆者按:此“老”疑為“志”之誤),合而命之曰《澹軒康氏詩蹧》。”在《念奴嬌·和臞山用槐城韻見壽》等9首唱和詞中,劉辰翁多次與康臞山唱和,里面還有友人龍眠李氏和兩道人。
八是李同年。李同年,即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與劉辰翁同年考取進士的李嘉龍,字敬軒,號中甫,江南西路南康軍都昌(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人,曾經擔任江南西路吉州同知,于南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公元1273年)離任吉州同知,后曾任莆田參政。根據劉辰翁之子劉將孫的《養吾齋》集卷六《呈敬軒公序》記載:“莆田參政敬軒公與先君子須溪先生定交于廬陵,謫居時同舍同年,同門同朝,知契深厚。亂來隔絶,不肖來閩往復二十年,每問契家何如?于莆田往來者茲行光澤,見吳教諭能言中齋,屹立風波中深慰此情,聞教諭弟歸,欲專拜書,渺其今昔何所可極?輙附小詩以見惓惓,言有盡而意無涯也,猶憶癸酉(公元1273年)先君《送先參政守廬陵歸》詩,序有云‘追念江東辭舉姑蘇惠予,孰非可感此詩,傳之兩家子弟,永為好耳。今詩追記前語,俯仰凄然。”我們可以知道他們“謫居時同舍同年,同門同朝,知契深厚。”劉辰翁曾有《太常引·壽李同知》、《摸魚兒·和柳山悟和尚與李同年嘉龍韻》、《摸魚兒·和謝李同年》二首、《木蘭花慢·和中甫李參政席上韻》記載他們的交情。
九是劉克莊。劉辰翁有三首詞中提到好友劉克莊,這分別是 《滿江紅·古巖以馬觀復遣舟,約余與中齋和后村海棠韻,后寄述懷》二首、《滿江紅·海棠下歌后村調共和》。由于大家對于劉克莊的生平和文學風格都較熟悉,故筆者簡要介紹如下,劉克莊(公元1187年-公元1269年),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南宋后期著名文學家,今天的福建省莆田縣人,初為靖安主薄,后長期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其詩歌作品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多談論時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學習“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向江西詩派,總體詩風屬于江西詩派。其詞深受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影響,詞風豪放,呈現出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今人程章燦《劉克莊年譜》對其行跡有較詳細考證,侯體健《劉克莊的文學世界》對其文學創作各個方面進行了精微的探索。
十是周耐軒,即周天驥,字耐軒,曾任吉州知州,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投降元朝,后又歷任吉州路總管等職。《元史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十六》云“至元十三年,國兵攻宋,宏偉以書謁元帥宋都于軍中,奇之,俾以兵略地臨江。至吉州,宋主將管忠節、路分鄒超悉眾出戰,宏偉敗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禍福,知州周天驥以城降。”清朝雍正年間的《江西通志·秩官》云:“吉州路總管周天驥”劉辰翁曾創作了 《水調歌頭·日獻洞賓公像于溪園先生,報以階庭府公耐軒壽容……敢續之好歌,毋忘佳話》、《宴春臺·壽周耐軒》、《金縷曲·奇番總管周耐軒生日》等6首詞記載他們的友情。
十一是節庵,指賈昌忠,號節庵,懷安軍金堂(即今天的四川省金堂縣)人,與其弟賈純孝同為宋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進士,后曾任吉州 (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南劍州(即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學官。其父賈仲武曾擔任隆州(即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簽判,后舉家遷入吉州,《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傳第二百八·忠義四·賈子坤傳》云“賈子坤,字伯厚,潼川懷安軍人。嘉定十三年進士。為西和推官,攝通判。關外被兵,子坤與郡守陳寅誓死城守。城陷,子坤朝服與其家十二口死之,追贈承議郎,封其父崧承務郎。官其子仲武宣教郎、隆州簽判,改奉議郎、果州通判,卒。仲武子昌忠、純孝同登咸淳七年進士第。純孝揚州教授,受知帥李庭芝,調江、淮總幕。北兵下江南,二王在福州,以史館檢閱召,辭。會丞相文天祥辟佐其幕,尋授秘書丞,擢吏部郎中。丁母憂,起復為右司,轉朝散郎。崖山師敗,純孝抱二女偕妻牟同蹈海死。”劉辰翁有《霜天曉角·壽賈教》、《齊天樂·節庵和示中齋端午〈齊天樂詞〉,有懷其弟海山之夢。昨亦嘗和中齋此韻,感節庵此意,復不能自已,儻見中齋及之》2首詞記載他們的交情,其中后者為紀念賈純孝而作。
十二是蕭壽甫 (公元1213年——公元1286年),名壽甫,字大德,號靜安。根據劉辰翁于撰寫的《蕭壽甫墓志銘》記載:“袁州如西昌蕭壽父大德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公元1286年),少圣匋一歲耳,于時事圣匋如弟子,又以弟子俱見吾先人,先人厚之如厚吾……壽父號靜安,其死以丙戌十月十九日,曰:‘雞鳴吾行矣。’雞鳴而逝,年七十三。”我們可以推測蕭壽甫的出生年為南宋寧宗嘉定六年 (公元1213年)。55歲的劉辰翁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公元1286年)撰寫了《霜天曉角·壽蕭靜安,時歸永新》一詞,為時歸永新的好友蕭壽甫祝壽。
十三是王彭益,生平難以詳細考證,曾任僉事一職,為劉辰翁和劉將孫的朋友,劉辰翁創作了《乳燕飛·王彭益僉事夜坐文江之上,屢稱赤壁之游樂。酒余索賦,因取坐間語參差述之》記載他們的交情,劉將孫的《養吾齋集·古興呈僉事王彭益》記錄他們的交往。
十四是長安人白氏。在《烏夜啼·和北客問梅,白氏,長安人》、《酹江月·北客用坡韻改賦訪梅》、《酹江月·五日和尹存吾,時北人(筆者按:可能是長安人白氏)競鷺洲渡》唱和詞中,劉辰翁與北客長安人白氏圍繞梅花唱和。
十五是翁丹山,即翁合,字與可,或云字叔備,號丹山,崇安(即今天的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南宋理宗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進士。曾任浙西提刑,南宋度宗咸淳中知贛州兼江西提點刑獄。后來又曾官侍郎、兼直學士院,著有《丹山集》。文天祥《與中書祭酒知贛州翁丹山》自注云:“翁丹山,名合。”《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二十五·侍講翁丹山先生合》據《建陽郡志》云:“翁合,字叔備,崇安人,七歲能文,辟童選登嘉禧二年進士,歷官有聲。賈似道謫建州,合上言建實文公朱子闕里,三尺童子亦知向善,聞似道名,咸欲嘔吐,況見其面乎?乞投荒裔以御魑魅,似道坐責,授髙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景定中擢侍講,號丹山,所著有《丹山集》。”清朝光緒年間的《江西通志·職官表》記載:“翁合,字丹山,知贛州兼江西提點刑獄,咸淳中任。舊志失載提刑,據《文天祥集》補。”劉辰翁填有《瑞鶴仙·壽翁丹山》、《法駕導引·代壽丹山》詞記載他們的交情。
十六是青山,即趙文,初名鳳之,字儀可或宜可,號青山,吉州廬陵(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南街人,曾任東湖書院山長、清江儒學教授。劉辰翁有《洞仙歌·器之高誼,取前月青山〈洞仙歌〉華余重壽,走筆謝之》記錄他們的交往。劉將孫《養吾齋集卷二十九·趙青山先生墓表》云:“青山先生諱文,字儀可,其字儀則,初名鳳之,以先君子嘗字之惟恭,后唱酬每稱之儀可……惟青山自年二十六以宋永名貢,景定甲子及咸淳丁卯第宋吉貢,庚午以萬年名貢,癸酉第宗強貢,甲戌宗強第,青山以今名試京庠,零分入太學,京庠有類甲試,若零分者羣千百試經賦各取一,選艱甚,青山笑談拾芥如方州弟兄。”清朝通志年間的《廬陵縣志》卷三十二云:“趙文,字儀可,一字惟恭,號青山,南街人。原名宋永,三貢于鄉,由國學上舍仕南雄府教授。與弟(趙)強同出文天祥之門,嘗從勤王,于軍政多所參決。(趙)強死軍中,(趙)文請歸養。宋亡,隱居不出。會當路屈耆年碩學主湖山講席,強起為東湖書院山長,尋改清江儒學教授。詩文脫略崖岸,獨自抒所欲言,晚年頗以理學自任,進之未已。”趙青山《洞仙歌·壽須溪。是年,其子受鷺洲山長》云“千年鷺渚,持作須翁酒。勝有兒孫上翁壽。向玉和堂上,樽俎從容,笑此處,慣著絲綸大手。 金丹曾熟未,熟得金丹,頭上安頭甚時了。便踢翻爐鼎,拋卻蒲團,直恁俊鶻梢空時候。但喚取、心齊老門生,向城北城南,傍花隨柳。”
[1]夏漢寧,黎青,劉雙琴.宋代江西文學家考錄·宋代江西文學家地域分布漫議 (代前言)[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2]吳企明校注.須溪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曾芳.劉辰翁交游詞研究(碩士論文)[D].武漢:湖北大學文學院,2014.
吳萬和(1973—),男,廣東白云學院基礎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及文學相關研究;(廣東廣州 510450)王勝奇(1982—),男,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董 寧(1978—),女,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與文化藝術。(江西南昌 330000)
2017年江西省社科規劃課題青年項目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一般項目“南宋詞人交游與文學關系研究(17WX29)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