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替代性食物網絡的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11-22 17:53:58劉松韓爍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9期
關鍵詞:互聯網

劉松++韓爍

摘要:針對欠發達地區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弱勢情境,突破主流農產品供應鏈和農業產業化思維,基于替代性食物網絡(AFNs)的生態性、可持續性、社區發展和本土性特征與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政策的內在契合點,提出“多階段二維協同”的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主張欠發達地區應堅持特色農業發展方向,在挖掘區域“適應優勢”的基礎上,以AFNs的建設和拓展為主線,分4個階段開展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促進配套的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協同發展,從而有效克服AFNs固有的“空間接近”短板,推動AFNs與主流農業產業鏈集成發展以及三產融合發展,逐漸實現將欠發達地區農業“適應優勢”轉化為綜合優勢的目標。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替代性食物網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 F320.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9-0018-07

收稿日期:2017-08-17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編號:2016012)。

作者簡介:劉 松(1981—),男,湖北荊州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決策支持系統、虛擬企業管理。E-mail:jialiusong@126.com。 我國現有農產品供給體系總體上缺乏對城鎮農產品消費結構向中高端調整的動態適應能力,而農業發展所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已使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根基受到嚴重侵蝕,同時還面臨農業發展成果分享機制不健全、涉農產權轉移不規范、農業創新要素市場建設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中央政府破解“三農”新難題的主動選擇。然而,我國農業結構性改革在經過3個五年規劃期后,反而出現糧食總產量十二連增、進口糧食和社會糧食庫存總量不斷增加的“三量齊增”現象,農業結構性問題總體上更加復雜化、嚴重化[1]。特別是,我國農業主產區多數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小農經濟仍然是當地農業發展的基本形式,即使在國家大力推進新型農業主體建設的背景下,農業主產區仍然處于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缺乏組織化的大環境[2]。尤其是,區域內的小農經濟主體受新型農業主體同質農產品局部競爭的影響,其農產品市場供應的市場空間和利潤日趨狹小,進而造成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困難、農業競爭力弱化的格局長期固化[3]。如果欠發達地區不及時進行農業發展規劃的改革創新,這種弱勢格局將在新一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進一步惡化,使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出現嚴重的區域發展不均衡,造成明顯的時空格局[4],不利于我國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部署。

我國政府、理論界和實踐界現已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明確共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范圍不斷擴大、模式與技術不斷創新、政策不斷完善。張蓓認為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調整和優化主體、產品、資金、信息、技術和制度等供給側要素及其配置,著力夯實供給側基礎,提升供給側質量,提高供給側效率,開拓供給側空間,保障供給側安全和增加供給側價值[5]。孔祥智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3步走:一是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通過結構調整實現農業領域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三是通過糧食價格體制和補貼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食產業[6]。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的實施需要足夠的宏微觀條件,政府部門或市場主體需要圍繞改革路徑規劃,進行必要的體制機制、農業生產模式、商業模式以及服務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包括加強頂層設計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深化涉農產權和要素市場改革,培育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業補貼政策的轉型[1];培育各類農業服務主體、重視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加大農村金融供給[7];加快農業結構和全國種植結構調整、扶持區域地標性農產品品牌[8];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流通,引導涉農平臺經濟有序發展[9],以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10]等策略。

總體上,遵循生態經濟規律,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探索與中國農業現實緊密相聯系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成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11]。但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及對策方面的研究,本質上是基于國內外發達地區的實踐經驗和對未來形勢的判斷,圍繞“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問題提出的基本思路或“補短”策略;一方面,缺少面向我國農業主產區多數為欠發達地區的針對性,有關解決方案尚不能很好地嵌入欠發達地區農業發展基礎薄弱、農業主體經營能力不強、財政投資有限等弱勢情境;另一方面,缺少具有可持續性的改革切入點和長期發展主線,不足以貫穿現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策略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內在邏輯。特別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面臨糧食安全保障思路調整、“互聯網+”農業推進、“五化同步”、國家精準扶貧等重要涉農戰略的疊加期,研究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必須系統地考慮這些重要涉農政策對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和導向作用,又要立足于欠發達地區特殊的弱勢情境。但現有研究對“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作用以及“綠色化”發展的統領性強調不足,特別是較少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區域農民利益聯接機制的締結要求。本研究將在理順國家重要涉農政策疊加對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和導向作用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對農業供給側資源要素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則,提出以替代性食物網絡(alternative food network,AFNs)建設為主線,研究欠發達地區在弱勢情境下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路徑規劃,以期為欠發達地區優化農業發展頂層設計和加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提供系統性的參考方案。

1 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導向和切入點

1.1 涉農政策疊加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導向

在2017年中央1號文件正式發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綱領性意見之前,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明確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而與此同時針對我國農業發展出現的新問題、新形勢,關于糧食安全保障、“五化同步”、“互聯網+”農業、精準扶貧等重要涉農政策相繼推出,已經開始引領或決定了各地農業戰略部署;同時,這些政策所強調的農業發展理念和改革措施也或多或少地體現或接近2017年1號文件的核心內容,將不可避免地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設計及其實施對策產生系統性影響。endprint

1.1.1 糧食安全保障政策調整激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潛力 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政策已經從“量”的保障調整到“生產能力”的保障,更加注重質量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這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于優化農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效益問題指導思路相同。糧食安全保障新政策要求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維護現有主要糧食品種的生產基礎,守住糧食主產區優良耕地的紅線,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提高主要糧食品種的質量;其次,根據“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思路,可隨國家糧食儲量的變化,適時挖掘利用糧食主產區開發高效農產品供應的潛力;再者,要立足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改造劣勢糧食生產區域,抓好特色農產品引進或挖掘區域現有農產品潛力,把非糧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實現區域農產品品牌化發展[9]。

1.1.2 “綠色化發展”統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四化同步”能引導欠發達地區提高區域城鎮化水平,鼓勵用工業的思維來發展農業,有利于實現土地規模化和標準化經營,促進合理的農業產業布局,對發展農業物聯網和推行智慧農業有重要指導意義。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綠色化”統領“四化同步”的發展思路,進而要求欠發達地區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外發達地區當前都存在消費者對有關綠色認證標志信任偏低的問題,使得綠色農業生產區域成為了稀缺資源,而欠發達地區由于工業化開發程度低,相對于發達地區更具有發展綠色農業的得天獨厚條件。在國內農產品消費結構向中高端調整的趨勢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充分發揮“綠色化”的統領性作用,將綠色農業、訂單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生態發展形式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方向。

1.1.3 精準扶貧政策鞏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生動力 占我國糧食生產總產量73.64%以上的800個產糧大縣的發展普遍落后,人均財政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八成,綜合城鎮化率僅為24%左右,國家級貧困縣竟達105個之多[12]。若不解決糧食生產貢獻越大,區域財政收入越少、農民收入越低、經濟越落后的惡性循環,國家糧食安全將存在重大的隱患。事實上,國外農業產業發展特別注重通過農業扶持政策,確保農業生產穩定與農民收入增長[13]。我國的精準扶貧政策同樣有利于統籌安排惠農資金,針對性地服務于欠發達地區困難小規模農業主體,開展多樣性的生產和經營模式創新,并帶動具有減貧效用的農業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投資,有利于確保農業主體參與糧食生產和響應農產品結構調整政策的積極性,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生動力。2016年中央1號文件就明確提出了“完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民利益聯接機制,將產業融合作為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手段”等要求,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與精準扶貧政策的主旨具有一致性,而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針對欠發達地區傳統弱勢農業主體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為他們創造更多 的“收入中心”價值[14],而不是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邊緣化。

1.1.4 “互聯網+”行動計劃創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式 《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將“互聯網”+現代農業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互聯網+”農業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直接作用是改善農產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提供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有效地改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互聯網+”行動計劃有利于以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代替勞動密集型的方式促進農業要素升級和流通。“互聯網+”行動計劃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創新的理念,能對農業電子商務、產業鏈資源整合、農技推廣、農村金融等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使跨區域農業資源能實現低成本整合和農業商業模式創新。

國家重大涉農政策將引領或支撐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避免區域政府以局部工作部署的適用性任意放大或以領導意愿指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致嚴重束縛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選擇空間。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改革方向、改革動力和改革結果必須符合國家重大涉農政策。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國家推進“互聯網+”戰略和精準扶貧等政策紅利,發揮“綠色化”的統領作用,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加強城鄉統籌規劃,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構建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區域農業主體的利益聯接體系,促進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主體和更多的傳統農業生產主體共同發展。

1.2 AFNs與國家涉農政策導向的契合點

農業本應該具有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11],但當前主流農業產業鏈卻過分地強調農業的生產功能和農業效益的提高。主流農業產業鏈以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為特征,由于農業生產主體與采購商、銷售商之間資本實力懸殊,且存在若干信息不對稱因素以及強烈的機會主義行為,農業生產主體的利益受到擠壓。更嚴重的是,主流農業產業鏈所采用的生產方式已造成土壤板結、食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逐漸惡化。針對這些問題,政府部門、農產品經營者、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偶爾會在媒體場域下進行公開的霸權與反霸權的競技,更多的則是通過“無聲”的實踐向主流工業化食品生產體系進行反抗和挑戰[15]。AFNs可以說是這種反抗和挑戰所產生的結果,它作為不同于主流工業化食品生產的新興食物體系,與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農村發展等的社會運動聯系緊密,代表著一種對食物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空間重構與社會重構的努力。AFNs不單純追求農產品的產量和收益,更強調農業的社會性、生態性、可持續、社區發展和本土性的原則,注重環境保護和農業多功能發展。這些本質特征與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相關涉農政策存在明顯的契合點(表1)。 表1 AFNs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相關涉農政策的契合點

比較維度 工業化農業產業鏈 AFNs 政策契合點 產品核心價值制造/加工自然/新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特點大規模生產工藝/手工(小規模)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扶貧 產業鏈構成信息不對稱的多環節長鏈信息對稱的生產者/消費者短鏈綠色化發展/精準扶貧 成本消耗圍繞農產品流通成本圍繞農產品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產品類型大宗產品/標準化小批量/多樣性糧食保障思路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功能性農業主導功能強化非農業功能擴展糧食保障思路調整/精準扶貧 產品定位均質性食物區域特殊偏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銷售渠道大賣場本地多樣性市場精準扶貧 消費類型快餐慢食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種植過程工業化農業有機農業綠色化發展 關注核心數量/經濟性質量/社會信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貢獻外部資本得利嵌入當地經濟精準扶貧 “互聯網+”作用提高運作效率/效益強化信任關系“互聯網+”農業 網絡價值分配流通主體強勢生產主體為主精準扶貧endprint

上述契合點使以AFNs為切入點開展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很符合國家重要政策導向的正確選擇,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發揮政府在財政支持、解決標準、政策等制度性要素配置上的重要職能,更要體現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1]。由于AFNs的初期建設無需依賴于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因而特別適合欠發達地區財政政策有限、農業基礎投入不足的弱勢情境;同時,AFNs建設的出發點不僅在于豐富生態農產品的供給渠道,滿足城鎮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生態農產品消費需求,它更重要的外部效應是將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業主體與弱勢農業主體、農產品生產和生態環境、城鎮消費者和生態食品生產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區域農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欠發達地區弱勢農業主體創建能提升非生產性收益的市場化平臺,調動區域傳統弱勢農業主體參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性,發揮市場對區域內各類農業主體自主經營行為的調節作用。

2 基于AFNs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

2.1 農業生產供給側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協同

建立AFNs能直接解決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產維度問題,特倫蒂諾(Trentino)、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 )等地食物供應鏈系統的發展經驗表明,AFNs可以激活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鏈,推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16]。但從中國AFNs發展的實踐看,應用AFNs開展生產維度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將面臨諸多問題。首先,AFNs中的組織者、農民收益與消費者權益關系平衡困難。利益關系不平衡將降低組織者、消費者和生產者對AFNs的歸屬感,進而影響AFNs長期運營的穩定性[17]。當前促成消費者和農業生產者對接的AFNs負責人往往是兼職志愿者,當面對AFNs運營后期管理的復雜性時,兼職負責人容易因管理疲勞感而選擇退出網絡,而AFNs將面臨因失去運作核心而退出市場的危機。另一方面,農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信任關系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適度的溢價機制,城鎮居民愿意為高質量農產品支付的溢價能否保障生產者額外付出也值得關注。其次,AFNs的短鏈供應體系較為脆弱。雖然AFNs運作以信任關系為基礎,也可能伴有明晰的合同約束,但同主流農產品商業體系相比,AFNs主體處于一種相對松耦合的狀態,缺少基于高關聯性資本投入而產生的強依賴關系以及市場調配的靈活性。當生產者、組織者、城鎮消費者甚至是消費場所等客觀環境的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容易導致AFNs鏈條斷裂。再次,AFNs的贏利能力普遍較弱。AFNs農產品價格通常會高于主流渠道,而當前小眾化的市場規模對農產品相對高價位需求的支撐不足,這種狀態容易導致參與主體的“畢業效應”,即參與主體會因AFNs的預期盈利能力和變現能力不足而重新加入主流農產品供應網絡。最后,AFNs的“空間接近”優勢與多樣性需求間存在矛盾。AFNs利用“空間接近”優勢,保障生態農產品供給和信任關系的建立,但也會造成農產品供給的單一性和時滯性。同時,“空間接近”的特點會限制本地優質農產品的消費規模,使AFNs的生產端難以吸引新型農業主體的規模化投資,不利于AFNs的市場化和發展壯大。將產品銷售給位于生產區域之外或對該區域農產品特色沒有明確認知的消費者,以及整合外部優勢農產品供本地城鎮居民消費,都是AFNs“空間接近”特征要補齊的短板。

針對上述問題,欠發達地區通過建設AFNs開展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要通過服務要素的重構和服務模式創新對AFNs建設和擴展形成強有力的支撐,即要開展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農產品結構性過剩的深層原因在于流通環節沒有理順,因政府干預而導致價格失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沒有準確地反饋到生產者那里,存在供求之間信息的不對稱[9]。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是加速農產品生產和消費領域的要素和信息流通。歐美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實踐表明,互聯網平臺性組織有助于產生規模化的市場渠道、緊密的合作組織結構、信息共享和信任機制以及公共的支持環境等,并且由平臺性組織而引起的經營模式變革會促進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18]。欠發達地區AFNs建設的推進,不僅導致對農業生產性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需求更加強烈,還導致農業生產性服務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日趨緊迫。因此,基于AFNs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把握國家推行“互聯網+”農業的大趨勢,探索“互聯網+”技術與基于AFNs推進生產維度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佳接入點,引導涉農平臺經濟有序發展。但關鍵問題是,欠發達地區政府或行業組織要相對弱勢的情境下,完善“互聯網+”創新進入農業生產服務體系的激勵機制,創新“互聯網+”技術衍生出的服務模式,使高級或專業化的生產要素有效地植入AFNs產業鏈,針對性地解決AFNs存在的“空間接近”短板,從而形成農業供給結構性改革的生產維度和服務維度協同發展的態勢。

2.2 “多階段二維協同”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

由于農產品生產對自然生態資源及其空間分布與組合有著特殊的要求,那些品質優良、獨具地域特色的地標性農產品,是特定地域生態環境的產物,因而具有與生俱來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價值[8],發展特色農業也應該作為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向。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在區域農業資源、基礎設施、經營主體能力以及財政能力等方面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改變以區域外資本控制為主的主流農業產業鏈的市場地位,這顯然需要區域內農業主體長期地投資、成長和創新積累。另外,無論是基于AFNs的生產維度改革,還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服務維度改革以及促進兩者協同發展的配套支撐體系都意味著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多階段的過程。欠發達地區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多階段性,規避速戰速決的誤區,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紅利和區域特殊資源,積極審慎地規劃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線圖。

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以建設AFNs為切入點,提出“多階段二維協同”的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圖1)。欠發達地區應正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多階段性,以發展特色農業為導向,以促進區域“適應優勢”[2]向競爭性優勢的轉化為目標,分AFNs建設、AFNs規模化、AFNs產業鏈集成發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4個階段促進AFNs與主流農業產業鏈的集成發展,從而優化區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產維度;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開展服務平臺建設和經營模式的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產維度和服務維度的協同發展,最終實現欠發達地區三產融合發展的狀態。endprint

3 基于AFNs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設計

3.1 AFNs建設階段

AFNs建設階段的特點是,欠發達地區農業主體以弱勢家庭生產單元為主,農產品優勢不突出、特色不夠鮮明、市場化程度不夠,而多數農業主體的經濟收益難以保障。在該階段,生產維度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依托區域典型農產品的“近地優勢”,根據區域城鎮消費者習慣,挖掘農產品的“適應優勢”,建立起多樣性的AFNs網絡,以提供生態農產品為媒介建立起城鎮消費者與弱勢農業主體的信任關系,初步改變區域農產品的供給結構,培育出較為穩定的生態農產品消費群,使欠發達地區弱勢農業主體獲得逐漸增長的農產品生產經營收益,突破欠發達地區開展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瓶頸。

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優化供給結構,優化供給結構的前提又在于完善生產要素供給[19]。AFNs的構建形式依賴于區域情境中各種生產要素(替代性產品、替代過程、替代地點、健康價值觀、經濟基礎以及政策導向等)的供給;反過來,AFNs的建設有利于重構農業生產要素,創造出區域農業關系和產業發展的新形式,以便于將特定的適應優勢或有關時空特征附加到食物網絡上,形成通過地理(地方的感知)和制度(通過標志和印章或通過共同的價值觀和原則進行溝通)聯接起來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間的信任體系,進而產生合理的農業主體報酬權、強制權、正當性和歸屬感。從當前各類AFNs的實踐經驗看,滿足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的AFNs類型包括社區支持農業(CSA)[17]、農夫集市、農場直接銷售、公共部門食品采購、購買當地食品運動等[20]。然而,多數欠發達地區農業生產主體由于缺少主導組織、外部推動力、談判能力及競爭力等諸多原因仍未充分參與AFNs之中[21]。通常AFNs的構建會由消費者主動發起而不是始于生產者,但隨著區域城鎮居民追求健康、生態農產品的意愿不斷增強,由城鎮消費者發起的AFNs建設將成為區域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結果。為此,欠發達地區的公益性組織、社會群體需要從扶持當地農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利用展會、公益活動、科技宣傳、健康講座、直接銷售或在線銷售等多種方式向區域公眾宣傳“購買AFNs食品”對生態環保、居民健康、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貢獻,使區域城鎮居民的消費選擇與區域農業生產緊密連接,強化消費通過購買當地食品促進區域農業發展的責任感和榮耀感。

在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維度,欠發達地區可采用“輕資產+服務”模式,利用“互聯網+”產業平臺或公共應用平臺“連接一切”的思想,將各類AFNs中的生產、溝通、市場和公共服務等主體連接起來,針對性地解決區域內弱勢農業主體的生態農產品供給與城鎮居民生態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有效對接以及農產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兩方面的流通問題。為此,欠發達地區第三方農業服務企業或農村基層合作社要善于利用成熟的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技術,以盡可能少的投資開發具有公益性特征的“適應優勢集成平臺”,向參與AFNs的弱勢農業主體提供生態農產品市場價格、區域AFNs主題活動、訂單式生產、供需信息匹配等方面的服務,使區域內多樣性的AFNs在邏輯上形成一個整體,實現區域內零散的“適應優勢”資源快速地集成和準確對接。這類服務維度的創新有利于強化欠發達地區生態農產品的生產端和消費市場端的培育,能有效地提高區域弱勢農業主體的經營性收益,努力提高其參與AFNs的積極性。

3.2 AFNs規模化階段

AFNs規模化階段的特點是,各類AFNs生產和市場要素已經被激活,生態農產品需求逐漸擴大,建立在小規模傳統農業主體基礎上的AFNs與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矛盾迅速顯現,需要通過典型AFNs市場發展潛力的示范效應,將具有實力的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和大型農產品超市等核心主體吸引到AFNs規模化建設中,從而形成小規模傳統農業主體與核心主體在AFNs中共生的態勢。

在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維度,欠發達地區政府機構要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政策資金,注重通過招商引資,借用外部資本推進或引導新型農業主體對具有一定規模或市場競爭優勢、生產基礎好的AFNs進行升級,實現生產環節的規模化、安全化和標準化,使之成為區域性的特色農業產業品牌,從而實現“適應優勢”向“比較優勢”轉化。為此,欠發達地區要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通過增強土地產權市場的流動性[7],促進核心農業主體參與AFNs生產,并通過示范效應帶動以傳統弱勢農業主體為基礎的AFNs轉型。核心主體的加入有利于采用“重資產+技術”的模式,利用信息化生產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升級AFNs的生產模式,初步形成智能農業、農業物聯網、農業產品質量可追溯的完整系統。欠發達地區進而要加快AFNs農產品品牌建設步伐,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三品一標”名優產品認證,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實現以標準化、品牌化為導向的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AFNs規模化將對上游的農資供給產生大量需求,而初級AFNs的運作形式往往止于中規模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互動,農資基本能自給自中,因而不會延伸到農產品生產前端的優質農資供給問題。然而,失控的前端農資供應會重現主流工業化農業產業鏈的弊端,從而引發消費者對AFNs規模化后農產品生態性下降的擔憂。為此,在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維度,要采用“輕資產+服務”模式建立“AFNs規模化服務平臺”,提供農業金融服務、農資團購服務、農技服務和農產品流通服務的低成本流通網絡;更重要的是,為區域城鎮消費提供農資質量發布及監控信息,樹立消費者對AFNs適度規模化生產的信心,引導主流農業產業鏈主體參與到的AFNs發展中,以使區域AFNs提供的農產品在質量上形成相對于主流農業產業鏈的比較優勢,完成對欠發達地區農產品供給結構的規模化改造。“AFNs規模化服務平臺”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但針對欠發達地區平臺建設資金有限,市場經濟組織不活躍,流通線下渠道不通暢,技術服務推廣難,服務網絡信譽不足等問題,可借鑒湖北壟上新公社有限責任公司的運作實踐經驗[22],即充分利用區域媒體(荊州電視臺)的信息傳播渠道和品牌優勢,建立起農業規模化“互聯網+”服務平臺的基本架構,形成貼近區域農業市場,以供需信息服務、農資供應、生產技術推廣、消費對接、農產品質量監測為主的生態鏈閉環。這種服務平臺的最主要優勢在于,它對服務平臺的軟件和硬件投入要求不高,能直接利用區域媒體現有的影響力,開展生態農資流通品牌的宣傳和渠道建設,可以低成本的方式將區域電視節目受眾群轉化為目標客戶群,增加區域農業主體對品牌的信任度;同時,使欠發達地區弱勢農業主體能在不同的場合潛移默化地接受AFNs規模化所需技術的推廣教育和服務[22]。endprint

3.3 AFNs產業鏈集成發展階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還需要從產業鏈整體著手,應通過優化流通企業與生產者、消費者之間的分工協作,建立完善的供應體系,加大供應鏈掌控力度等策略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目標[23]。沒有完善的農業產業鏈,欠發達地區難以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穩固的市場競爭優勢,但關鍵問題在于如何處理好AFNs的規模化發展對區域主流農業產業鏈的沖擊和潛在影響。國外農業發展實踐表明,在“替代”和“常規/主流”網絡之間構建簡單化元區分并沒有太大意義,AFNs正以一種混合性,復雜性和多樣性的概念被使用[24]。事實上,AFNs有“較弱”和“較強”的區分。“較弱”的AFNs重點放在地方食品網絡的質量和標簽特征,即以農產品結構優化為中心;而后者則側重于地方食品網絡的重新評估和嵌入的特征,即以供應鏈/網絡關系為中心[25]。評估“較強”的AFNs對主流農產品網絡影響和互動作用,強調被稱為“替代”關系的偶然性,對完善和重構區域農業產業鏈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AFNs表面上反映出對主流農產品供應系統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甚至其特定的空間布局和生態特性會挑戰主流農業供應鏈在區域農業經濟中的核心地位。然而,AFNs的規模化發展仍然處于主流農業產業鏈為核心的消費情境,兩者在農資、農機、種業、種植、倉儲、加工、流通等環節具有很強的利益聯結機制,2類產業鏈不可能完全處于割裂狀態。AFNs規模化導致的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的提升,只會使“替代網絡”與“常規/主流”農業產業鏈產生集成發展的要求,以便于AFNs能依托主流農業產業鏈的銷售渠道擴展消費其農產品的地理范圍,解決“空間接近”所產生的負面效應。

在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維度,欠發達地區要立足于市場認可度逐漸提升的AFNs品牌產品,通過“農戶+合作社+產地交易市場”“核心企業+合作社+生產基地”“超市+生產基地”以及集科研、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等模式在區域農業核心主體及傳統農業主體間形成多樣性的利益聯結機制,打造出快速、高效、各節點主動協同的農產品供應鏈網絡組織。為此,欠發達地區應通過“重資產+技術”模式,進行必要的現代農業生產、流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方面的投資,實現AFNs與主流農業產業鏈的研發和農資供給前端、生產端、加工端與消費端的緊密集成,使欠發達地區形成集農業基礎研究、規模化生產、物流、農產品深加工以及營銷于一體化的完整農業產業鏈,從而使區域農業比較優勢轉化為穩固的競爭優勢。鑒于欠發達地區的弱勢情境,在該階段適宜采用優惠政策來吸引外部投資或企業結盟的形式來加快AFNs與主流農業產業鏈的集成發展。

在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維度,欠發達地區需建立起“區域農業產業鏈集成服務平臺”,提供多元化的AFNs與主流農業產業鏈集成服務,形成“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傳統農業主體+農產品經營主體+各類農業服務主體+城鎮居民”協調分工、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集成化農業產業鏈格局。“區域農業產業鏈集成服務平臺”以服務于全區域產業鏈為目標,通常應具有政府公益性投資建設的性質。欠發達地區為解決服務平臺建設資金壓力,可考慮借用發達地區的農業互聯網金融或產業鏈金融體系[7],來降低區域農業產業鏈集成發展的金融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區域農業產業鏈集成服務平臺”雖然是由政府主導建設,但該平臺的運行要善于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區域優勢資源自主地與主流農業產業鏈集成發展,解決政府導向所致的產業結構趨同和產業鏈同質化問題,并研究如何搭建起區域農業協會或產業聯盟,培育農業產業鏈合作伙伴關系,增進農業共同利益或解決農業產業鏈的共性問題。尤其是建立全區域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提高全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溯源與召回能力,從而形成建立在全區域農產品供給安全性上的市場競爭優勢。

3.4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階段

經過AFNs產業鏈集成發展階段,欠發達地區將具有在區域市場內質量安全特色鮮明、競爭優勢突出的農業產業鏈,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基本完成,將進入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階段。此時,農業產業的競爭優勢會融入到其他產業生態系統中,推動涉農工業和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實現區域二、三產業與“互聯網+”農業的協同發展,從而使競爭優勢轉變為具有溢出效應的綜合優勢。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階段的重點在于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欠發達地區要基于創新驅動理念[26],通過有效整合科技、金融、物流、營銷網絡和政策資源,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要素流動和服務供給引導機制,帶動優質資源和高級、專業性生產要素加快進入集成化的農業產業鏈,增強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協同性。服務維度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靈活性,通常由區域內農產品交易龍頭企業來主導,同時推進“現代化農業生產性服務集群”和“農業融合發展服務平臺”的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性服務集群”建設是為了通過適當的交易契約安排,對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所依附的核心資源進行組織和協調,提供多功能的農產品交易場所,以“非生產性就業”帶動欠發達地區農業剩余勞動力創業;同時,承擔區域品牌創建、區域內外農業產業鏈集成等功能,實現區域農業競爭優勢的跨區域溢出。“農業融合發展服務平臺”具有多邊市場性、集聚輻射性、共贏增值性和快速成長性等特征,重點推進農業服務的信息化。一方面,通過開展針對性的宣傳、展銷和合作活動,推動區域外的創新要素和創業資源向“現代化農業生產性服務集群”聚集;另一方面,通過跨區域農業產業鏈各關聯方優勢資源的集成和共享,強化欠發達地區農業綜合優勢的溢出效應和輻射作用,實現生態農業或特色農業核心資源的共享、信息交換和跨區域合作,豐富或重構區域農業產業鏈增值環節及其價值分配結構,最終為欠發達地區建立起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鏈接高效的三產融合發展體系[27]。

4 結論

針對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處的弱勢情境,立足于AFNs的本質特征與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政策存在的契合點,本研究提出的“多階段二維協同”的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具備4個特點:(1)情境根植性:路徑設計根植于欠發達地區的弱勢情境和當前國家重要涉農政策導向;(2)多階段性:將路徑分為AFNs建設、AFNs規模化、AFNs產業鏈集成發展、農業產業鏈融合發展4個階段,而每個階段具明確的目標指向,即挖掘適應優勢、培育比較優勢、強化競爭優勢、創建綜合優勢;(3)二維協同:強調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協同。欠發達地區以AFNs的建設和發展為基礎,開展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以“互聯網+”平臺建設及其運營模式創新為基礎,開展農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期對農業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個階段提供針對性的服務;(4)三產融合發展。通過AFNs與主流農業產業鏈的集成以及農產品交易龍頭企業主導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性服務集群”和“農業融合發展服務平臺”的建設,推動涉農工業和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優勢,實現將農業產業鏈發展嵌入區域經濟系統的最終目標。endprint

“多階段二維協同”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對欠發達地區落實國家政策在“綠色化”發展、農業主體利益聯接機制締結、糧食安全保障、“互聯網+”農業等方面的新要求,深入開展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指導價值。值得強調的是,以AFNs的建設為主線,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的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要經歷多階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兩者不可偏廢,生產維度和服務維度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協同需要從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高度提升農產品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動態適應和反應能力。未來合理地規劃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培育農業創新驅動力、借力“互聯網+”優勢將是確保欠發達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的四大支柱。顯然,欠發達地區受弱勢情境的限制,難以在短期內形成對“多階段二維協同”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廣度、深度和持續度均具有支撐性的政策體系。為此,欠發達地區在挖掘區域農業資源潛力和爭取國家政策支撐的同時,要切實抓住“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先機,主動與我國大型互聯網企業向農業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進行對接。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創新政府服務職能或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吸引外部投資參與對區域農資供應、農業生產、流通、質量監測和回溯、農業科技服務等環節進行智能化改造,扎實地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服務平臺建設和運行機制創新。這可能是欠發達地區縮短“多階段二維協同”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歷程,快速實現從適應優勢到比較優勢,再到競爭優勢、綜合優勢的轉變,形成三產融合發展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態勢的關鍵措施。

參考文獻:

[1]姜長云,杜志雄. 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1-11.

[2]張照新,趙 海.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擺脫及其體制機制創新[J]. 改革,2013(2):78-87.

[3]劉 松. 弱勢農業主體的發展模式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1):2720-2724.

[4]王錄倉,武榮偉,梁炳偉,等. 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時空格局[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12):1-7.

[5]張 蓓. 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際鏡鑒[J]. 改革,2016(5):123-130.

[6]孔祥智.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 改革,2016(2):104-115.

[7]王曙光. 農業供給側改革打開農村金融新空間[J]. 中國農村金融,2016(3):36-37.

[8]陳文勝. 論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以區域地標品牌為戰略調整農業結構[J]. 農村經濟,2016(1):3-7.

[9]許經勇. 論農產品流通與農業供給側改革[J]. 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6(1):1-5.

[10]和 龍,葛新權,劉延平. 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挑戰及對策[J]. 農村經濟,2016(7):29-34.

[11]于法穩. 生態農業: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J]. 企業經濟,2016(4):22-25.

[12]王 宇. 調查稱我國產糧大縣多是財政窮縣 “糧財倒掛”危及國家糧食安全[N/OL].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8/22/c_1116340434.htm.

[13]Kisan G,Jonathan P,Jan D.FAO/WFP crop and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 miss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R]. Gold Coast,Australia: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2010:1-34..

[14]Pang Z B,Chen Q,Han W L,et al. Value-centric design of the internet-of-things solution for food supply chain:value creation,sensor portfolio and information fusion[J].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15,17(2,SI):289-319.

[15]陸繼霞. 替代性食物體系的特征與發展困境——以社區支持農業和巢狀市場為例[J]. 貴州社會科學,2016(4):158-162.

[16]Blasi E,Cicatiello C,PancinoB,et al. Alternative food chains as a way to embed mountain agriculture in the urban market:the case of Trentino[J]. Agricultural and Food Economics,2015,3(3):1-13.

[17]楊 波. “社區支持農業(CSA)”的流通渠道分析:基于和主流渠道對比的視角[J]. 消費經濟,2012,28(5):19-24.

[18]Aciksoz S. The cluster of urban agriculture:case of Bartin-Turkey[J]. Tarim Bilimleri Dergisi-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15(4):348-357.endprint

[19]徐康寧. 供給側改革的若干理論問題與政策選擇[J]. 現代經濟探討,2016(4):5-9.

[20]Luis J,Hernández. S 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concept,typology and adaption to the Spanish context[J]. Boletín de la AGEN,2009,49:375-380.

[21]Aidarbako F F,Barlybaev A A,Barlybaev U A,et al. State suppor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family sector of the rural economy(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Republic of Bashkortostan)[J]. Studies on 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2016,27(3):291-297.

[22]劉 松,汪發元. 區域媒體驅動的農資流通網絡績效分析與優化[J]. 湖北農業科學,2015,54(21):5448-5455.

[23]楊利軍. 基于供應鏈優化的流通企業供給側改革[J]. 中國流通經濟,2016,30(4):19-25.

[24]Maye D M,Ilbery B. Regionalisation,local foods and supply chain governance:a case study from Northumberland,England[M]//Maye D,Holloway L,Kneafsey M. Alternative food geographies. Elsevier,2007:149-167.

[25]Watts D,Ilbery B,Maye D. Making reconnections in agro-food geography:alternative systems of food provis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5,29:22-40.

[26]黃 劍. 論創新驅動理念下的供給側改革[J]. 中國流通經濟,2016,30(5):81-86.

[27]王 陽,何 偉. 淮安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區建設的思路與對策——基于淮臺農業合作的視角[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2):628-631. 彭萬勇,金 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家庭農場農業技術外包精準扶貧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9):25-28.endprint

猜你喜歡
互聯網
互聯網+背景下數學試驗課程的探究式教學改革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47:55
基于“互聯網+”的京東自營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37:15
互聯網+醫療保健網的設計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07:28
試論網絡大環境下音樂作品的法律保護問題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43:49
淺談大數據在出版業的應用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35:12
淺析互聯網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1:03
“互聯網+”環境之下的著作權保護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5:57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9:11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网在线|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igao国产精品|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中文纯内无码H|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第一色网站|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区第一页|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欧美精品影院|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欧美午夜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一级裸网站|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成人韩免费网站|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日本成人一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日韩在线中文|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亚洲视频无码|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a级在线|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a人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黄色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98超碰在线观看| 91无码网站|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91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一个色综合久久|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色久综合在线|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精品国产91爱|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a级免费视频| 天天激情综合| 国产福利大秀91| 欧美a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