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志霞 唐滿躍
國際低碳標準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其應對
◎甘志霞 唐滿躍
近年來,以碳關稅、碳標簽為代表的國際低碳標準逐漸對我國出口造成不利影響,影響到企業轉型以及國計民生。本文在分析國際低碳標準現狀基礎上,深入剖析國際低碳標準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提出我國政府以及企業抓住國際低碳標準發展機遇的對策。
國際低碳標準;碳關稅;碳標簽
國際低碳標準涉及生存權與發展權、發展成本與發展空間的再調控和再配置,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外交博弈的新焦點。在過去的幾年中,低碳標準在國際社會得到了較快發展并逐漸形成體系,比如GHG Protocol、ISO 14064和PAS 2050等[1]。除了碳排放管理標準,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爭推的碳標簽、征收的低碳稅,將成為國際低碳標準的重要載體,也將成為新的國際貿易壁壘。我國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低碳標準給我國對外貿易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基于此,認清國際低碳標準形勢,深入解析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并積極探討應對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1.挑戰
(1)增加出口商品成本。我國出口的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能源密集型產品所占的比重較大,產品附加值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高,與發達國家在加工制造、生產工藝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出口產品的利潤率也較低,企業短期內缺乏充足的資金去研發先進的減少碳排放的技術。如果發達國家強制實施碳關稅、碳標簽等低碳標準制度,高額的碳關稅、碳標簽認證費用,引進新型低碳產品、技術和人才的費用,構建對產品碳足跡跟蹤與檢測機制的費用以及建立產品碳標簽管理評價標準與實驗數據庫的費用等都會使我國中小企業不堪重負,出口產品的成本也將大大增加,將極大地削弱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增加貿易摩擦。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已連續17年成為世界上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目前,世界貿易組織認為國際低碳標準制度的實施尚缺乏完善的環境與協調機制,發達國家技術水平高,其消費者對低碳產品需求偏好大,有能力出臺高于國際低碳標準的國家標準。我國技術水平低,生產的產品普遍碳足跡較高,而節能環保型的生產技術和方法的引進與采用又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因此,國際低碳標準可能被某些國家或商家用來提高技術貿易壁壘,發展成為貿易保護的有力工具,導致更多的貿易摩擦。
(3)加重稅收負擔。雖然世界范圍內碳關稅尚未真正付諸實施,但未來個別國家仍有單邊考慮征收的可能。倘若發達國家開征碳關稅,紡織品、機電產品與化工產品等我國大量出口的碳排放密集型產品都會成為碳關稅的征稅對象。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如果國際低碳標準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出口的產品可能會面臨26%的關稅,出口量可能會因此下降21%[2]。除了對產業發展造成的直接影響,國際低碳標準還會對我國的就業、勞動報酬以及居民福利等各方面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2.機遇
(1)為我國企業帶來商機。低附加值的產品在我國出口商品中占有較大比重,隨著消費者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與傳統的同類商品相比,加注碳標簽的商品會得到更多的青睞,帶來更高的利潤。如國際市場上,一件標注碳足跡標簽的T恤價格比沒有標注碳標簽的同類商品高出兩倍以上。對我國服裝紡織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服裝企業愿意標注碳標簽;40%的企業認為低碳標準會帶來新商機[3]。在不久的將來,低碳產品會創造巨大的市場價值。
(2)碳排放市場潛力大。國際低碳標準的實施有助于培養消費者的低碳意識。除了價格和品質,產品的碳排放量將成為決定消費者是否購買一件商品的重要指標,低碳標準的影響進而會從消費環節傳遞到生產環節,促使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生產企業將面臨兩種選擇:或者關閉生產淘汰落后產能;或者通過科技與管理方式的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碳排放量。
(3)增強出口企業競爭力。運輸是產品碳排放的主要環節,我國應以碳標簽為契機,大力發展低碳運輸。據統計資料顯示,在國際貨物運輸方式中,空運是產品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其“碳足跡”是陸路運輸的10倍,海洋運輸的50倍[4]。海運是我國出口商品的主要運輸方式,目前我國的港口和集裝箱吞吐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運船隊規模居世界第四,因此,“碳標簽”制度的實施為我國海運運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們應在現有基礎上發展綠色航運,實現低碳國際物流。
1.我國政府的應對策略
(1)加快構建我國的低碳標準制度。一方面,彰顯我國在碳減排方面的誠意;另一方面,防止發達國家以我國低碳標準制度不健全為由,強制對我國出口產品實行貿易壁壘。
一是建立碳標簽制度和認證機構。要破除碳標簽制度形成的貿易壁壘,我國政府必須加強與國際貿易合作伙伴在國際低碳標準領域的合作,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外在構建碳標簽制度方面的成功經驗,熟悉國外產品碳足跡的研究進展和最新的國際標準。本著科學、規范的原則,在國內成立權威的碳足跡認證機構,對國內產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跡進行全程監控,制定合理的碳排放標準和核算方案,完善碳標簽的設計,獨立地完成產品碳足跡認證工作,在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平等參與競爭。
二是盡早建立碳標簽預警機制。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未來成立的碳標簽管理機構,應熟知國際上溫室氣體減排的最新動態,跟進國外有關碳標簽制度的信息收集工作,完善碳標簽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并及時將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和企業,努力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加快構建我國碳標簽預警機制。
三是開征碳排放稅,構建綠色政策法規體系。開征碳排放稅,首先,可以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減少由于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普遍偏低而被一些發達國家頻頻施以反傾銷的壓力;其次,可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帶動經濟增長。因此,我國政府在制定相關立法時,應該更加注重引入和實施碳排放稅,適當提高高排放企業的稅負,減輕抑或免除低排放企業的稅負,并結合碳排放交易等相關機制,使我國的溫室氣體減排工作走在世界前列。
四是充分發揮碳關稅倒逼機制作用,加快構建低碳化社會進程?,F在已有個別發達國家在某些特定領域開征碳關稅,我國要積極發揮碳關稅倒逼機制作用,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提高節能減排效率,努力增強我國主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應借助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溫室氣體節能減排資金和技術的契機,構建和完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通過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新機制,對先進的低碳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和吸收,積極參與制定國際低碳標準,使我國重點領域、行業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開展環境外交,爭取氣候談判話語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貿易政策通常是多邊貿易協商的結果,我國若想在國際低碳標準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取得勝利,一是在參與氣候談判的過程中必須強調發展中國家“生存性碳排放”有別于發達國家“奢侈性碳排放”的事實,雙方在國際碳減排領域承擔的是“共同的”但“有區別的”減排義務。在多邊貿易談判中,就氣候與經濟貿易的復雜關系及應對策略,我國應闡明自己的立場,并適時借助國際談判的協調機制來解決二者的沖突。二是積極主動參與氣候談判,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大的作為,成為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者,積極參與制訂氣候領域的相關規則。一方面,要防止發達國家利用氣候環境問題來制約我國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注重調整和改善氣候環境關系,以大國的姿態承擔我國應該承擔的減排義務,從被動承諾轉變為主動自愿減排,把國際低碳標準制度發展成為我國長期崛起的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2.我國企業的應對策略
截至目前,我國在國際社會上并不承擔具有法定約束力的碳減排義務,但作為全球排放大國之一,我國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作為碳減排實踐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和經濟主體,我國企業要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1)正確地理解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一是正視自身面臨的各種挑戰,如國際低碳標準的約束、能源原料供應方面經營成本上升的風險、低碳產品市場競爭風險以及企業社會責任風險等。二是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的管理,樹立低碳發展的意識,識別節能減排的重要環節,積極采取措施規避現行以及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政策法規(如碳排放強度約束、碳稅或者能源稅),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碳生產率,降低營運成本,增加企業在低碳產品市場上的國際競爭力,提升企業的聲譽與綠色品牌價值。
(2)努力構建與完善溫室氣體核算管理體系。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尚未納入我國現行的統計調查制度,所以我國企業在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管理方面沒有太多經驗[5]。不過,“十一五”節能減排的實踐為我國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在環境監測統計核算以及能源數據統計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經驗。企業可以借鑒之前的經驗,并結合國際低碳標準的管理規范要求,努力構建和完善溫室氣體核算管理體系。
(3)依托現有低碳標準,積極發展企業層次溫室氣體減排管理路線圖。有一定的能源和環境統計數據基礎的企業,可以參考現行碳排放標準嘗試發展溫室氣體減排管理路線圖。如近期內,以ISO 14064-1和GHG Protocol等標準為基礎,加快構建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做好碳信息披露的基礎準備;中期內,依據PAS 2050、ISO 14067和GHG Protocol等標準來量化產品碳足跡,做好評價企業價值鏈的碳排放管理績效的技術儲備;遠期目標應當為實現碳中和。溫室氣體實質性減排主要的標準基礎可參考ISO 14064-2和PAS 2060等。
(4)推進企業產品供應鏈以及企業價值鏈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能力建設。為了提高企業產品低碳競爭力和企業的綠色品牌價值,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借鑒國際知名企業踐行碳標準的經驗,追蹤企業產品供應鏈乃至企業價值鏈的碳管理績效,進而指導自身的采購決策和銷售決策等。企業應當鼓勵供應商及時披露溫室氣體的排放信息,對碳排放績效進行客觀評價,并與供應商通力合作,積極開展最佳碳排放實踐經驗分享、挖掘碳減排潛力以及遴選成本有效的碳減排方案等活動,從而降低企業價值鏈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的風險,推動更多的關聯企業加入碳減排行動中。
[1][5]馮相昭. 國際碳標準發展及其對中國企業的啟示. 上海質量,2011,(7):46-49.
[2]吳秀銘. 碳關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經濟師,2011,(6):56-57.
[3][4]方虹,張睿洋,周晶. 碳標簽制度——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產權導刊,2013,(5):21-24.
(作者單位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F11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9.016 ■ 編輯: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