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梓彤 李文基 吳安琪 陳祥駿
摘 要 在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及創新創業改革背景下,民辦高校法學院應當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本研究以廣州商學院法學學生問卷調查獲取的數據為基礎,對民辦高校法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學術創新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民辦高校 創新能力 法學 創新實踐活動 激勵政策
中圖分類號:D267.6 文獻標識碼:A
1民辦高校法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概述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所謂創新能力,是指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
法學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并日益發展更新的學科,因此法學教育同樣必須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要任務,打造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法律人才。但是,不同的法律院系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同,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要求及培養模式也有所不同。與一些重點公立院校法學院培養精英型、學術型人才不同,民辦高校法學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定位為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具有的較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跨學科的知識結構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開拓創新精神,能適應我國法治實踐需要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術型、精英型的法學創新人才,則強調學生具有深厚的法學理論素養,對國內現行法的規定較為全面地把握和理解,對法律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在創新實踐上主要是理論的創新。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意見明確了法學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統一性,要求報考人員一般必須具備法學本科以上學歷。從考察內容上還強調對考生實踐創新能力的考察,規定考試以案例為主,每年更新相當比例的案例,大幅度提高案例題的分值比重。
在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背景下,法學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然而,縱觀我國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從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再到具體教學實踐,都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重視不夠,一些法學院廣泛開展實踐活動,效果卻不顯著。為了進一步了解目前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存在的障礙,我們設計了一份由10道單選、6道多選和1道問答題多種形式組合而成的關于高校法學本科學生創新能力的問卷調查,問卷發放對象為廣州商學院在校的法學本科學生和部分已經畢業1年以上的校友。
2民辦高校法學學生創新能力調查與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為在線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4份,整個受訪者群體中,男性占32.64%,女性占67.36%,通過對問卷的受訪情況資料整理,相關的統計分析如下所述:
2.1對創新能力的認識及參與創新實踐活動情況
通過問卷數據,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識到創新能力對法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其中參與過高校創新類的實踐活動的占41.67%,正在考慮參與的占21.53%,沒參加過的占36.81%。這表明大學生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意識與參與行為之間存在較大的反差。一方面,在認識上追求創新,表現出比較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在行動上卻遲遲不能落實,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投身實踐的勇氣和行動欠缺。沒參加過創新類的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占比近六成。綜合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大學生的知性反差極不利于其提高創新能力,需要學校大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科技素養。
為探究原因,我們調查了學生了解創新實踐活動的方式。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法科生都是通過學校自上而下的通知和老師的宣傳從而了解并參與的,僅有一小部分是通過學生主動從學校網站等獲取或者學長同學推薦。可見,目前法學本科生獲取創新實踐活動信息的途徑比較單一和困乏,這一點可能是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宣傳力度不足,創新機制不完善等原因所造成的。綜合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盡管法學本科生參與貼近生活實際的創新類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較高,但了解創新實踐活動的方式比較單一和困乏,法學本科生在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缺少相應的載體和紐帶,這也導致了現在我國大學生創新水平仍處于低迷,亟待改善的狀態。
法學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在模擬法庭項目和社會實踐的參與度最高,比例將近60%。社區法律服務中心和各類競賽活動也居高不下,有40%左右的人參與。這一現狀與廣州商學院社會法律服務中心的成立息息相關。該中心涵蓋社區矯正、社區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訴訟服務5個工作模塊,較好的整合了實踐教學資源,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作為學生實操、實訓、實習的教學活動場所,分別組建了教師指導團隊和學生志愿者隊伍,也是學院對外服務社會的窗口,將成為孕育科研課題與項目的孵化基地。自開設以來受到同學們的熱烈反響,在民辦高校中培養創新法學實踐人才起到了一定的先鋒作用。
當然,與其他民辦高校比較,在實踐平臺建設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北京城市學院法學本科生為例,他們通過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知識產權研究所等平臺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此外,北京城市學院法學本科專業強調深入社區,重視法學理論結合社區實際探討,由研究生導師帶隊深入社區調查研究,準律師深入到農村義務進行法律咨詢。可見我們需要學習借鑒的還很多,任重而道遠。
2.2影響創新能力培養的主客觀因素
激勵大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物質獎勵或者學分獎勵,其二,各級獎學金評定加分,其三推薦就業或提高自身競爭力。其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選擇率最高。法學本科生通過參與創新實踐活動來培養創新性思維,鍛煉創新的能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無疑是法學本科生進行創新的主要動力,同時也是國家大力激勵進行創新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在獎勵的機制的方面,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通過設立獎學金評選辦法來激勵學生的創新動力。他們先后實施了“峻鋒獎學金”管理辦法、昆明律政獎學金評獎辦法、昆明萬國獎學金評獎辦法、商學院法學院“法律新人獎學金”管理辦法以及“晨昀律師事務所獎學金”評選辦法,在此方面,我們應當借鑒。endprint
調查問卷統計的結果顯示,法學本科生在參與各項創新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首先是客觀方面上的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占用課余時間,資料查找困難,活動經費困難,缺乏教師指導以及學生自身能動性較低。
大多數法學本科生是渴望能參與到各種創新活動競賽,只是缺乏有效的途徑和方式進行創新活動,以至于不能完全展現出他們的能力。在主觀方面上的困難主要體現在:課余時間的分配不合理、理論知識儲備不夠扎實,邏輯思維能力尚欠缺。在客觀方面則體現在:缺乏技術支持和缺乏資金支持。其中,缺乏教師指導居于首位,活動資金困難其次。
綜上,激發法學本科生進行創新的動力有很多,但創新過程中遇到的主觀上問題及客觀上障礙大大地打擊了創新的積極性。但是這些困難(無論是主觀上的還是客觀上的)并非是不可克服的。主觀上理論知識儲備不夠扎實,那么對有興趣研究的知識就要多讀著作并作思考,糅合自身觀點也是創新。邏輯思維和溝通交流的能力也隨之得到增強。而客觀上的障礙則需政策扶持和指導老師對接。
2.3課堂教學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情況
關于課堂教育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對法學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前沿性的總體評價、對教師創新實踐能力及教學方式創新性、靈活性總體評價一般滿意程度占據絕大比例,評價滿意的更是少之又少。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仍以課堂講授為主,絕大多數教師在講課時未留出學生自主學習和提問的時間,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學內容的新穎程度是高校法學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的主導因素,對教學內容滿意程度會決定高校法科生參與創新的興趣。 因此,教師創新實踐能力、教學方法的創新程度對學生參與創新的意識強弱有重要導向作用,學校領導和老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這方面多向其他學校學習先進的方法,一同致力于營造一種創新教育環境。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我們可以借鑒一些高校的以下做法:老師授課時把本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動態及成果有機地引進課堂,以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和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進入學科前沿。此外,跨學科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學院可以在選修課的設置上做出調整,以加入跨校、跨系、跨學科的選修課程如會計基礎課、審計基礎課的選修課,這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鄰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知識,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班級則可以多舉辦對某個法律問題的學術沙龍,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多提及創新以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集思廣益,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身潛在的創新能力。
在對于考核學生創新能力的,絕大部分法科生都傾向選擇案例分析報告、面試或者口試、社會實踐,對此表明,閉卷考試的形式并不能滿足學生提升創新能力的需求,不能激發高校法學大學生的創新自主性、獨立性。
3提高民辦高校法學學生創新能力的路徑
3.1改革法學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
(1)創新教學方式。推動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推行基于社會現實問題案例、網絡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互動性的授教方式,促進法學學生主動思考、分析與探討。
(2)協同創新,適當引入校外導師,開展實務教學。以校內導師為主線,以校外導師為輔線,能夠對補充民辦高校教師資源的不足。校外導師將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運用其豐富的法律實務經驗和較強的法律實務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靈感。
(3)改革考核方式,應當適時增加案例分析報告、面試或口試、法律文書和提交論文的作業形式比例并準確引導其掌握方法。
3.2強化法學專業創新實踐
(1)建立完善的創新實踐平臺,是法學學生提高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高校要建立社區法律服務中心,包括社區矯正、法律援助、訴訟服務、人民調解、社區服務等模塊為支撐,開展教育幫助、普法服務、鄉村法律服務、為社會群眾提供法律援助以及社會糾紛調解能力等,促使專業知識的運用。
(2)高校應當深化“政校企行”協同育人,堅持完善“政校企行”協同育人平臺,引入企業、律所、法院等組建合作單位,支持政校企行共建創新實踐基地,促使政校企行協同聯合培養創新型法學高素質人才。
(3)提高各類法學類專業競賽活動質量,舉辦專業性強、培養度高、影響性大的法學專業競賽活動,增強法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本功底以及素質,如律師風采大賽、法律文書寫作大賽等。
3.3構筑師生學術交流平臺,提高法學學生應用性科研能力
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并不否定學生科研活動,在科研類型上,側重應用性學術研究,而不是理論創新;科研平臺,主要是鼓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學術競賽,調動學生畢業論文創新性;研究方法注重實證分析、調查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視角上,鼓勵跨學科、跨部門法的研究。民辦高校應當進一步加強教師科研能力,定期舉辦法學、哲學類學術沙龍,增強法學生學術科研的熱情。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等學校應用型本科法學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民辦高校為視角》;廣州商學院校級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行政法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易凌.法學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研究[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
[2] 潘懋元等.民辦高教發展需要有更多的路徑[J].中國教育報,2012.
[3] 霍憲丹.法學教育重新定位的再思考[J].法學,2005(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