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新 秦馨 李瑋
(北京市朝陽區第三少兒業余體校 北京 100025)
業余皮劃艇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實證研究
景新 秦馨 李瑋
(北京市朝陽區第三少兒業余體校 北京 100025)
為了探索業余皮劃艇運動員力量素質發展的有效訓練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并結合皮劃艇力量素質的特點,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種不同的訓練方法,也就是對照組采用傳統力量訓練方法和實驗組采用核心訓練方法進行訓練,試驗后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成績進行對比,以及實驗前后兩組成績通過實驗結果分析兩種訓練方法的優缺點,同時也提出了存在的問題,試圖能夠為業余皮劃艇訓練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并為現在從事皮劃艇訓練的運動員提供一些建議。
皮劃艇 力量訓練 訓練方法
國外對核心穩定性和核心力量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近年來我國也逐漸重視起核心力量的訓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核心力量訓練相較于傳統的腰腹肌區域力量訓練,無論是在指導思想上、訓練方法上,還是手段上都更加科學、嚴謹和規范,技術動作更具經濟性、實效性。核心力量訓練對運動訓練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作用和良好的實踐操作性。激流回旋作為皮劃艇比賽的一種,與靜水皮劃艇不同,其最大特點是無固定支撐,運動員需要依靠腰腹部的力量控制皮劃艇的平衡穩定并快速通過障礙,核心力量訓練是在傳統力量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非平衡的因素。因此,針對激流回旋的項目特點而言,這種訓練方法更為合適。通過核心力量訓練認識激流回旋項目的專項力量訓練特點,從而更快地了解該項目專項力量訓練的規律,其理論和實踐意義重大。
皮劃艇是周期性項目,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需要協調能力,動作技術呈周期性重復。皮劃艇運動的動作要領,最為關鍵的一點在于運動員需要使用腰部發力。在整個比賽的過程中,是否舒展、有節奏,能否最大程度的用力都是判斷運動員技術好壞的標準,這就對運動員的力量素質,尤其是專項力量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討一種對提高業余皮劃艇運動員力量素質最為有效的訓練方法,對提高其專項技術及運動成績尤為重要。
基于上述理論和實踐,本研究通過跟蹤了解國家皮劃艇隊男子皮艇激流回旋項目3個月的核心力量訓練,就兩種訓練方法進行了小組對比實驗,得出實驗結果。同時,就業余皮劃艇運動員如何進行力量素質訓練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討。
本研究以朝陽區少兒業余體校的4名雙人皮劃艇運動員,平均年齡14.5歲,平均訓練年限3年為測試對象。
以朝陽區少兒業余體校的4名雙人皮劃艇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16個月的試驗周期,實驗中A組運動員馬榮辰和楊子奇為實驗組使用核心力量訓練方法,B組運動員楊海嘯和劉星辰為對照組使用傳統訓練方法。通過對使用兩種不同訓練方法的兩組隊員訓練前后的力量指標測試以及500m成績進行對比。
用SPSS軟件對實驗組于對照組的數據進行處理,并加以邏輯分析。
力量素質是指機體或機體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時克服內外阻力的一種能力。根據訓練要求可將力量素質分為一般力量和專項力量。在皮劃艇運動中,專項力量通過運動員陸上、水上以及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訓練轉換到專項上面,直接影響到拉槳速度和劃槳的效果,從而直接影響到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成績。影響專項力量發展的幾個基本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1)運動員的速度力量水平,即人體在特定的負荷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動作速度。如果把速度力量轉換到水上,表現出來的是拉槳的速度,拉槳速度越快,表現出來的專項能力就越強(但還需要強調一點槳的抓水效果)。
(2)肌肉與四肢軀干之間的協調能力。運動機體工作時,肌肉與四肢軀干之間互相協調的能力越好,對完成運動技術動作用的速度及體能的節省都有顯著的效果。
實驗中使用了兩種不同訓練方法進行對比,一種是負重抗阻為主的傳統力量素質訓練方法;另一種是以懸吊法和繩梯法為主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傳統的力量素質訓練方法只注重四肢的訓練,忽視了對人體核心肌群的訓練,而且只注重單個肌肉發展,影響了肌肉間的協調發展,另外肌肉力量增加的同時肌肉橫截面積也在增大。訓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循環訓練、間歇訓練、負重抗阻訓練、重復訓練。琦肌肉的收縮形式有動力性等長收縮、離心收縮、向心收縮、超等長收縮,靜力性等長收縮等;其訓練手段主要包括負重抗阻練習、對抗性練習以及克服阻力練習等,其訓練手段是臥推、臥拉、單臂拉壺鈴及抱頭收腹等。
核心力量訓練方法是以懸吊法和繩梯法為主的訓練方法,其在訓練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非穩定條件下對運動員的核心不為進行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的軀干核心穩定性、平衡能力、協調控制能力以及預防運功損傷等方面來達到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的效果。懸吊法是近幾年一種新興的訓練方法,其主要訓練器材是吊帶,加上平衡墊以及杠鈴的輔助,通過對抗自身及外界重力以增加力量素質的訓練。其訓練方式主要有開放式動力鏈——開鏈,即肢體遠端不固定,且不受重(遠端在固定的近端基礎上移動);閉合式動力鏈——閉鏈,即肢體遠端固定,且負重(近端在固定的遠端基礎上移動)。繩梯法則是利用繩索編織成梯形,通過不同節奏、頻率、方向進行跑動練習的方法,其主要訓練方式有踏步彈跳、一步一格、高抬腿和腳腕彈跳等。

表1 兩種不同訓練方法訓練計劃

表2 實驗前A、B組成績及實驗后A、B組成績對比

表3 A、B組運動員實驗前后成績對比
我國自21世紀初正式將核心力量訓練加入到經濟訓練中。2001—2005年處于萌芽階段,在此階段中,國家隊相繼開始進行嘗試性應用。由于對核心力量訓練的理解不足,導致專項體能水平和運動成績的提高不明顯。因此,對于核心力量訓練一直都存在爭議性。
2006年至今是對核心力量訓練認識逐步成熟的階段。隨著對于核心力量訓練的認識愈加成熟,核心力量訓練在我國競技體育各項目的訓練中開始逐漸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國內對核心力量訓練效果的認識更加的科學、客觀。雖然它的訓練方法、手段以及評價系統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但其整體效果仍是得到了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認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我國取得了金牌第一的好成績。在總結經驗時,幾乎所有的隊伍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核心力量訓練的重要性。人們在過去單純強調阻力訓練的基礎上,不斷更新了對于力量訓練的認識,提出了許多新的訓練思路及方法。
陳小平在《核心穩定力量的訓練》中認為,力量訓練的核心是專項力量訓練。發展專項力量不能僅僅依靠于負重的專項技術訓練,更多的是需要改進“力量房”的訓練,使運動員的訓練練習無論是在負荷量、強度,還是在形式上都盡可能地接近于專項特征。另外,現代力量訓練的另一特征是力量分類的精細化。它使得力量訓練在訓練任務、方法手段、訓練要求及檢測等方面愈加細化起來。
李山通過對力量訓練過程控制問題的研究,找尋解決力量訓練的瓶頸和專項化程度低問題的辦法。
林華等人在《核心力量訓練原理初探》一文中指出,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提高肩背部、手臂及腿等遠端肢體上的肌肉工作效率,增強身體平衡能力。在訓練過程中十分注重模擬際運動的動態特點,能夠符合運動技術的要求。
馮建軍等在《核心穩定性與核心力量研究述評》中指出,全身多個肌肉群在多個維度內同時參與運動,可以明顯提高力量的傳遞、協調和控制肌肉的能力。核心穩定力量訓練十分注重較為深層的小肌肉群的力量訓練。
本研究認為核心力量訓練更多的是一種功能性訓練。腰腹部的肌肉是核心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僅通過單一手段訓練不足以滿足其訓練要求。因此,核心力量訓練更應該強調綜合的訓練方法,更好地結合核心肌肉的力量、協調與平衡、靈敏和柔韌素質,從而使其更為精細地控制整個軀干。科學有效地增強核心肌群的肌肉力量,對于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升、運動損傷的預防,以及身體姿勢的保持是十分必要的。核心力量訓練強調的是動作質量,而非數量,科學的核心力量訓練會使動作更加有效、高效。
從2011年5月—2012年9月,每周3次訓練課,每次50min的力量素質訓練,兩組運動員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結合項目特點及自身訓練條件,得出具體訓練內容(見表1)。
實驗前后對兩組運動員的專項成績(500m×6)進行測試(s),測試成績如下。
實驗前:
A組:117.6、116.8、117.3、117.9、118.2、117.6;
B組:118.0、117.2、117.0、116.9、117.6、118.2。
實驗后:
A組:115.7、115.1、116.8、116.0、116.5、115.5;
B組:116.3、115.4、116.1、115.8、116.9、116.3。
將采集的數據整理后用SPSS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測試數據,見表2。
由表2中實驗前A、B兩組運動員的成績對比數據中得出p=0.784>0.05,說明兩組運動員在實驗前的成績具體數據略有差距,但并不影響實驗結果。可以理解為實驗前成績并無顯著性差異,即實驗前兩組運動員的成績處于同一水平。同樣,實驗后A、B兩組運動員的成績對比數據中p=0.349>0.05,說明實驗后兩組運動員成績并無明顯差異,依然處于同一水平。
由表3中的A組實驗前后成績對比可以得出p=0.001<0.01,說明A組運動員實驗后的成績對于實驗前有顯著性差異,即實驗訓練期間成績有大幅度提高。同樣,B組p值遠遠小于0.01,說明B組實驗訓練期間成績也同樣有大幅度提高。
在訓練當中,進行傳統力量訓練的對照組的運動員出現了腰部受傷的情況,但是進行核心力量訓練的實驗組的運動員身體狀況良好。
核心力量訓練,不但豐富了運動訓練理論,給目前正從事皮劃艇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于教練員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而且完善了傳統力量訓練的不足,針對運動員的核心部位進行針對性的力量訓練,對運動員的技術動作以及核心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1)通過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兩種訓練方法對運動員的成績都有顯著性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以懸吊法和繩梯法為主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對皮劃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有促進作用。
(2)通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運動員傷病情況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核心力量訓練不光對運動員身體穩定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核心力量訓練在提高運動員核心區的力量的同時,還對運動員核心部位的傷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陳小平,李涌明.核心穩定力量的訓練[J].體育科學,2002(9):99.
[2]李山.論力量訓練專項化的結構[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
[3]林華,王潤生,叢培信.核心力量訓練原理初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66-68.
[4]馮建軍,袁建國.核心穩定性與核心力量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9(11):58-62.
[5]宋應華,董小衛.皮劃艇專項力量訓練內容、方法及調控的研究[J].體育學刊,1999(5):36-38.
[6]劉愛杰,袁守龍,曹景偉,等.我國皮劃艇科學訓練的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6):831-833,840.
[7]徐國富.業余皮劃艇訓練專項力量的發展[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485,490.
[8]葉志強,徐立波,曹永良.業余皮劃艇訓練專項力量的發展[J].四川體育科學,2011(12):91-92.
G861
A
2095-2813(2017)09(b)-0041-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041