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
摘 要 本文從教育的公益性和民辦高校辦學的市場化訴求這個基點出發,指出了民辦高校構建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法人治理結構。
關鍵詞 民辦大學 法人治理結構
中圖分類號:D669.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構建法人治理結構不僅是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教育規劃綱要》等法律法規的要求,也是民辦高校正確應對各種挑戰、保持科學發展的當務之急。
1構建法人治理結構需要注意的原則問題
1.1兼顧學校法人特殊屬性的原則
民辦高校的個性特征主要表現在:其一,教育公益屬性決定了學校法人的目標不同于營利性法人的目標。其根本目標是培養人,注重的是社會的公共利益,而不是追求股東或者組織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學校法人的教育性決定了它與其他非營利性法人治理的特征并不一樣。學校法人所從事的是教育活動,在治理上必須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突出教師的主體性,重視維護廣大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學校法人治理上更要強調共同治理,注重各方面的代表性,正確處理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
1.2保持教育公益性和市場性相統一的原則
民辦高校在法人治理上,要處理好教育活動公益性與經營管理市場性之間的矛盾,做到兩者的協調和平衡。一方面,民辦高校在構建法人治理制度時,首先應當確立取之于社會、回報于社會的非營利理念,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堅持走公益性辦學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具體辦學過程中,又要注重發揮自身在體制上的優勢,增強市場意識和成本觀念,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消耗、減少浪費、提高效率,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力求用最經濟的投入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3保障高等學校學術自由的原則
如何保有“學術自由”這樣一種相對超脫的特權,從而使得高校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必須做到以下四點:其一,切實尊重學術自由,在構建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時要全面貫徹保障學術自由的思想。其二,重視處理好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注意兩種權力的平衡和協調,杜絕行政權力侵占或擠壓學術權力。其三,在保障學術自由方面,也要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實際情況,慎重處理有關關系,切不可為學術而學術。其四,在設計民辦高校法人治理制度時,還必須體現權責結合的思想,明確制約與責任的邊界,使學術自由真正成為在法律許可范圍內行使的權利,體現法制精神。
1.4強調權力分治及相互制衡的原則
隨著現代治理理論的發展,無論是公司治理還是非營利法人治理,都越來越重視權力的分治,在治理結構的設計上,一般都分決策系統、執行系統、監督系統,并由此形成各自獨立、權責明確、相互制衡的關系。雖然非營利法人治理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不盡相同,但其權力機構、執行管理機關和監督機構,一般也都是分設的,且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彼此分立,并相互制衡?;诖耍跇嫿褶k高校內部法人治理結構時,也應凸顯權力分治及相互制衡原則,建立健全自身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以確保其健康運行和良性發展。
2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方法和途徑
2.1民辦高校法人的財產權需進一步明確
首先要從立法的角度明確舉辦者投入資產的產權歸屬問題以及是否具有使用、收益、轉讓擔保等權利。此外,投資人對學校運營所得增值部分的收益權也未有明確法律條文保護,用于學校意外事件應急處理的風險保證制度除個別省份建立起風險保證金制度外,其他地區尚未建立。因此,從立法的角度明確民辦高校法人產權、投資人收益權、學校風險保證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都迫在眉睫。
2.2科學化治理結構人員組成及運作機制
在民辦高校辦學的最初階段,投資人是否具有教育管理背景、教學從業經驗都將影響后續辦學和學校治理結構的各個方面,制定對民辦高校投資人進行資質審查的規定具有極為長遠的意義。其次,要規范民辦高校董事會的成員結構組成,嚴格限制舉辦者親屬所占的比例。此外,應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借鑒其他國家在民辦高校治理中建立起來的監督制度,既能監督董事會決策的決策過程是否科學合理,又能對學校內部各部門協調情況進行監管。這樣可以使治理結構各部分的職能得到弱化又能相互制衡,提高學校內部運作的自主性和公正合理性。
2.3構建多方利益相關者在民辦高校治理結構中的參與機制
2.3.1在內部治理結構中應加強教職工、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治理的制度建設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體,教師可以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教學設施和辦學理念方面的不足,推動學校全方位、多角度快速發展。學生的意見反饋,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以及學校推進相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家長代表可以將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反饋給學校,促進學校與家庭在育人過程中的聯合作用,為更好地培養人才奠定基礎。
2.3.2在外部治理結構中應引入社會以及政府參與學校治理的新制度
政府相關教育主管行政機構設立督導監察員,不僅有利于民辦高校加強思想工作建設,還能及時發現并糾正民辦高校發展過程中的宏觀方向偏移問題,使民辦高校取得公益性與收益性之間的平衡。此外,引入社會團體、相關企業在學校治理中的參與機制,不僅有利于學校辦學方向,還能幫助學校吸引更多社會團體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提供資助和捐贈。
參考文獻
[1] 賈少華.民辦大學的戰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8.
[2] 劉景洋.我國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2(04):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