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炎 孫斌育 劉曉峰 王玉珍 馬召
加快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建議
◎王世炎 孫斌育 劉曉峰 王玉珍 馬召
本文通過梳理中原城市群發展歷程、取得的成效及在全國城市群中的地位,并與中部三大城市群進行比較分析,厘清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優勢和差距,提出促進一體化加快發展的建議。
中原城市群;一體化;路徑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將中原城市群列為全國七大城市群之一,中原城市群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也成為中原經濟區的戰略核心和重要支撐。特別是2016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把中原城市群建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和綠色生態發展示范區。但是中原城市群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與全國及中部其他城市群相比沒有明顯優勢,特別是由于體制、機制及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障礙,一體化進展緩慢。
1.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本情況
中原城市群包括5省30座地級市(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開封市、南陽市、安陽市、商丘市、新鄉市、平頂山市、許昌市、焦作市、周口市、信陽市、駐馬店市、鶴壁市、濮陽市、漯河市、三門峽市、濟源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作為我國七大國家級城市群之一,隨著戰略規劃實施和快速推進,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協調統一、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生產總值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位居全國第四位,成為我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1)城市群規模快速擴大。一是城鎮人口規模持續擴大,人口快速集聚。以14個市為核心發展區的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包括開封等59個城市(含縣級市)、165個縣城。截至2015年底,城市群內城鎮人口達到7662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7.2%,城鎮人口比2010年增長28%。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5175人/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市鄭州市達到15055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集聚度明顯提高。二是城市建成區面積快速擴張,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5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93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482平方公里,增長33.1%,年均增加96.4平方公里。與此同時,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5年比2010年城市道路長度增長60.4%,供水管道長度增長75.6%,排水管道長度增長334%,公共綠地面積增長79.3%。三是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斷提升,已經接近達到2的城市規模合理水平。
(2)城市群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5年中原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8萬億元,占全國GDP的8.1%,比2010年增長81%,其中工業增加值2015年達到2.68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34.6%。在綜合實力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產業結構也持續優化,城市群的支柱產業為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2010年和2015年分別為56.48%和49.1%,第三產業的比重近幾年顯著提升,從2010年的30.12%提高到2015年的39.83%,使得經濟結構更加優化。
(3)產業集聚程度不斷增強。截至2016年底,河南全省擁有182家規模不等的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2085平方公里,比2010年擴大89%;“四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16萬億元,是2010年的3.5倍;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產業集聚區有142個,其中超過五百億元的產業集聚區有13個;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鄭州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兩千億元。
(4)交通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中原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了以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以國省干線公路為依托,“鐵公機”多種交通方式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框架。鄭州半小時都市圈逐漸形成,高速鐵路、城際鐵路與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串起1小時出行圈,“米”字形高鐵將中原城市群輻射層的9市相連,并通往周邊省份的城市,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交通一體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2.鄭汴一體化對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的示范效應
鄭汴一體化是順應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加快推進中原城市群建設的重要舉措,是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的積極探索和實踐。2005年以來鄭州、開封兩市不斷探索一體化發展的路徑舉措,取得積極成效。
(1)鄭汴一體化發展規劃體系基本健全。先后編制完成了《鄭汴新區總體規劃》《鄭汴產業帶總體規劃》《鄭汴產業帶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初步形成了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相互銜接、覆蓋全面的規劃體系。
(2)基本形成了由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和城際快速通道組成的復合型綜合交通網絡。
(3)產業互補共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和生態支撐能力不斷提升。兩市有序推進區域內路網、輸變電、供排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干線生態廊道建設,基本形成了一體化的區域基礎設施及生態保護一體化網絡。
(4)公共服務同城化深入推進。相繼實現了兩市城際公交、郵政、金融與電信同城,建立了農副產品市場準入互認機制,實現了農副產品無障礙流通和質量安全互認。
(5)協調發展機制不斷完善。兩市簽署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的框架協議》,建立了聯席會議長效機制,定期協調研究鄭汴一體化中的重大問題。
1.中原城市群在全國城市群中的地位
《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6》對全國九大城市群進行了綜合評價,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綜合發展水平依然處在絕對優勢地位,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發展水平雖落后于前三大城市群,但遠高于中原、成渝、武漢、環長株潭和環鄱陽湖城市群,這五個城市群無論是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都相對落后。中原城市群在九大城市群中位居中間,但與前四差距很大,與后四比較優勢較小,還處于城市群發展的初期階段。整體來看,中原城市群雖然在某些指標上有優勢,但整體上經濟基礎薄弱、一體化程度較低、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還不高,在發展思路和模式上也比較被動,依賴并受東部城市群的影響較大,缺乏開創性和本地文化的影響力,與成渝城市群和環長株潭城市群同屬于第三陣營。
2.中部三大城市群的比較分析
中部三大城市群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城市群發展的成長期,影響力快速擴張、經濟實力不斷壯大。但各城市群由于自然稟賦和基礎條件的差異,發展模式和方向的不同,形成了各城市群發展方式、發展速度和一體化程度的各自優勢。
(1)自然稟賦基礎條件的分析比較。從地域范圍和人口集聚上來看,中原城市群28.7萬平方公里遠大于武漢城市群12.5萬平方公里和長株潭城市群9.8萬平方公里,三個城市群常住人口2015年分別為1.63億人、4954萬人和4106萬人,人口密度分別為568人/平方公里、396人/平方公里和419人/平方公里,中原城市群人口集聚度明顯高于武漢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從三大城市群城鎮化水平來看,2015年武漢城市群城鎮化率為57.3%,是三大城市群中最高的;其次是長株潭城市群53.67%,中原城市群城鎮化水平僅有47.2%,而同期全國城鎮化水平為56.1%,中原城市群城鎮化率比全國低8.9個百分點。
(2)中心城市規模結構的比較。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城市群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2015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為10915.6億元,長沙為7824.8億元,鄭州為7311.5億元,從人均GDP上來說,2015年武漢、長沙和鄭州的人均GDP分別是102808元、107683元和77179元。可以看出,不論是在總量還是人均數量上,中心城市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武漢都要比鄭州和長沙更具實力。
(3)綜合經濟實力的比較。2015年三大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分別是中原城市群5.58萬億元、武漢城市群2.83萬億元、長株潭城市群2.34萬億元。中原城市群經濟總量最高,武漢和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總量大體相當,但由于中原城市群人口最多,人均GDP反而最低僅有3.42萬元,是武漢城市群人均GDP5.71萬元的60%。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個指標也體現出中原總量遠大于武漢和長株潭的局面。在進出口總額方面,河南也遠大于湖北和湖南,分別是湖北的1.6倍、湖南的2.4倍。因此從綜合實力來看,中原城市群明顯高于武漢和長株潭城市群,但是從人均水平來看,武漢城市群發展要更加領先一些。
(4)經濟聚集強度的比較。2015年中原、武漢和長株潭城市群人均GDP分別為3.42萬元、5.71萬元和5.70萬元,中原城市群明顯偏低且低于河南全省的人均GDP3.9萬元,另兩個城市群均高于所在省份的人均水平。2015年全國人均GDP為5.03萬元,武漢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均高于全國水平,中原城市群人均水平只相當于全國的68.1%。從地均GDP來看,2015年中原、武漢和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1944億元、2264億元和2388億元;投資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1827億元、2090億元和1617億元。因此,從人均GDP、地均GDP和投資密度衡量三個城市群的經濟聚集強度,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由于地廣人多,人均GDP和地均GDP明顯偏低,因此不論是投入還是產出,都反映出中原城市群發展相對落后,且由于地跨5省給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帶來更大挑戰。
(5)經濟開放度的比較。筆者以城市群所在省的對外貿易情況來反映三個城市群的經濟對外開放程度。2015年,河南的進出口總額為737.81億美元,幾乎相當于湖北和湖南兩省的進出口總額之和。從結構來看,河南和湖南都是出口大于進口,而湖北則是進口大于出口。從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數看,河南和湖北基本持平;從外商直接投資額看,河南也遠遠高于湖北和湖南。因此,河南的經濟對外開放度要明顯高于湖北和湖南,這得益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蓬勃發展,不管是航空貿易還是鄭歐班列均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這才是中原城市群能夠在今后的城市群發展中依托區域優勢和交通優勢發揮更大作用的重點所在。
1.行政管理體制阻礙了城市群一體化的推進
中原城市群范圍的不斷擴延,到目前的5省30個地級市,既體現了國家對中部城市群功能區的定位和重視,同時也體現了濃厚的行政管理權限的影響力。中原城市群規劃明確提出了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構建統一規劃產業協同發展的要求,但在城市群發展中,各省、各市存在的管理權限和利益之爭,以及區域內行政關系復雜,無形中增加了一體化推進的難度。行政區經濟和地方保護阻礙了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成為經濟一體化、市場一體化城市群健康發展的障礙。
2.城市群內城市層級不完善引致缺乏一體化內生動力
中原城市群中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比例為1∶5∶17∶238,城市層級分布不合理,特大城市、大城市數量偏少,輻射帶動能力有限,不能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經濟循環體系。同時城市群內雖然建成了各具規模的產業集聚區,甚至幾個超大型產業集群,但是由于區位及自然稟賦等條件近似,在產業引進和布局方面缺乏協調,加之地方利益驅動,使得各城市間經濟聯系松散,競爭大于合作,產業趨同現象突出,既不利于城市群內經濟一體化的融合發展,也使得一體化發展因內生動力不足而進展緩慢。
3.“重經濟輕文化”現象制約一體化的均衡發展
中原城市群原本應該是文化底蘊最豐厚的地區,但在城市群的指標評估中,文化卻排在靠后的位置,在現實發展中也不占優勢,沒能形成具有鮮明區域文化特點和共同價值認同的城市群內部的文化一致性和認同感。輕文化建設既不能發揮中原豐厚文化底蘊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影響力,也不利于城市群朝著人口、經濟、環境和文化協調統一、相輔相成的均衡方向發展。
4.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仍顯不足
從產業發展來看,鄭州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業集群和主導產業,但除了與開封初步形成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功能協調的發展格局之外,與周邊城市沒能形成聯通上下的產業鏈條,無法有效帶動周邊發展。鄭州在三個中心城市中人口首位度是最合理的,但經濟首位度卻是最低的。因此,從經濟實力和產業帶動來看,鄭州與第二大城市差距不明顯,導致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突出,帶動作用不明顯,從而影響了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壯大。
為實現中原城市群的戰略目標,加快推進一體化進程,建議從五個方面改進和加強一體化推進工作。
1.盡快建立城市群的高層協調機構
中原城市群應盡快成立省際協調領導小組,形成快捷高效的議事章程和定期協商機制,確定城市群內合作的重大方針和原則,做好跨區域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布局,協調推進中出現的問題,形成有利于協作關系深化和優勢互補的區域政策體系,為城市群內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各類經濟主體的合作和競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條件,實現區域內資源的有效配置。
2.整合有關戰略規劃和政策,充分發揮載體功能
在中原城市群的框架下全面整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和《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相關戰略規劃,充分發揮各項戰略規劃的載體功能和優勢,又相互有機融合協調推進,共同促進城市群的高效快速發展。
3.繼續完善“一核一副四軸四區”布局,由一核帶動向一核多極驅動發展
要借助國家批準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良機,順勢而為,大力推進鄭州大都市區規劃建設,協調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拓寬產業鏈條和協作發展途徑,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發揮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同時充分賦予“一副四軸四區(一副: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四軸:沿隴海發展主軸;沿京廣發展主軸;濟南-鄭州-重慶發展軸;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四區:北部協同發展示范區、東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西部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南部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從“一核”帶動向構建“一核多極”共同驅動的空間格局發展。
4.整合中原文化資源,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
加大宣傳和開發力度,逐漸形成高度認同、價值一致、表現形式各具特色的城市群文化,凝聚城市群內各地區、各階層的共識和力量,使其成為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動力。
5.全面推進城市群一體化進程
一是以交通一體化為引領構建城市群空間一體化。二是以產業一體化為重點,加速城市群內分工協作產業體系形成,推進城市群區域產業一體化。三是以城鄉協同發展為載體構建層級分明、布局合理城鎮體系。四是以金融一體化為支撐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城市群金融市場一體化。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加快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重點、路徑與對策研究》(編號:2016B3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統計局)
TU98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9.005 ■ 編輯: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