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摘要:針對初中物理解題困難繁多的問題,本文對物理解題“多變”與“歸一”的關系展開了探討,從而幫助學生順利找到物理解題規律。
關鍵詞:初中物理解題;“多變”題目;“歸一”處理
在初中物理題目中,題目不是看似繁雜“多變”,就是看似困難“多變”或抽象“多變”,給解題帶來了較大阻礙。但是,如果能夠理清“多變”與“歸一”的關系,則能夠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問題,從而順利解答問題。因此,還應加強初中物理解題“多變”與“歸一”的關系處理,繼而更好的學習物理規律[1]。
一、對繁雜“多變”問題的總結“歸一”處理
例1:如下圖1,畫出杠桿A點動力。
在解答上述例題時可以發現,需要先判斷動力繞質點轉動方向,然后確定阻力繞質點轉動方向。但是,在確定繞支點轉動問題時,難以確定其怎樣轉動。所以表面看起來,似乎該問題比較繁雜“多變”。但從總結“歸一”角度進行思考,可以分別進行動力與阻力在支點同側和動力、阻力兩側的圖形繪制,即總共完成四幅圖的繪制。根據圖形,可以發現如果兩個力在支點同側,兩個力的方向則是相反的情況。如果兩個力在支點兩側,則擁有相同的方向。通過總結歸納,可以輕松完成繁雜“多變”問題的處理,完成力方向的迅速判斷。
例2:如下圖2所示,畫A點最小動力。
求解該例題,容易出現弄不清楚最小動力臂長的情況,以至于未能理解最小動力與力臂間關系,最終沿著豎直或水平方向畫最小動力的情況。針對這一看似繁雜的問題,運用總結“歸一”的方法,同樣可以先分別畫出不同的受力情況,明確最小動與力臂垂直的關系,然后總結畫圖步驟,即先進行OA連接,然后過A點作OA垂線,最后完成動力方向判斷。
二、對困難“多變”問題的簡化“歸一”處理
電路問題似乎一直是初中物理困難“多變”問題,擁有復雜的題型變化,難以找到解題規律。但實際上,通過簡化“歸一”,則能迅速找到電路解題規律。
例3:如下圖3所示,在該電路中,滑片P又b移動至a時,從電壓表讀數來看,U及電阻R2出現了如圖乙的變化,問下列哪個選項正確()
A R1阻值20Ω
B P在b端時,R2電壓6V
C P在a端時,R1電功率消耗0.2w
D P在中點時,R1電流為0.3A
從選項來看,似乎需要解答許多問題。但從簡化“歸一”角度來看,只需要先確定電路為串聯電路,擁有相同電流,且各部分電壓和為總電壓。明確這一點后,可以先判斷A選項是否正確。由于電路中電流相等,而在P到達b端時,整個電路只有電阻R1。根據圖可知,電源電壓為6V。而在a端時,R1和R2串聯,U1電壓為2V,所以U2電壓為4V。通過計算,可得R2電阻為20Ω。由于U1/R1=U2/R2,所以R1電阻為10Ω。由此可知,A選項不正確。對B選項情況進行判斷,在b端時,滑動變阻器R2未接入電路,電阻為0,電壓也應為0,因此B選項不對。對C選項進行判斷,可以發現a端時R2全部阻值都被接入,即20Ω,而R1兩端電壓為2V,所以其消耗功率應為U12/R1=0.4W,因此C不正確。判斷D選項,P在中點時,R2為10Ω,電壓此時為3V,電流則為0.3A,因此應選擇D選項。看似涉及較多公式的電路問題,容易使學生感到問題解答十分困難。但實際上,牢記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就可以輕松解答問題。
三、對抽象“多變”問題的具體“歸一”處理
在初中物理解題過程中,壓強問題相對抽象“多變”,容易使學生感到云里霧里。但是通過具體“歸一”處理,就能使問題清晰明了。
例4 如下圖4所示,A和B分別為玻璃管和塑料片,而A的兩端均為開口狀態,B的質量可忽略不計。在A下沉過程中,B的深度為18 cm時,向A中注入密度為1.2×103kg/m3硫酸銅溶液。在B脫落時,求A內液柱高。
在解答該問題時,應明確實際涉及的幾個參數,即B受水壓強=ρ水gh水=1.8*103kg/m3。如果B脫落,意味A內外壓強相等,可得P硫酸銅=P水=ρ硫酸銅gh硫酸銅。通過計算,可得h硫酸銅=15cm。
同樣的,U型管的問題也看似抽象,其實也就是壓強問題。針對該類問題,同樣可以采取具體“歸一”處理方法進行解題。
例5 在裝著兩種密度不同液體的U型管中,兩個液體并不相容,且右側管內水柱水平面高4cm,左側高5cm,求液體密度。
實際上,該道例題與例題4基本相同,就是遵循由大氣壓值與管內外水柱高產生的液體壓強相同的原理。根據這一原理,可知P液=P水,得到ρ液h液g=ρ水h水g。而水的密度和g都已知,因此可以根據高差求解液體密度,可得0.8g/cm3。
結論:在初中眾多學科中,物理學科一直被認為是復雜難學的學科。但實際上,盡管初中物理題目多變,卻都能通過運用“歸一”的思想實現總結歸納。而利用歸納得到的知識,則能順利解答各種“多變”問題。因此,在初中物理解題中,還要保持良好心態,正確處理“多變”與“歸一”的關系,進而更好的掌握物理解題規律[2]。
參考文獻
[1] 王樂磊.用多媒體技術敲開初中物理高效教學之門[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3).
[2] 戚鈞.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之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